点燃生命之光
重庆江津市几江镇,在一栋居民楼里,有一个名叫“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特殊教育机构。这里有14位老师,却只有20名学生,且这些孩子全部是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有权利接受教育,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不只是活着。”李宝珍说。
10年来,中国台湾的李宝珍和方武夫妇在重庆市江津,开办专门培训智障儿童的学校。
至今,逾百名孩子在他们的培训下,已学会了生活自理……
13岁的郑波
今年13岁的郑波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在中心内算是一名活跃分子。平日里,他最爱问李宝珍老师“为什么”:为什么这个灯会亮,为什么地板是硬的,女同学的头发为什么要比男生长?对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李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每天午睡起床后的跳舞时间,他都要随着音乐节奏,拉着李老师一起跳舞。
“他进步算是最快的了,我很喜欢他。”这是李宝珍对郑波的评价。
郑波出生时因缺氧脑瘫,7岁时还不会说话、吃饭,伤心欲绝的父母多次想到放弃。但进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6年后,郑波不但学会了吃饭、上厕所等基本生活技能,还培养了读书、写字、问问题、跳舞、画画等爱好。
对孩子们来说,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老师和伙伴就是他们的亲人。对创办该中心的李宝珍夫妇来说,孩子何尝不是他们的亲人。
李宝珍夫妇今年都53岁。来渝办学前,他们在中国台湾一家名为“财团法人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的机构从事智障儿童培训工作,至今已经有30年的特教教龄。
从台湾来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纯属偶然。李宝珍的丈夫方武是重庆人。一次回方武的老家江津探亲,了解到许多智障孩子因为不能接受培训而只能呆在家中。夫妻俩遂萌生了办学的想法,并于1996年自筹资金在江津挂牌成立了向阳儿童发展中心。
他们的学校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主要针对江津城里经智力测试后智商在50以下的智障儿童。中心最开始只有9名学生,没过多久就达到了20名。
开办至今10年,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现已有14名特殊教育老师,陆续培训了像郑波一样的智障儿童上百名。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设施、教师工资、甚至学生的大部分学费,都是李宝珍夫妇每年寒暑两假回台湾开展义捐义卖等慈善活动筹集而来。
李宝珍说,特殊教育花费比普通教育高得多,目前学校的开支是量入为出,做到基本维持。“无论条件多么艰难,人们都有能力负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培训智障儿童,就是要让家长们明白,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他们的特教老师
在向阳发展中心,有一位特殊的特教老师。
梁英的女儿今年16岁,3岁时仍不会喊爸爸妈妈,也不会走路。经儿童医院诊断,孩子属于先天自闭症,智能比较低下。孩子7岁那年,梁英毅然辞职,带着孩子从九龙坡西彭来到了江津,在中心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当起陪读家长。
除了每天接送,她还要陪着女儿上课,女儿第一次喊妈妈,第一次会穿袜子,都让她激动不已。在中心9年,女儿不但学会了扫地、煮饭、除草、种地等基本生活,而且还培养了画画、打鼓等兴趣。
而梁英在李宝珍夫妇帮助下,耳濡目染,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老师。
“特殊教育将是我的终身职业”,前年才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的冉秋红说,特殊教育是她的第一份职业,也将是她的终身职业。冉秋红接触最多的是脑性麻痹的孩子,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能完成想做的事,但他们刻苦、锲而不舍。
冉秋红记得,刚到中心时,看到一个脑瘫孩子在穿串珠,因为他是爱动型的,手根本不听使唤,晃动十分厉害。但这名孩子没有放弃,继续尝试各种方法,后来他用一只晃动的手把珠子压在桌上,另一只手把绳子一点点靠拢,直到额头冒出汗水。
30分钟后,这名小孩终于穿好了第一粒串珠,他笑了,冉秋红也笑了。
他们的戏剧
在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内,专门设立了一个占地约80平方米的向阳舞剧院。舞剧院设计较为简陋,但有舞台也有观众席,还有灯光设计。笔者来到该中心时,5名大龄学生正在排练《老鼠嫁女儿》。
“各位亲爱的鼠同乡,非常感激你们应我们的邀请来到向阳玫瑰广场,参加我和内人为我们的女儿巧巧举行的抛绣球活动。”戏剧开场,扮演鼠爸的孩子立即进入了角色,其他4名同伴分别扮演鼠妈以及其他老鼠。另外一些角色由两名指导老师客串。
排练过程中,孩子们能熟练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很多复杂动作独立完成。
指导老师介绍,这5名年龄较大的学生,已在中心呆了10年,如今已升入该中心青年部学习。他们每天都要演戏,像《老鼠嫁女儿》这样简单的戏剧,孩子们至少要排练2个月。
他们的小小愿望
5名学生中,年龄最大的是已21岁的女孩杨津,个子不高。每次演出,戏份最多的就是她,因为她记忆力最好。
每天到了中午,杨津不像其他几名学生那样去睡午觉,而是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阅读背诵诗歌。
指导老师梁英说,杨津是5名孩子中学得最快的,前几个月,中心还试着让她当助理教师,带一些年龄小的智障儿。
“我们这里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学生。”李宝珍说。但5名大龄孩子的文化基础仍然不高,生存技能也欠缺,步入社会后,怎么生存呢?
这对于李宝珍来说,也是一种困扰,现在的经费,根本无法对孩子展开深入的技能培训。
笔者询问5名孩子以后想做什么?他们的回答有三种:擦皮鞋、开车、做清洁。
他们的课程
“智障儿童因为先天原因,起初什么也不会,但只要有人教,他们还是可以掌握基本生活常识的。”李宝珍告诉笔者,他们培训智障儿童,是从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小事开始。
在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儿童部,笔者看到了四名孩子的近期培训目标。李青(5岁):食物课能自己抓起食物喂进嘴里;杨宇(7岁):能用舌头将食物从左往右并咀嚼;刘佳(8岁):可以自己用汤匙吃午饭,自己拿饮料瓶喝饮料,早上能自己拿牙刷放进嘴里。李宝珍说,这是年龄小的孩子们的培训课程,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
在向阳儿童发展中心,老师们在给孩子完成一件小事情后,会发零钱给他们。这是发给孩子们的“工资”,孩子们拿着“工资”,才能买饭吃。打饭时,孩子们必须叫出自己想吃的饭菜名称,才能吃饭。
除了教会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外,中心还会让他们学习语文、数学等简单的文化知识。
每天,老师都会将一本联络簿放进学生书包里,联络簿上详细记录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然后家长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写进联络簿,反馈给老师。
“智障儿童有权利接受教育。”李宝珍说,“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不只是活着。”
她希望孩子的家长以及社会不要歧视他们,给予他们更多关爱。
老师在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很多时候孩子们上课都是一对一的小课
(黄宇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