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承担 踩上漫漫艰辛路
揭起神秘面纱
北美、东南亚、世界各地许多的华人家庭中,均有「特殊需要」(special needs)的孩子。
他们呈现生理、心理、智力或是行为上「非一般性」(atypical)的特殊情况,而被贴上自闭症、唐氏症、肢体瘫痪、听障、视障、过动儿等等标签。
这些家庭饮泪吞声,度日如年,默默地忍受常人难以了解的苦楚,椎心刺骨。而过去多年来,亲人友朋、小区、学校、教会缺乏支持的知识和技巧,若不是越帮越忙,就是干脆以冷漠、回避相向。
近年来,有关特殊儿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他们的父母以及已长大成人的特殊儿,纷纷挺身而出,见证著述勇敢面对困境,奋斗不懈的故事。
他们揭起了那特殊而神秘的面纱,分享夫妻相恃相爱应战的秘诀,也指点有心人在迢迢千里艰难路上,如何陪他们走一程。以致于漫漫世途中,不论是应战的,或是伸援的,都历经丰盛的生命,流露出高贵的人性光辉。
晞盈(化名)欣慰地望着小女儿娣娣(化名),心想:「这个孩子绝顶聪明,才两岁多就会玩计算机,溜得很。瞧她乖乖地玩拼图,三个小时过去了,还不来找我,带她真容易啊!」
错画的蓝图?
那里知道,平静无波的海洋下,却有片她完全无知的恶水世界在翻腾。一天,晞盈的朋友来访,畅谈自己孩子的语言多么丰富有趣,照顾娣娣的祖母无心接口:「娣娣不爱讲话,而且从前会说的字,现在反倒忘了。」
这位朋友亲戚家中有自闭儿,起了疑心,问:「娣娣该不会自闭吧?」她催促晞盈快找神经科专门医师(neurologist)鉴定诊断。
一般父母,尤其是只有独子或独女的,他们对正常孩童的发展欠缺经验,难以觉察孩子的问题。
即使是小儿家庭医师,在职业生涯里只见过少数个案,有时认为孩子的问题并不严重,仅是暂时的,而劝告父母不必紧张,「长大就会好了。」有时医师受到医疗保险的压力,尽量不开专科转诊单。
娣娣的小儿家庭医师当初就一口咬定她不是自闭,只是语言功能有待评估,不推荐她找神经科专家。迂回检验的结果,反而晞盈那位有经验的朋友是正确的。
晞盈拥有博士学位,任教于大学,深受学生爱戴。经过一番强烈挣扎后,决定先放下个人事业前途,在家负起教养娣娣的重责。
日子如陀螺一般地旋转于行为、语言、饮食、听力等等治疗间。这样的生活,绝不是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为他设计的人生蓝图,也不是父母青春年少时为自己描绘的梦想。
特殊儿的父母如何走过漫漫艰辛路,让自己和孩子看见希望的曙光呢?
什么是自闭症?
英文学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有多种类别,涵盖广泛的行为、能力差异。
◆病因:脑部异常,造成发育障碍。
◆特质:缺乏社交、沟通能力。喜爱重复某些行为、抗拒改变生活常规。学习方式、注意力或感官反应异于常人。这些特质于孩童期显出,持续终身。
◆智商:三分之二的孩童低于平均值七十。有人具有绘画、音乐、记忆等特殊禀赋,也有自闭儿获博士学位并出书。
◆发生率:亚洲、欧洲:每1000名儿童中有6位;美国:各州有别,每1000名儿童中由最低1.4位到最高6.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