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孤独症”出须关注
□奚旭初
4月2日是第二个世界孤独症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州已知有上千个孩子患有这种疾病。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他们只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愿同外界交流。 (昨日《姑苏晚报》)
孤独症的致病原因至今无法破解。孤独症孩子需要关爱,然而触景生情不禁想到,还有另一种“孤独症”,也同样需要我们关注——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在家越来越孤独,不愿与父母多说一句话。这些孩子的孤独与孤独症孩子的孤独当然有本质区别,但对其健康成长也是不可忽视的阻碍。
与孤独症孩子对外在世界几乎没有感应,包括身边最亲近的父母也不问,没有孤独症却深感孤独的孩子则是主观上拒绝家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看到父母心就烦。家长也很痛苦,不知孩子为什么和自己有那么大的隔阂?其实,这种情形恰叫种瓜得瓜。
想想罢,孩子做了好事,回家兴冲冲告诉家长,孰料家长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是傻啊?孩子和小伙伴闹了矛盾,家长又是一顿训斥:你没长手,不会削他?家长一方面把“再苦不能苦孩子”发挥到极致,孩子从小到大,都没脱掉娇生惯养的襁褓,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灵则被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预期挤压而变形。考试分数少了点,名次排序后了点,刚进家门就遭责骂。为了成绩搞上去,一切天性皆扼杀,想说的话不能说,想做的事不能做。家长一面把孩子送进补课班,一面给孩子“洗脑”:如今竞争激烈,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要想考试不流泪,就须平时不怕累;如果今天不吃苦,明天就会吃大苦。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又怎能不心烦?又怎能不抗拒家长自陷孤独?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心灵被挤压而变形了,对未来是多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