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新研究:儿童孤独症成本世纪"心理流感"
人民网天津5月31日电(朱虹、平扬)南开大学近日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成为我国21世纪日趋肆虐的“心理流行病”之一,专家呼吁对这一病症的尽早干预迫在眉睫。
世界最早出现“儿童孤独症”这一名词源于1943年,而在我国最早记载的是1982后出现的4例。患有儿童孤独症的小朋友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沟通障碍、社交困难、行为刻板、经常做重复性动作、并多伴有智力低下等。
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主任王崇颖副教授对我国北方地区1993年至2008年期间经医院确诊的近2000例病例进行研究。其结果令人震惊:从1993年到1999年,我国确诊的病例仅有28例,而2000年以后的病例数量竟然超过前者60多倍;在近2000名研究对象中,患者平均年龄仅为43.66个月,其中有57例都在1岁以下;这些儿童的男女比例为3.49:1。“如今,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诊里,平均一天就可能有8至10例。” 王崇颖介绍。
使用一套诞生于1999年的ADI-RH(《儿童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和ADOS(《儿童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在一间特定房间中配合专用道具对孩子进行30~45分钟的行为测验,结合对家长进行1至3个小时的访谈,专家由此综合记录、分析、评估。——这是目前国际最新的诊断方法,也是王崇颖此次尝试的研究方法,这样的实验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相关书籍中数据表明,在中国3.8亿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中遭受孤独症侵害的至少在50万以上。
“我觉得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在社会对儿童孤独症尚没有足够认知、以及对病症没有及早干预的情况下,它伸出的‘魔爪’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其一生发展都会存在影响。”王崇颖认为。
根据联合国相关资料显示,世界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实际在千分之六到千分之七,如果按照这个比率来推算,我们国家儿童孤独症的患者可能会达到5至6百万人。“因此对它的及早干预迫在眉睫。” 王崇颖说。
目前国内用于临床诊断这种病症的手段也较为单一和陈旧,此外,尽管世界科学家们都在努力从临床医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对儿童孤独症病例激增的“元凶”努力追踪,但是目前仍没有明确结果。因而南开大学的研究将对相关科研和临床治疗都有实质性推进。
近日,国际孤独症研究协会为此还授予王崇颖“发展中国家专业人士奖”,以表彰其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孤独症研究中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