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爱心心理援助温暖残疾孩子
11月1日,商报"爱心面对面"栏目报道了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及在那里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那些与疾病苦苦抗争的孤独症、脑瘫、听障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渴望得到社会关注,渴望得到心理援助的愿望见报后,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11月6日下午,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内欢声笑语不断,心理咨询师林林老师带领合肥学院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蜀山奇侠”玩具工作室的胡申经理兄妹、林育幼育・香格里拉幼儿园师生,以及数位读者代表,带着孩子们喜爱的各种益智玩具、口琴、铃鼓、衣物、图书等爱心物资来到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及心理援助志愿者与家长倾心长谈,进行心理疏导;幼儿园的小朋友还为康复中心的小伙伴带来了文艺表演。
●残疾孩子家庭: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心理关怀
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是我省目前唯一一个综合性的残疾人康复机构。中心副主任王永明坦言,由于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特定的设备、非常专业的指导,康复中心目前只能满足一部分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比如孤独症康复这一块,就存在着十几个孩子在上课,但还有两三百人排队申请的情况。
“可以说,能来到咱们康复中心的孩子,都是非常幸运的,他们中的一部分,还享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康复项目。尽管如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长的艰辛,在一个家庭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家长就背上了两个承重的包袱,一是经济包袱,另一个是精神包袱。 ”王永明说。
康复的过程是那么漫长,期间,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家长和老师们欣喜不已。对于残疾儿童的家长们来说,面对孩子的病痛和艰辛的康复训练,他们承担了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在这些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他们要比普通家长付出更多但得到更少。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温暖的双手帮扶、需要贴心的话语鼓励。
●心理专家:今后将定期来开展心理辅导
在当天的活动中,家庭教育指导师、我省首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林,带着8位合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到康复中心,为家长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家长们排忧解难。
林林说,目前全球有3500万人患有孤独症(自闭症),在中国约有150万孤独症儿童,这种听上去有些陌生的疾病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但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疾病,错过了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孤独症的真正病因目前在医学界仍无定论,但是医学界一致认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孤独症的症状极其重要。父母如果发现2到3岁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如不说话、不与人亲近、行为刻板等,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目前确诊孤独症主要通过了解发育指标、心理量表测试、感官测试等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如果错过了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孤独症患儿就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了。 ”林林说。
孙燕是合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她告诉记者,作为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她也曾和同学们走访过中小学、戒毒中心等,这是第一次与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接触。“能感觉出来,家长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如果孩子的康复成效不是非常显著,有的家长也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帮助孤独症患儿,帮助患儿们的家长! ”
林林和大学生们都表示,今后,将定期来康复中心,为孩子和家长们进行心理辅导。
●爱心读者:让孩子们拥有同样美好的未来
在上周日关于孤独症患儿的报道见报后,读者们纷纷为患儿奉献爱心。“蜀山奇侠”工作室的胡申和哥哥一起,带着大大小小上百个毛绒玩具来到康复中心送给孩子们。记者了解到,热心公益事业的胡申,在2005年就参与到格桑花西部助学活动中去,作为志愿者负责助学活动西藏片区的捐助工作,她还捐助了两个西藏山南地区的贫困学童。
在本报爱心面对面栏目前期的活动中,我省著名儿童作家伍美珍捐赠了大批崭新的儿童读物。这一次,本报工作人员也从中挑选几十本低龄儿童画报,送到康复中心的孩子们手中。此外,根据孩子们的康复需求,读者们还捐来了口琴、铃鼓、橡皮泥、挂图、识字卡、点读机等一批物资。
“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能对这些孩子们多一些关注,关心他们现在的康复治疗,关心他们成长中的教育衔接。我相信,通过社会、家庭、康复中心、学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这些孩子们同样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胡申说。
●幼儿园小朋友:送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
5岁的何映谷和6岁的胡妍芸来自林育幼育・香格里拉幼儿园,在了解到同龄人的不幸遭遇后,他们花了整整一个中午的时间,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创意泥制作了十余件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的小礼物,“我祝小朋友们早日康复! ”何映谷说。
在活动现场,何映谷和胡妍芸为新伙伴们演唱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随后,康复中心的小朋友颜颜也大大方方地走到台前,为大家朗诵了古诗,她吐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这对于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也是通过报纸才了解到康复中心的情况,因为时间太紧张,幼儿园也同时在举行着全园小朋友参加的一个参观活动,所以,这一次先安排两位老师和两个小朋友作为代表来到这里。 ”李雅慧老师表示,“这里的孩子和我们园的孩子年龄相仿,这里的老师为了孩子们的康复,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希望孩子们之间、我们同行之间能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