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贫困聋儿救助项目”播洒爱的阳光
6岁的孩子,沉默了6年。当孩子第一次开口喊“爷爷”时,67岁的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个孩子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免费学习一年后,已基本能够和身边的小朋友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近日,满心欢喜的爷爷手捧锦旗来到了孙子的学校。
三个星期的呼唤
刚到学校的刘梦豪带有严重的自闭症,对声音没有任何反应,更不能开口说话。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李玉梅说,刘梦豪是她见过学生中最难教的,因为他对外面的世界好像不感兴趣。但李玉梅不气馁,而是用更多玩具制造声音吸引刘梦豪的注意。慢慢的,刘梦豪开始知道声音是从玩具上发出来的,并对各种声音产生了兴趣。发现刘梦豪有些反应后,李玉梅迅速抓住时机,经常对着刘梦豪说:“你叫刘梦豪,你叫刘梦豪……”。刘梦豪好像理解了老师的意思。三个星期后的一天,刘梦豪突然无意识地,用并不标准的语调说“梦豪、梦豪……”。李玉梅把小梦豪能说话的消息告诉孩子爷爷后,这位爷爷竟激动得哭了。刘梦豪的爷爷刘天才说:“我们都以为孩子这辈子就是哑巴了,没想到奇迹发生了。”
从无语到爱说
令刘天才更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孙子已经能和村子里的孩子嬉戏玩耍,性格也变的相当活泼。刘天才激动地说:“孙子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多亏了学校和老师,我觉得这辈子更有盼头了。”当记者问李玉梅教这些孩子累不累时,她红着眼圈说:“有时对着一个孩子,一个音节就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怎么能不累!”李玉梅记得,教学生“跑步”这个词时,要带着孩子们在教室里跑上十几圈,然后孩子们才能理解“跑步”是什么意思,继而才能理解记忆“跑步”这个简单的词语。有时孩子虽然理解了,但发音不准,李玉梅就抱着孩子,对着镜子一个个的对口型;她还教孩子们把手放在嘴边感受不同音节的气流;让孩子们摸着她的喉结,感受声音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刘梦豪发现同学对声音没有反应后,就会喊:“老师,他没电了(助听器没电了)。”到教室时发现没开门,也会拉着爷爷的胳膊说:“爷爷,关门了。”由于老师的引导方式得当,刘梦豪才能从闭口不言变的特别爱说话,这一转变让刘天才感觉特别欣慰。
“沉默天使”的福音
据刘天才介绍,由于早产,刘梦豪听觉系统发育不健全,致使到6岁都还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们认为“聋子不可能治好”,加之家境贫困,很难负担起治疗的医药费,几乎没对刘梦豪的康复抱有希望。6年中,一家人只有悲伤地看着孩子在孤单的角落里成长。让这个孩子看到阳光的时间是2008年10月。当刘天才听说市特殊教育学校针对6周岁以下的贫困聋儿有捐赠时,便把刘梦豪在外打工的父母喊回家商量,最终决定到这所学校试试。谁知,幸运的刘梦豪真的搭上了这班免费车,顺利地进入到聋儿语言康复部。该校口语培训部教师孔秀云说,2007年9月,他们学校开始启动“贫困聋儿救助项目”,共救助了三县一区范围内的53名贫困聋儿。这些聋儿可一次性接受数字式价值近两万元的助听器、电池、耳膜的捐赠,学校还对他们进行免费康复训练、免费听力检测、耳膜制作、家长培训等工作。现已有6人完成康复计划,顺利地进入幼儿园或小学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明年,该救助项目还会继续,但具体救助名额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