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儿童孤独症要“三早”
日前,本报报道了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为唤起全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的关注,一次次与媒体接触,为自闭儿童争取公益资源的故事,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见2月4日A9版《6年陪读路演绎伟大母爱》)。
什么是自闭症?如何防治自闭症?市第三人民医院石岐心理门诊李真主任解释说,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治疗孤独症的最佳方法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儿童孤独症面面观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些都是自闭症患儿的常见表现。
自闭症患儿一般都有突出的言语障碍,大多数人言语很少,严重者几乎终生不语。有的会说但不愿说,仅用手势表达需求;有的会低声说话,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刻板地重复别人的话语等。
他们兴趣单一,行为刻板重复,喜欢固定的生活模式,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他们常常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毫无兴趣,同时还表现无目的的活动,如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等,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
大多患儿学习能力不足。孤独症儿童的智能测验都在平均水准以上,但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学习上或行动上存在障碍,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患儿学习成绩差。这都是感觉统合能力不佳所造成的。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李真主任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应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主要干预儿童的五大行为领域。运动方面,要增强儿童的手眼协调性,如双脚同时跳、拍球、串球等;语言方面,增强语言的理解、发音和表达能力;认知方面,加强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认知,如辨别颜色、声音,感受冷热。
生活自理方面,训练他们洗脸、刷牙、穿衣等基本生活能力;社会交际方面,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纠正与他人交往中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与外界沟通,回归社会。
判断儿童孤独症的11大标准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三、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四、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五、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地重复一个动作。八、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九、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十、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十一、即使会说话了,但缺乏语言技巧。李真主任强调,若家中婴幼儿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到专科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