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行动,是一种生活方式

经历:在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做志愿者已有三年多
见到胡骏时,她正在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的一间舞蹈教室中,跟孩子们蹦蹦跳跳。每周三下午是展能课时间,小朋友们可以任意选择。与日常课程相比,展能课的气氛要活跃得多,老师既要教学,又要辅导,忙不过来,所以每个兴趣班都需要有一名志愿者协助。
看到记者走进教室,几个小朋友有些紧张,动作也没有刚才那样协调了。十一二岁的跃跃是个爱“拔尖”的人物,她站在队伍最前面,跟老师一起充当着领操的角色。小男孩兵兵则坐在一边闷闷不乐。
“跃跃,你已经领了好几支了,让兵兵领一次操,行不行?”老师一边跳一边对跃跃说。
跃跃不理,继续起劲地跳着。胡骏走上前,把跃跃搂在怀里,在她耳旁说了几句悄悄话,跃跃脸上露出笑容,乖乖地跟她走到了队伍的后面。
别看现在她跟孩子们的关系这样好,最开始可费了一番功夫。胡骏还记得第一次到培智学校时的情景。“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培智学校’是什么,稀里糊涂就来了。”胡骏说。
第一次随公司志愿者协会来做志愿者,胡骏就遇到了个突发事件。“一个坐轮椅的小男孩,突然发起脾气来,咬住老师不松口。”胡骏当时吓得不轻,她想下一次他不会咬我吧!后来,公司的志愿者协会和培智学校的老师们,教了大家一些与智障孩子们相处的方法。“要尊重他们。遇到孤独症的孩子,不理你也要和他们交流。如果有孩子抓你的头发,千万不能掰他的手,要在老师的协助下让他们松开……”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胡骏慢慢摸索着跟他们的相处之道。她发现除了这些小技巧之外,最主要的是要付出爱。爱孩子,他们就会爱你。有一幕,胡骏至今说起来仍忍不住热泪盈眶。那是在一次志愿者与培智学校的孩子联欢的活动中,看着志愿者们表演的节目,一个女孩子兴奋地拉着胡骏的手说:“阿姨,我今天特别高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胡骏感动不已:“我当时想,我们只做了一点点,怎么会让他们这样高兴!”
寒来暑往,胡骏在宣武培智学校做志愿者已经三年了。“开始老师说,志愿者尽量不要老换人,因为孩子们对陌生人接受起来很困难。”就为这一句话,胡骏坚持下来了,每到周三下午她便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
做志愿者已经成为胡骏的一种生活方式。她回忆,最早一次做志愿者是在1998年的夏天。那一年正值华南大水,当时还没有“志愿者”这个称呼。胡骏只是想为抗灾做点什么?她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市接收捐赠工作站的地址。胡骏想,那里可能需要人帮忙吧!第二天便找上了门。
在那里,胡骏帮助工作人员做一些分拣、登记和打包的工作。刚刚经过高考,同学们都在痛痛快快玩时,胡骏却在接收捐赠工作站忙活了一个暑假。正是那一次的经历,让胡骏第一次感受到做公益事业,竟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当你付出时,其实收获更多。”胡骏说,如今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说,“80后”没有责任感,自私,缺乏团队精神,太自我,胡骏却不这么看。“志愿者中,好多都是我们‘80后’。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更热情,更愿意参与社会生活,更敢想敢干。”胡骏说。
本报记者黄加佳RB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