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孤独心灵的母亲
刘凯华:走进孤独心灵的母亲
刘凯华是营口孤独症研究会会长,35岁,她是一位孤独症患儿的母亲,在多年的治疗和学习过程中,深深体验患者家人的无奈、迷茫和酸楚。作为母亲,她决心用自己的一生换儿子的一生。她坚信,只要人间有爱,终有一天会把儿子唤醒!刘凯华曾获省"十大杰出母亲"荣誉称号。
刘凯华的儿子叫东东(化名),是一个对韵律和光线极其敏感的孩子。当同龄的孩子刚学会躺在床上看自己的双手时,东东已经知道墙壁上阳光中的影子。学会站立后,东东就知道站在窗前拿着镜片,通过楼下摩托车的反光镜将光线射到对面的楼房。到3岁时,他可以流利地唱完《卖报歌》,而且有模有样,音乐老师弹奏一遍的曲子,他可以迅速弹出相同的旋律。可是,直到3岁时,孩子还不会独立大小便,对母亲也不亲热,连对事物起码的归属感都没有。于是她带孩子到处就诊,诊断结果是:儿童孤独症。这个消息让刘凯华的天才梦彻底破碎,冷静过后,再看看沉浸在光线和韵律中的孩子,她不在奢望儿子成为一个神童,只希望他能走出封闭的生活,做一个正常人。
2003年12月,刘凯华辞掉工作,先后到北京、济南、青岛、德州等地的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开始接触儿童孤独症教育方面的知识。2006年12月中旬,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经政府的批准,刘凯华成立了营口市第一个孤独症患儿康复中心-金石幼儿园,每期收治8名患儿,其中包括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全省各地,患病程度轻重不同。有个孩子33个月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一个孩子十八个月就会唱《大花轿》,还有一个孩子每天必须在院内的小广场绕一圈,有个孩子每天必须要摸下院子栅栏的每个栏杆,落下一个就重新来一次……在她的努力下,先后成立了金石小学,成立了营口市孤独症协会,使这一群体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接纳和重视。现有特师13人,有24名孤独症儿童接受康复训练。
曾经还有人问过刘凯华"通过训练能收到什么效果呢?"听到这样的提问时,刘凯华总是用《蜗牛不放弃》里的一段话来回答,"也许穷其一生这些孩子也不能成为'正常人',但我们也不能放弃,要为了孩子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