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动物治疗法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动物疗法都不懂, 到底是医疗动物还是医疗人? 动物治疗法其实就像其它的自然疗法如音乐疗法一般,是医学界最新的一种尝试。 在美国已有一段时间,欧洲则是瑞士为动物医疗法的先驱, 近一两年来才组织成军, 开办课程,筹备专业人才。
国内对待动物的方式,通常可分二种, 一种是极爱动物的人, 自己做烂好人, 看到流浪动物心生不忍, 养了一只就无法看第二只受苦,结果变成收拾社会负心人的烂摊子, 自己也无法跳脱自拔, 到最后不是愤世忌俗, 就是忧郁终身。 第二类型的人, 就是讨厌动物的人,对流浪狗有莫名的恨, 把流浪狗视为眼中钉, 对动物非常有敌意,这可由社会新闻中时常出现的虐伤动物事件中可见一斑。这两种极爱及极恶的极端类型的人, 他们对动物都有一种难以解释的心理情结,出之于大爱使自己身心受煎熬与出之于厌恶而非置之于死不可的变态行为, 都对人的身心有极大负 面的影响。不过由此也可以大致看出,动物在我们的社会中其实有一定程度的角色, 我们人不知不觉都会受到周遭动物的影响。由此发展出来以动物为治疗的方式,就是透过动物与人之间个人性的互动亲密关系, 造成对人身心的平抚作用, 使心脏血管疾患得以纾解的一种医疗尝试。 对精神科疾患的患者,动物治疗的疗效就更为显著, 尤其对于一些自闭症或忧郁性疾患的患者, 动物医疗有医药所难以替代的复健功能。 对于社会功能欠缺的精神疾患,动物疗法将是二十一世纪医学界以医药为导向的趋势外, 寻求的最新另类疗法。
目前欧美的临床研究显示, 人与动物的这种个人与个别性建立的互动模式,其程度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如人与人互动发展出的信赖关系, 友善感情的表达, 爱的付出, 被爱的需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进而塑成人的自尊心与人格的建立。 同时, 动物与人的互动模式中,除了发展出有类似人与人互动的关系模式外, 另外它也发展出不同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模式。 至今, 人之于人, 与人之于动物,它的关系与差异性, 正是现今科学界最大的谜底。
在人类的发展中, 由婴儿期完全未社会化前的状态, 是近似动物原始的本质。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各项元素,婴幼儿相对动物的相似性更甚于成人。 他们共同原始的本能与非语言的理解能力, 使他们能互相理解沟通。 这样的理解, 就是一种沟通的管道,却是社会化后常人逐渐丧失的。 对于现今医药无能为力的社会功能欠缺的病患, 动物原始本能与人类初始状态相近,动物医疗成为精神科临床的另类医疗, 将可以想见。
科学家更发现, 儿童或青少年的成长, 若有动物相伴成长, 将促使儿童在合群的关系上,有正面的发展。 在儿童个性的塑成中,有动物相伴的儿童, 性格较开放, 人际关系较好, 较少有暴力倾向。 有同伴动物的青少年对有问题出现时的容忍度较高,较有幸福感。美国的精神科的临床个案报告中, 曾出现自闭性儿童, 对特定动物 (猫与兔子) 有亲蜜关系的建立。
自闭性疾患的暴力倾向在有个人互动关系的动物身上不曾出现, 并且患者主动担任照顾动物的类母亲的角色,负责喂食及清理排泄物。这样的结果, 不得不让医学界大吃一惊。在具体的医疗数据中, 动物疗法可让血压降低, 稳定三酸甘油脂值,狗的饲主更有减少看家庭医师的次数, 或减轻以往的一些神经性方面的症状, 如较少头痛, 失眠, #p#分页标题#e#;等症状。 心理层面, 有同伴动物者,较少有寂寞感。 在社会功能方面, 有同伴动物者个性较开朗, 较为人所接受, 促使儿童人格正性的发展, 如信赖关系、尊重生命、爱的付出,与回馈, 责任心的培养, 都是成长过程中非语言的学习。 一个健全的人格建立, 除了语言的学习外, 非语言的初期关键发展,常在现代的家庭中因双亲忙碌了而被忽略, 如能藉由儿童与动物的良好互动关系, 让儿童的同伴动物, 取代现今贫乏的视听媒体暴力的污染,将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发展。 同伴动物对人类人格与医疗的价值, 将为现代心理学及医学界呈现全新的切点,发展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