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爱心让“星儿”不孤独
音乐响起 他打起节拍
走进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我们可以听到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嬉闹声。看着教室内外充满童趣的装饰,以及一张张稚气可爱的小脸,我们仿佛走进了一所普通的幼儿园。这是一所专门为自闭症、智障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早期干预、学龄教育和家长培训等服务的民间非营利机构,暑假里有30多名孩子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和学前教育。
在学前部,李艳老师带着9个3到8岁的孩子做着简单的传球、跺脚、抱肩游戏。孩子们听得懂老师的指令,却总是不断地与老师的安排相悖。一个小朋友紧紧地咬住衣角,焦躁的舞着胳膊,另一个小朋友捂住自己的耳朵,脑袋像拨浪鼓般摇晃着。这些“星星的孩子”(人们称孤独症儿童为“星星的孩子”)拥有天使般单纯的表情,却沉迷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对周围的一切缺乏应有的反应,似乎永远在自己的天空里独自闪烁。
“这些孩子长得特别漂亮,很多人还有着胜于常人的特长。”从事特教近5年的李艳说,通过游戏、互动、歌曲等一些特殊的训练,他们完全可以与社会沟通,关键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比如曾有一个孩子对蚊香特别敏感,闻见那味就紧张尖叫,来中心后和许多同龄人在一起,加上老师有针对性地安排认知游戏,他终于慢慢克服了对蚊香的恐惧。
玩了一会篮球,接下来是听音乐。等孩子们在其他老师帮助下围成一圈坐定,李艳拿出手机播放台湾歌手杨培安的《我相信》。当激越昂扬的曲调响起的那一刻,一名叫强强的小朋友和着节拍摇晃着小脑袋唱起来,“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虽然小家伙的发音有些含混,但旋律丝毫不差,唱得非常起劲,边上刚才还不安分的小朋友们顿时安静了下来。“我就站在舞台中间,我相信我,我相信明天……”这一刻的强强,自信而闪亮。
母子同班 她坚强自信
在亲子班,记者见到了一位来自蒲城的曹女士,她正带着孩子做辅助训练。“把那个球给妈妈好吗?”孩子乖巧地将皮球拿来递到妈妈的手里,与普通三岁半的小孩没什么区别。
“刚开始时可不是这样,他对你的话根本就不理睬。”曹女士回忆起说,孩子刚出生时还挺正常,一年前她突然发现孩子总是用头撞墙,不断说自己头疼,最初她还以为是孩子脑袋有什么问题,可一圈CT、磁共振做下来,却被告知孩子头部没有任何问题,最后在四医大检查才知道是得了自闭症。“怎么孩子好好的就得了自闭症?”一年时间里,曹女士尝试了很多治疗方式,效果却都不理想,直到最近带着孩子来到这里。
按照老师的指导,曹女士认真辅助着孩子完成每个指令,通过持续训练,孩子从最初对妈妈的话语毫无反应,到渐渐懂得了妈妈发出的指令。“现在他听指令的能力已经很好了,让他做什么不仅能顺利完成,也开始会主动与人交流了。我觉得,只要父母心态好,就能战胜一切。我们不会放弃孩子的未来,一定会坚持陪他训练到完全康复。”曹女士抚摸着围在膝边的孩子说。
据“拉拉手”毋焕老师介绍,暑假期间,有很多家长专门请了长假,租房陪孩子在这里共同训练,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感受群体生活的温暖。同时,很多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了关爱自闭症和智障儿童的行列,就在记者采访当日,有三位来自美国的志愿者正带领着8名10多岁的自闭症儿童在翠华山进行生活自理的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