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之路
“融合教育”路在何方
公立的特殊学校学位太少,孤独症儿童读普校又跟不上
陪读的“特教助理”流失率高,孩子易“断粮”
教育局称“推行难度大”,残联表示尚未见成功案例
……
每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融合教育”,走进普通学校跟普通孩子一起读书,学习融入社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有13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儿童,而广州的康复机构仅20余家(详见《新快报》2012年4月9日AII07版),孤独症儿童成了教育资源的“夹心层”。2008年,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下称“扬爱”)发起了“融爱行”随班就读支援计划,培训帮助特殊儿童走入普通学校的特教助理,一路上有成果也有障碍。
上周二,特殊孩子的妈妈们递交至市长信箱的一份建议书得到万庆良书记亲笔批示,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残联和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更组成考察团,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似乎得到了更多关注。■阳光社区记者 邢晓雯 陈晓颖 文/图
孤独症儿童家长:“随班就读”变“随班混读”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截止至2012年3月,广州市有2117名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占全市特殊教育学生的47%。随班就读是广州市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有孤独症的小莹是广州市区某公立初中二年级学生,但她从初一就没在学校上过一堂课。每学期开学过来报到、领课本,之后就一直呆在家里。小莹是在妈妈陪同下读完了小学的,但到了初中,由于妈妈年纪大了吃不消,但初中学校又没有特殊老师可以陪伴小莹上课,于是小莹妈妈和学校经协商作出“保留学籍”的决定,社会的大门又在小莹面前关上了。而另一名孤独症儿童阿锵,竟遭到全年级学生家长的“抗议”,要求他到每个班轮流就读,以示“公平”。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里太多了。”“融爱行”项目的负责人、孤独症儿童家长代表卢莹告诉记者,“大多数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在学业上跟不上,学校又缺乏特教老师辅导,到最后就变成‘随班混读’。”
特教助理:“全校都把你当保姆看”
“广州12家公立特殊学校,超过一半不收孤独症,因为说缺乏相关的师资。公立学校不会把孩子拒诸门外,但孩子入读普通学校又跟不上进度。”卢莹告诉记者,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只好自己培训特教助理,并在2008年发起“融爱行”随班就读支援计划。而特教助理的工作是:每天陪着指定的一位特殊儿童一起上课,辅助特殊儿童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和学业。截至2011年底,该项目辅助了二十多名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除了孤独症还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目前,轮候特教老师的家长有很多。”卢莹认为,职业认同感低、再培训的机会太少是特教老师流失率高的原因。“特教老师一走,他所带的学生也就‘断粮’了,只能回家呆着。”
“刚开始还挺难的,因为全校都不把你当老师而是当保姆看。”有着10年特教经验的张毅告诉记者,“每天都活在别人怀疑的目光下,除了跟学校老师搞好关系,你还得和周围的同学也玩在一起。”虽然已经有多年经验,张毅还是会觉得倍感压力,因此他很能理解顶不住压力而离职的同事。“但我觉得这是个新兴的行业,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会是光明的。”张毅是极少数打算在这一行一直干下去的老师,但即使做了这么多年,他仍觉得目前的培训不足:“一星期只上一次培训课,平时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
据了解,目前为特教老师提供培训的有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中心和越秀区启智学校,其中启智学校的几名特教老师起到督导的作用。但随着融爱行队伍的壮大,启智学校的督导老师也表示“吃不消”,疏于指导了。
普校老师:“普教已极费心,很难兼顾特殊孩子”
就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记者也咨询了一些普通学校的老师,他们均表示之前很少接受过特殊儿童教育的培训,而且现在中小学一个班至少四十人,管好班级的事情已经很头痛,不知怎么教育特殊儿童。
“我很明白进入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社会化很有帮助,而且也能培养普通学生的同情心。但我们老师的日常的工作量已经太大了,学校有各种评估指标压着我们,再加上来自家长的压力,无论学校还是我们自身都没有额外的资源可以支持特殊儿童。”天河区某重点小学的吴老师说。
教育局:今年考虑增加相关经费
今年广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雷建威等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我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发展的建议”,其中提到了“融爱行”计划。教育局对此的回复是:我市非常支持“融爱行”等项目在随班就读教育方面的探索,但现在仅有20多学生开展“融爱行”项目,一旦政府正式推行,就可能有几百上千的学生要求接受辅助教学,届时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辅助教学人员的需求、经费的投入等情况都需要较全面的考虑,我市将继续与扬爱家长俱乐部保持联系,积极探索“融爱行”项目试点工作。
关于探索利用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特教“资源教师”的模式,教育局今年将在专项经费中考虑“资源教师”工作经费。
残联:融合教育目前未见成功案例
目前,包括广州市聋人学校、广州市盲人学校在内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都有开展融合教育试点工作,尽管如此,特殊教育学校仍然要根据学生的康复情况来进行试点,并不能确保每年都有固定的学生份额。广州市残联教育就业处副处长石红明表示,融合教育方式更适合康复效果好、学习能力好、轻度残疾的儿童,“而且融合教育进行至今,还没有发现非常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