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自闭症 义工在行动
母亲节里 ,做儿女的都会为母亲选上一份礼物,而做妈妈的收到儿女祝福时 ,那种幸福难以言表。但是有自闭症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作为这些孩子的母亲,得到孩子的祝福却是那么困难 。5月12日,母亲节前一天,信报义工走进了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5月12日上午9点半,义工们乘坐的温馨巴士抵达了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为了接近孩子,义工王更虎所幸把背包放在地上,陪着一名男孩玩起了丢皮球。
王更虎给其他义工开了一个好头,其他义工也分组陪孩子们做起了训练。如果不是在自闭症康复中心,记者很难知道,这几名孩子都是自闭症儿童,不过接触时间长了,有的孩子表现挺焦躁,也有孩子一言不发。
义工们分组带孩子做康复训练,给坐吊篮的孩子摇吊篮,搀扶孩子骑脚踏车,很短的时间里,整个感统室里笑声不断,有人能陪他们玩,孩子们显得很开心。
在感统室的一个角落,一个小男孩有些引人注意,他叫龙龙,今年七岁,两岁半发现自闭症,五岁开始接受康复训练。“家里五口人,三个儿子里两个患有自闭症,一个上学,只有孩子爸爸工作,每月挣一千两百块钱。”交谈中记者得知,龙龙家里还有个十七岁的哥哥,也是自闭症患者,小时候社会上治疗自闭症的意识还不强,等到父母意识到问题,已经错过了治疗时机。龙龙到康复中心训练的时候,王女士就把17岁的儿子锁在家里。
但让记者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家庭,竟然一直坚持供一个收养的男孩读书。“大儿子十八岁了,正在上高二,我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给他做早饭,把他送走,把龙龙哥哥照顾好,八点之前带龙龙来训练。”对于这样的日子,王女士早已习惯,她只是希望上学的大儿子以后能有出息。
在这群自闭症孩子当中,一名个头很高、长得很精神的男孩顺顺让很多义工念念不忘,据兰院长介绍,顺顺是他们这里的老学员了,但是一直不能开口说话。义工王小姐和殷晓凤对这个男孩格外关心,顺顺的父母没有陪在他身边做训练,义工就承担起了训练的任务。“我教着他喊阿姨,他能很慢地喊阿姨,喊得不清楚,不知道顺顺这么大了,他的父母有没有听到他喊过爸爸妈妈。”王女士事后对记者说。
而自闭症孩子不同于正常孩子的表达方式,也让义工们有所体会,义工殷晓凤说:“他开心的时候会笑,我们陪他玩的时候他很开心,就抓起我的胳膊想咬,幸亏我躲开了,要不然他差一点咬到我。”
陪孩子们训练的过程中,义工高昕深深感到了自闭症患儿家长的不易,她拿出两百元交给贫困的孩子家长。当天,共有四位义工向四户困难的患儿家长伸出了援手。
“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其实自闭症的孩子也很可爱,家长太不容易了,他们需要社会的接纳和包容。”义工鞠同宴说。
拓展阅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自闭症(孤独症)的表现症状为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自闭症(孤独症)查不出病因,无法预防,也没有理想的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靠矫正训练。2-7岁是训练的最佳时期。攻克自闭症(孤独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从2008年起,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2日被确定为“世界自闭症意识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
自闭症治疗(孤独症治疗)目前只能依靠去自闭症训练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只有通过不断进行干预训练,才能使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自闭症(孤独症)是伴随终身的,目前自闭症的原因并没有找到,所以暂时是无法完全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