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主席张海迪关注特殊教育事业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日前公布《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全文,目前正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送审稿指出,残疾人教育的范围,由传统的视力、听力、言语残疾和智力残疾,扩展到脑瘫、孤独症、自闭症、多重残疾等残疾类型,实现了对残疾人教育的全覆盖。两会第二天,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就残疾儿童教育等问题接受了中国日报的专访。
中国日报:您2008年当选残联主席以来为残疾人做了什么?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您提到很重视赋予残疾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您在这方面推动了哪些工作?您在采访中曾说道“把教育送到残疾儿童的家里”具体含义是什么?
张海迪:几年来,我和同事们一起工作,残疾人事业在康复、教育、就业、文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我童年因为残疾没有进过学校,可我懂得残疾孩子的渴望。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接受教育。这几年,我们继续推动适龄残疾儿童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我们积极支持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我们还广泛开展扶残助学,帮助贫困残疾人接受教育,千方百计让残疾孩子拥有学习的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已经有志愿者送教上门了。相信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残疾孩子会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国日报:您认为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水平如何?全纳教育(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分别取得了那些成绩?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方面?
张海迪:目前,残疾孩子是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我们探索多种办学形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仅去年就有8091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教育部、中国残联共同建立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通报制度,首次通报2011年度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82834名。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当然,残疾孩子接受教育会遇到各种特殊困难,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克服困难,为孩子们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中国日报:两会期间将会反映残疾人的哪那些诉求?
张海迪: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残疾人的政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现在全国有4000多名残疾人及其亲属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反映残疾人的利益和诉求,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代表委员们一定为履行好自己职责、开好“两会”做好了准备。
中国日报:您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要让残疾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任期内还希望做哪些事情?自己担任残联主席以来做过的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如果让您给自己残联主席期间的工作打分,您会给出什么样的分数?
张海迪:为残疾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是我们的理想和工作目标,我们要加快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要完善康复服务网络,普遍开展社区康复,培养更多的康复人才,提高康复质量和水平,让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加快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我们希望更多的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孩子能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认真完成《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年度任务目标。我来中国残联五年了,一直尽最大努力工作。如果说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进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日报:很多残疾人在就业方面还面临歧视,残联如何改善这一情况?
张海迪: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这个数字越大,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国家已经先后通过《残疾人保障法》,制定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奠定了良好法制基础。但是,有些地方还存在未能严格执行《残疾人保障法》的现象。其实,一个人身体部分残疾了,并不意味着失去所有的能力,残疾人与健康人一样,有着被社会需要的愿望。对于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是改变生活的重要途径,有了经济来源,就能减轻家庭负担。我们一定要切实维护好残疾人的权益,树立法律的权威性,让残疾人也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中国日报:媒体报道您1983年谢绝了组织安排的职位,成为职业作家。2008年为什么会出任残联主席?从励志作家到中国残联的主席,如何完成这个身份的转变?作家对做好残联主席有什么帮助?
张海迪:1983年,我从北京参加表彰会回家后,很快就投入了长篇小说的写作中。我想,一个人应该做到任何时候都要荣辱不惊。我知道那时候奋发努力的不是我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个青年。一个人不能把荣誉当资本,荣誉只是对努力的一种肯定形式,它是激励,而不是索取什么的条件。我更愿意用坚持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文联和作协工作了二十多年,出版了两百万字的作品。2008年,因为工作需要,我来到中国残联工作,从作家到残联主席的确需要转换角色,因为残联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与作家协会完全不同,因此就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适应工作,做好工作。但是,曾经的写作经历对我的社会工作也有帮助,作家更理解人的痛苦,更懂得心灵的渴求。残疾人特别需要人文关怀。
中国日报:您年轻的时候,与病痛作斗争的同时还自学了多门外语。学习多国语言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世界语?
张海迪:学习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好习惯,那时候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下放的农村,很多人都坚持学习。我朋友中就有自学哲学的,数学的,还有学外语的。我选择了英语,后来又学习德语和日语,学习世界语只是因为对这种人造语言感兴趣。从八十年代至今,我已经出版过一些文学作品,有译自英文的《丽贝卡在新学校》、《走吧,莫》、《一只旧箱子》等等,还有译自德语的《安妮日记》。去年,我在韩国举行的第22届康复国际大会上发表了英文演讲。今天,回想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我总是很感慨,一个人能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就是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