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分之一的孤独症患儿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在一项针对4-8岁学龄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孤独症谱系疾病(ASD)的共病研究中,来自Kennedy Krieger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孤独症谱系疾病患儿同时存在显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
这项发表于《Autis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and Practice》的研究还发现,这些共病患儿的认知、社交及适应功能的受损程度显著高于那些仅患有孤独症谱系疾病的患儿。
与既往的研究相比,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视线投向那些还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往往还没有“来得及”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既往关于两者共病的研究以那些渴望寻求医疗帮助的病人为基础,这可能造成患儿功能损害领域及程度的偏倚,而选取那些更加年幼的孩子作为试验对象则显著降低了这种偏倚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越来越多地观察到了两者共病的现象,而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更深入的了解可能会改善这一类共病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Kennedy Krieger研究所孤独症及其相关疾病中心高级研究员、主任Rebecca Landa医生说,“最近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删除了禁止两者共病诊断的条目,这是一大进步。”
这项关于儿童发展的前瞻性纵向研究招募了162名儿童。研究者将这些儿童分为孤独症谱系疾病组及非孤独症谱系疾病组,并根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表现进行了进一步分组,这些表现由患儿的父母所报告,使用的工具为《儿童行为评估量表》第二版中的《多动与注意问题》亚量表,前者是专门用于评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的标准工具。
结果显示,在63名孤独症谱系疾病的患儿中,18名(29%)患儿被其父母评价为具有显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年龄(4-8岁)较既往已经发布的文献更小,范围也更集中。“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个年龄段的目的在于,我们越早发现这类共病的患儿,就能越早设计个体化的干预方案”,Landa医生说,“这些孩子的预后倾向于比他们那些仅患孤独症谱系疾病的同伴预后要差很多,但在因人而异的干预方案下可能得到改善”。
研究还发现,这些共病的患儿在认知、社交及处理日常生活方面的策略和能力都显著差于那些仅患孤独症谱系疾病的患儿;前者出现显著认知发育落后的比例更高(61%,后者为25%),而诸如刻板及重复行为等孤独障碍的严重行为问题也更多。这项研究显示,为获得更好的预后,针对这两类患儿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
通过这项研究,Landa医生及其团队认为,观察那些已经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疾病的患儿的注意、社交、认知等方面是有必要的。类似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共病孤独症谱系疾病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相对发病时间、注意机制紊乱的稳定性以及正常行使功能的阻碍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