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挠脚背被误认为是自闭症
“胡老师,你发现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吗?”
“我没有发现他有明显的问题呀。”
“我的儿子是自闭症!”
这是胡老师在给小学生上性健康教育课时,一位孩子妈妈在课后问他的问题。
这个孩子刚好坐在第一排,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容易观察到他,并没有发现他有异常的举动,可是孩子妈妈为什么这么说呢?
胡老师的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孩子在课堂环节里的表现:他听课很专注,每一节课几乎都是5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个男孩从未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他能够听懂胡老师的要求,并按照要求执行;胡老师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画男孩和女孩,他画的男孩女孩特征很清晰;胡老师让孩子们做感恩卡,做好之后,胡老师让孩子们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并与爸爸妈妈拥抱,他与所有孩子一样,与妈妈拥抱了;课堂结束的时候,胡老师让孩子们收拾干净自己的桌面,并将垃圾带走,他同样也做到了……
他与别人的交流竟是抓挠脚背
经过这个孩子妈妈的提醒之后,胡老师在课后特意邀请了这位妈妈和孩子一起吃午餐,胡老师的主要目的想进一步观察孩子。他们到餐厅之后,孩子能够主动地点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而且能够很认真地吃干净了自己的食物。胡老师与这位孩子妈妈聊天,孩子会专心地在一旁听。但是胡老师偶尔与孩子说上一句话的时候,他却会立即避开对方的眼神,不与胡老师有任何的交流,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不与外人说话,但他会与他的妈妈说话。
另胡老师意想不到的是在吃完饭的十多分钟后,男孩竟钻到餐桌下面,用手轻轻地抓挠胡老师的脚背,胡老师心里像是明白了他的用意一样:他是用这样的方式在与第一次见面的人进行交流的啊!胡老师并没有表现的像内心的惊讶那样的夸张,而是轻摇脚背与他的手呼应,作以回应,并继续与妈妈聊天。
或许是这个孩子发现老师与其他人的不一样,没有其他人对他的诧异表现,慢慢的他开始与老师有了眼神的对接,刚开始眼神交流的并时间不长,只是一闪而过,很恍惚,很匆忙,又感觉有些许的恐惧掺杂在里面。
在胡老师和这位孩子妈妈的整个吃饭和谈话的过程中,孩子会一会儿到餐厅外面,透过玻璃墙面与妈妈打招呼,笑起来很灿烂的样子,一会儿又回到妈妈身边,眼睛看着妈妈,做出傻傻的感觉,看着妈妈笑。
老师坚信孩子不是自闭症
经过胡老师与这位孩子妈妈的长时间交流,却让胡老师更加相信这个孩子不是自闭症,而是孩子在妈妈面前故意“装傻”,他应该具备与人正常交流的能力,但他却表现的好像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一样,不与陌生人说话,让自己保持一种“病态”。
孩子需要一个真正走进他内心的人
据了解,这位孩子妈妈因为一直忙于工作,在孩子6岁前都没有用心教育过他,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孩子主要由老人照顾,她给孩子的爱太少太少。
吃饭期间发现两件事
1、孩子要喝水,因为孩子习惯不喝茶,只喝白开水,所以需要找服务员要。孩子几次告诉妈妈口渴要喝水,孩子妈妈要么让孩子自己去找服务员解决,要么就不理会孩子。其间胡老师还插了一次话,告诉妈妈帮一下孩子去服务员那儿找水,孩子妈妈也没有理会我。
“孩子一直喊口渴要喝水,为什么你不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想要他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他可以自己去找服务员啊!”
“你明明知道你的孩子不与他人说话,你让他如何去找服务员表达自己的需要呢?”
“我想逼着他自己去找服务员,这样他就可以开口与他人说话了。”
“你的孩子口渴到现在,他一次又一次找你,而没有去找服务员,你能明白孩子现在心里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吗?他的内心只会感到自己得不到妈妈的帮助。”
“那我该怎么做呢?”
“当你让孩子去找服务员时,你把他当成了一个有正常沟通能力的孩子,当你需要爱孩子的时候,你把他当成了一个‘自闭症’孩子,孩子不知道自己在你的心里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无论怎样,孩子当下没有能力找到开水的时候,你的方式应该是帮助他找到服务员,可以试着让孩子告诉服务员自己的需要。如果他不开口,你可以帮助他说明需要。最终,孩子能够喝到开水,他会感觉到你的关怀和帮助。你与服务员的交流也给孩子进行了一个示范,让他学习到如何与他人正常沟通。”
2、孩子抓挠老师的脚背,是孩子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主动与人交流,说明他不是不愿意与人交流,也说明他不是不懂得与人交流,而是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交流。此时孩子妈妈吃惊地说:“哎呀,他经常这样做,每次我都让他不要这样,这样做会让别人不舒服,或者别人会不高兴啊!”
作为孩子的妈妈也好,老师也好,都要明白这是孩子有与他人交流愿望的一个行为,而大人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而是要帮助他。
“要是别人不高兴怎么办?”
胡老师耐心的告诉孩子妈妈“我会告诉被孩子抓挠脚背的人,‘我儿子抓挠你的脚背,是他喜欢你,想与你交朋友,你不要有什么误解哈’,一般来说成人会理解妈妈的用意,回到家里,我会告诉儿子,‘如果你想与自己喜欢的成人交朋友,或者想与他说话,除了抓挠他的脚背,你还可以有其他方式,比如和他聊天,讲一些你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让他给你讲个故事,妈妈觉得你可以用很多的方式与别人交朋友’。当你知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和欲望后,每次带孩子外出,可以带上一些故事书,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条件和机会,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改变了。”
孩子假装自闭症,以获取妈妈的关注
在老师眼里,这个孩子并不是真正的自闭症。
“孩子的自闭症是如何被诊断出来的?”
“是当地最有名的医生诊断的,这位医生是自闭症专家。”
“他诊断你孩子自闭症的依据是什么?”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火车,一直喜欢到现在,这是第一个依据。第二个依据是他对我没有感情,我离开他上班他都不会哭;第三个依据是孩子不爱与别人说话。”
自从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后,孩子妈妈看了大量的有关疾病的书籍,用书里的疾病诊断标准不断地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坚信孩子就是自闭症,这一观念始终在她的心里根深蒂固。 “这一年来,我开始真正把心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的自闭症大大好转了,情况好了很多。”一个真正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可能在一年中获得了妈妈的关注,症状就大大缓解。
孩子是聪明的,他们为了生存,总是将自己调整为迎合妈妈意愿的乖宝宝,这是他们的生存本能。这个男孩在被妈妈忽略了多年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病态是最能够让妈妈关注自己的法宝,于是他就保持这样的病态,在妈妈面前做出傻傻的表情。他想与别人正常交流,却用抓挠我脚背的方式,这一切都是孩子怕失去自己的“病态”,从而失去妈妈的关注。
对于这样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孩子,无法给孩子该有的母爱和关怀的母亲,不在少数。如果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一定要把你的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孩子来教养,不要再让他看到你眼里对他的怜悯,而是要让他看到你的眼神里充满了对他的欣赏和信任。
“可以让我拍一张你今天在课堂画的画吗?”
男孩不说话,但他的眼神与老师的眼神是有交流的。
“如果你同意就点一下头,如果你不同意就摇头,好吗?”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可以有很多,孩子只是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回应,这就说明,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环境,真正的走进他的内心,理解他的想法,真正的去读懂他,他就能够与普通人一样与他人交流,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不被他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内心真正想法吗?难道不是做家长的真正愿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