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融合教育发展研讨会隆重举行
7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北京融合教育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康福瑞假日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近300名特殊教育专家学者与一线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本土化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总结各地推广融合教育的经验与特色。会议通过学者与一线工作者研讨分享、思想碰撞,共同探讨中国融合教育发展理论模式及有效实践途径。

早年留学苏联学习特殊教育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名誉理事长朴永馨教授出席开幕式,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北京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邓猛教授致辞。邓猛教授介绍,融合教育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个共同趋势,是特殊教育人的共同梦想。7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今后将竭诚吸纳国内、国际融合教育及各方同仁,为特殊教育服务,促进融合教育发展。融合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一路同行。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系主任潘剑芳(Kim Fong Poon-McBrayer)教授:《From Inclusive Education to Lifelong Inclusivity:Till Death do us part(从融合教育到终身融合: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
潘剑芳教授通过三个故事说明终身融合教育的重要性。成年残疾人的生活极具挑战性,而相关领域的政策、支持恰恰非常缺乏。如果有足够的支持,故事中主人翁的生活会容易得多。因此,融合教育要变得有意义,就要考虑教育之外的事情,并将之落到实处。
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芦燕云校长:《融合 共享 成长》
芦燕云校长以《融合 共享 成长》为题,分享了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邓猛教授:《融合还是隔离:特殊教育发展中的哈姆莱特之问》
“所有的这些问题以前没有烦恼过,是成长中的烦恼,我们仍然是乐观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文斌教授指出,开展融合教育,我们必须要思考“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如何做这些事情?”“由谁来做?”“何时做?”“在哪里做?”“如何使用人财物”等问题。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夏峰主任表示,特殊教育的政策需要一波一波地往前推进,需要具有一定引领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向融合教育迈进。同时,融合教育也需要跨部门的合作,教育、卫生、残联等都向前跨一步,主动作为,共建、共创,共同为特需人士创造一个融合的终身发展的生涯支持系统。
浙江工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徐云教授指出,联合国2030年教育目标指出,教育要实现全纳、包容,其中十分强调持续终身,持续终身的融合教育必将纳入教育考核新体系之中。我国将走进为特殊需要儿童全面服务的新时代,如今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下午的研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王雁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雷江华教授对融合教育作了哲学思辨式的思考。一、提出了三个问题:隔离教育等于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等于普通教育?隔离与融合有绝对边界?二、对边界圈定,认为隔离和融合没有绝对的边界,不要人为地划分开来。三、分别从单维、两维、三维的视角,比较隔离与融合。四、分析融合教育中的数据两难、心理两难和利弊两难问题。五、提出共生共进理念,主张共在是前提,分享的保证,共生是核心,共赢是目标。此外,他还提出终身融合与职业生涯规划是融合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两个问题。
北京市石景山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傅立新校长介绍了中心在“双学籍制度”上的经验与做法。中心以“一切为了特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办学理念,按照《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京政办函[2013]24号)有关双学籍制度的政策规定,联合市教委科室、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等,为全体特教学生建立了双学籍。该项制度实施两年以来,每学期都有18名特教学生进入6所普校进行双学籍融合教育活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