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不轻松,适应最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专门研究各种生活事件给人带来的压力,以及这些压力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影响。在他设计的“心理压力分析表”上,“转学”位于第18位,压力分数为35分(最高100分)。可见转学对孩子来说,并非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孩子转学,失去了原有的伙伴、社交圈,会感到孤独;在进入一个已经形成的集体时,也会担心自己是否能被接受和认可。这时,人往往敏感而脆弱,如果再受到一些诸如口音不同、学习内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很容易情绪低落,继而影响对新环境的适应。
河北省特级教师赵峰认为,这一阶段不仅需要学生本身自我调整,还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
学生自身主动与人交往
赵峰老师认识的一个中学生,转学后从不和同学交往,拒人以千里。同学们对她也没有任何好感,纷纷疏远,甚至厌恶她,彼此的关系也越来越僵,因此,她始终没有一个朋友。久而久之,严重的自闭症(孤独症)使她不得不离开学校中断学业。
许多插班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很想融入新的集体,但又不敢主动交往,因为他们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或非议,于是这些同学经常会显得与别人不一样,表面上非常冷淡,对别人漠不关心,给人以孤傲而不合群的感觉。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有知心朋友,如果因为转学而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生活的厌恶情绪,就会感觉生活没意思、学习也没有激情。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会给人留下自己悲观、怪僻的印象。因此,作为插班生,主动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引导孩子尽快适应环境
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不熟悉,交流就比较少。因此,孩子在这段时间里最想交流的对象是父母,交流最多的也是父母。父母应该主动询问孩子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听孩子说,本身就是给孩子减压,在倾诉中会了解到孩子对新环境以及新同学的看法、认识、评价,甚至也能听到孩子的苦恼。此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客观分析环境,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并帮助孩子怎样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帮助孩子排解烦恼;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有个非常典型的转学失败的例子:一个学生由于母亲再婚,随母亲搬进了新家,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做了一名插班生。由于和原来的老师、同学关系非常融洽,本人不愿意转学;再加上转学后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使孩子的心理障碍得不到排解,经常烦躁不安,也很少主动和人交往。因一次没有完成作业,遭到老师严厉批评后,即半年没有上学。老师找到他后,他告诉老师自己转学了;而家长看到的却是:他每天按时上下学,回家还写作业,半年后才发现,他一直以来,每天只是背着书包在街上转悠。
那么,如何让孩子顺利转学、及早适应新环境呢?以下方法,不妨借鉴:(1)父母可以在孩子转学前几天,带他参观一下新学校。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知道图书馆和卫生间等的方位,便于孩子以后能在校园里行动自如。(2)父母可以和即将给孩子授课的教师谈话,以便适时给孩子以关注和照顾。让孩子及早认识新老师,心理压力也会得到一定缓解。(3)父母可以在征得同意后,邀请孩子的新同学到家中聚会,以便巩固孩子和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由此产生的归属感会帮助孩子更快适应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