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究竟是谁在污名化孤独症?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更新时间:2019-12-25 点击数: 百度一下

孤独症污名是指社会大众给孤独症儿童标记上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导致其个人以及监护人权益受损,社会身份被曲解,其实质是对孤独症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对孤独症儿童的污名源于文化刻板印象,也源于大众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对孤独症儿童污名化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


孤独症群体的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因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这一群体在生活中有着异于普通儿童的行为表现,其行为常被不知情者误解或夸大,因此常受到排斥,承受着污名。
污名(Stigma),是指由于虚拟社会身份与实际社会身份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一种具有深刻耻辱的属性。污名指向个体不受欢迎的负性特征,被污名者常常受到人们的歧视。污名的产生与社会经历、道德经验以及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等都有关。污名的种类众多,包括身体污名、疾病污名、个人特质污名、可见性污名、感知污名、实际污名等。污名产生的影响有公众污名,即大众根据污名对受污名者做出的反应;自我污名,即受污名者将污名化态度指向自己而产生的反应;以及连带内化污名,即与被污名个体或群体有联系而间接获得污名的情况。污名现象多发生于特殊群体中,如精神病患者、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残障人士、吸毒者、肥胖症患者、同性恋者、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等。孤独症污名是指社会大众给孤独症儿童标记上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导致其个人以及监护人权益受损,社会身份被曲解,其实质是对孤独症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近年来发生多起孤独症儿童污名化事件,如有小学生家长联名要求校方将孤独症儿童退学以免“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有小区居民拉横幅反对有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入住本小区,还有一位孕妇因无法承受其他人对儿子患有孤独症的歧视而携子自杀。这些事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污名化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
 从众行为导致污名
从众行为又可分为真从众和权宜从众。在大众对孤独症儿童的了解程度不高且不准确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有权宜从众行为。如当身边的人在谈论孤独症儿童对公物的破坏或者对自家孩子的伤害时,有些谈话者并没有亲眼看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但还是会赞同地点点头或者随声附和。这只是一种为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维持自己社会地位的权宜从众行为。也有些人是真从众,即从内心与言行上都表现出对他人的认同,但这也有可能是认知偏差所导致的从众行为。有研究表明,从众行为能帮助个体维持在内群体的地位,也对自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样的从众行为会使孤独症儿童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倾向于负面化,即使是权宜从众者,在与其他群体沟通时对这一话题的传播也对孤独症儿童的形象有损。
 自我保护心理导致污名
个体对未知的事物通常都会产生危险意识与焦虑情绪,为保护自己或家人,人们会通过否认、排斥等方式来减轻焦虑。目前,大众对于孤独症儿童的了解仍不够准确,有些家长通过报道了解了孤独症儿童的个别不适宜行为后,基于保护自家孩子的心理,就会将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放大,并且可能会在其他家长、其他报道中寻找相似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种证实偏差使得家长们越来越肯定孤独症儿童确实存在某些不良行为。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孤独症儿童具有伤害性的观点,这必然会造成大众对孤独症儿童的疏离。且大众通过集束型、流言型、单线型和偶然型的非正式沟通网络,对孤独症儿童的污名倾向也会更严重。
 刻板印象导致污名
污名的本质就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产生污名的第一步是形成刻板印象,第二步是由刻板印象导致偏见,第三步是形成歧视。对大众来说,其接触到的信息无疑来自于传媒、书籍、社交网络等,有些报道对孤独症儿童“天才”与“弱智”的两极化描述倾向误导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且大众在生活中接触的一些关于孤独症儿童不准确的、带有批评性的信息也给偏见、歧视做了铺垫。根据效价一致性原则,人们对孤独症儿童不会与人交往、不与人对视、经常打人等的消极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在提到孤独症儿童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负面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形成偏见和歧视,排斥行为也会逐渐增多。
 主动社会隔离导致污名
社会隔绝是指缺乏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并由此导致社会网络缩小或者缺失,进而引发了心理或生理消极结果的状态。孤独症儿童同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社会隔绝现象,但主要原因是其父母主动地回避社会接触,而不是受到他人排斥而被动隔绝。有些父母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会受到同学老师的歧视,而他们认为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让他们去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甚至都不带孩子去公共场合。基于恐怖管理理论,当人们无法回避对已知痛苦或未知世界的恐惧时,污名化可以减轻自身焦虑。因社会大众对孤独症儿童是未知的,为了减轻焦虑感,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孤独症儿童与一些危险行为进行信息整合。如认为孤独症是会传染的、孤独症儿童有反社会人格等。而其父母或监护人越是避免孩子与社会接触,就越会让他人觉得孤独症儿童很危险。
污名现象导致孤独症儿童的就学延迟、学习质量较低、就业困难、出行不便等,也使得其父母的处境变艰难,如遭受连带污名、交往空间变小、自尊水平变低、幸福感变低等。对孤独症儿童的污名源于文化刻板印象,也源于大众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因此,在孤独症患者无法治愈且人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为使孤独症群体更好地发展,除了医疗者、研究者的努力,还需要改变大众的态度。
 
加入收藏
上一篇:14岁自闭症男童离家3个多月终于被找到
下一篇:一场事先预谋的跨国婚姻:相爱后,他们一起培养自闭症女儿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国际残疾人日 倾听“我们的心声”
  • 4成小学生崇拜黑客网络痴迷者呈低龄化
  • 智障女儿不会说话走路,家里排起训练课程表夫妻六年轮流睡觉
  • “成人病”缘何盯上儿童
  • 发现:孤独症患者有声音感受障碍
  • 异国"爱心天使"汉中献真情 福利院里温暖孩子心
  • 五岁少儿患上孤独症 3年不吃米饭爱吃报纸
  • Tony安曾经得过自闭症
  • 特殊婴幼儿能上幼儿园了 市南成立“婴幼儿康教中心”
  •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