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融合教育资助学校增至百七间
记者吕少群报道:教统局试行的融合教育新资助模式受到学界欢迎,两年间参加学校由廿五间增至一百七十间,升幅近七倍。香港教育学院融合教育中心负责人香焕琼指出,新模式令学校可灵活运用资源去招聘教师或购买教育服务,教院也相应推出校本特殊教育培训班和家长工作坊,费用由几百元至万多元不等。
教统局透露,本学年(○四至○五)全港有一百一十七间中小学推行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取录约八百名有视障、听障、肢体伤残、患自闭症或轻度智障学生,各校获教统局提供额外教师和资源,另藉增补基金为视障生添置点字机、计算机或闭路电视,为听障生添置视听器材或为肢体伤残生建造斜道或扶手。就读于将军澳宝觉中学的失明女生岑芷伦,就受惠于点字机和装有发声软件的手提电脑去辅助学习。
相对全校参与模式的专款按收取特殊需要学生人数而定,限于招聘教师和购买设备,教统局上学年(○三至○四)起在小学试行融合教育新资助模式,拨给学校二、三十万元,供聘请人手、购买或外判服务,收生对象则由听视智和残障扩展至读写难障碍,过度活跃和自闭症等,参加学校由上学年的二十五间增至本学年的一百七十间。教院获委托开办校本培训课程支持学界。
教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主任香焕琼表示,全校参与的运作模式未必真正令特殊学生融入校园,新资助模式则打破界限,鼓励学校想方设法令残障与普遍学生共融,从课程到教学理念和意识都要革新,正好呼应人人可受惠的融合教育新趋势。但她认为,教统局委托教院办的六至十小时校本培训课程太简短,未必可充分照顾到各校需要。
香焕琼又谈到教院融合教育中心近几年服务学界的发现:中小学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师资所受特殊教育培训不足,小学教师对弱能学生多而种类繁最感头疼,最急切的培训要求是如何界定和处理学生情绪问题。「教导残障和智障生的难度不大,最困难是读写困难、过度活跃和行为问题,这类学生也分布在主流学校。」
教院融合教育中心遂推行六个校本培训课程,包括如何成立学生支持小组和课程调适,合计十八个小时,费用可低于万八元。今年四月又会为家长推出六个特殊教育工作坊,每次费用二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