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出母亲”候选人齐亮相
“十大杰出母亲”评选之候选名单
由厦门市妇联、厦门日报、海峡生活报联合主办的“十大杰出母亲”评选,受到了读者的大力支持,读者争先推荐“心中的杰出母亲”。从1月13日起,厦门日报、海峡生活报先后刊登了杰出母亲候选人的故事,并从数百名被推荐母亲中选出了55名候选人。
记者采访播报
1、陈嫦娥:推着儿子上学堂
她是一个弃婴,一位年过花甲的孤寡老太收养了她。结婚生子后,儿子被确诊为血友病,引发腿部残疾,丈夫离开了她。再婚的丈夫后来得肝癌去世,留下90多岁的婆婆需要照顾。她的一生似乎浸泡着一杯又一杯的苦水,但她却笑着去面对:她将工资一点点积攒下来,用于儿子昂贵的治疗费用;她推着儿子上学,再难也要让他读书成才;她还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婆婆,亲如母女。同事们称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儿子在母亲的鼓励下,已经通过了福建师大英语专业的所有自学考试科目。她还多次被评为厦门市文明市民。详见1月13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陈磊 、吴礼君
2、林秀清:篮球国手坚定的母亲
她是国家女子篮球队选手陈鹭芸的母亲。她意志坚定,看着女儿在训练中必须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辛苦,她一面流泪,一面仍全力支持着女儿的事业。这位母亲,为厦门,为国家养育了一位出色的女篮国手。详见1月14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黄美卿
3、朱淑勤:农村妇女钟爱教育
她是翔安区马巷镇舫阳村的一位农村妇女,但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却有着超前的意识。她和丈夫成功地经营着一家企业,家资颇丰。但到暑假时,她就让两个儿子到自己经营的企业里去跟工人们一块打面皮,一起上夜班,让儿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增强努力学习的决心。她不仅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还在“春蕾计划”中和7个贫困生结成对子,负担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详见1月15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洪允治
4、郭燕:“天才老妈”教子有一套
作为一个现代母亲,她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媒体工作者,还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被媒体称为“天才老妈”。她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并积极引导他与同龄人沟通。身为主任记者的她,还乐于做儿子的“高级秘书”,关心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使得她能更好地理解儿子,帮助儿子。她经常鼓励儿子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增长见闻,扩大视野。正是由于她的帮助和关怀,儿子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详见1月17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郭燕的同事
5、张满珍:严厉的慈母
在丈夫远在四川工作的12年中,她一边作为教学骨干在龙岩某小学教书,一边独自拉扯大李艺姐弟三人。12年中,她当妈又当爹,学校、家庭两头顾,经受了幼儿、爱女患病危在旦夕、儿女外出求学等艰难关口,终于让三个儿女学成立业。其美满的家庭成为社区的榜样。2004年11月17日,当时正在福建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到省优质小区瑞景社区视察时,特地走访了她家。详见1月18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李艺、李吉、李丹
6、曾桂香:磨难“炼”出好妈妈
外表朴实无华的曾桂香是中国传统贤妻良母的代表,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承担起了照料82岁婆婆和一双儿女的重任,每日起早贪黑。更为感人的是,在丈夫蒙冤入狱的日子里,整个家庭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是曾桂香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对家无限的爱支撑了整个家庭,她忍住泪水,安抚家人,辛勤工作,才使整个家庭渡过难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永远和颜悦色,在交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是非分明、勤俭、爱学习、善良、有爱心。 详见1月19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周兴栋
7、蔡艳春:为了21个“星星的孩子”
她的儿子今年12岁,两岁半时被发现患有深度自闭症,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为了儿子,她辞去外资公司财务主管的工作,自学教育方法,细心教养,儿子恢复得出人意料的好。为了帮助更多的自闭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蔡艳春开办了我市惟一的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心,并用自己开的一家小服装店赚钱贴补训练中心,目前在中心训练的儿童有21名,其中有从澳大利亚、新西兰慕名而来的儿童。详见1月21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李忠 、王海腾等
8、陈春梅:“家族生意”的掌门人
既当爹又当娘还是五个孩子的总经理的陈春梅是个女能人,同时还是好媳妇、好母亲。她尽心侍候瘫痪的婆婆,还供小叔子读书,帮他盖房娶老婆。1990年,一次意外使她失去了丈夫,但她没有被悲痛打败,而是自强自立带着五个孩子来到厦门,走上了创业之路。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失败后,她没有轻言放弃,最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诚信在商场上取得了成功。现在的陈春梅正领导着家人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详见1月22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周先生
9、廖素莲:儿子的“军师”不简单
将一个缺失听力的孩子培养成出色的高级电脑设计师,其中的艰辛母亲是最清楚的。廖素莲的儿子今年35岁,不仅是一名高级电脑设计师,同时也是厦门市聋人协会副主席。廖素莲在儿子身上倾注了30年的心血。儿子说:“是她鼓励我学好一门手艺,是她鼓励我将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是她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才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她是我永生的恩人”。详见1月24日 《厦门日报》、1月28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林劲松
10、李健:白衣妈妈
作为一个妇产科医师,在女儿跟病人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当上市妇幼保健院、林巧稚妇儿医院院长后,她更把精力集中到工作和病人身上。虽然无法太照料女儿的饮食起居,但她和丈夫一起,专注于培养女儿独立、坚强的品质。她以特有的方式爱着女儿:在女儿两岁的时候,她倾尽积蓄买回一架钢琴;非典时期,她鼓励女儿留守北京与学校师生共抗非典;每年,在女儿的生日时写给她一封长信……她赢得了女儿的爱。同时,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呵护着我市母亲与孩子的健康。详见1月25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黄含韵
11、林佩芬:儿子失聪,陪读12载
一场意外使当时年仅五岁的儿子丧失了听觉,医生断言:这个5岁失聪的孩子一定不会说话。但林佩芬帮儿子擦干了眼泪,暗下决心:我们一起努力,你一定能行。在儿子失聪后长达12年的时间里,林佩芬和儿子一起上学,一起读书,中学六年,她帮儿子整理的英语课笔记就装了三大箱。无私、伟大的母爱,创造了奇迹,儿子跨进了大学之门……详见1月26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蓝维晖
12、邵茶花 “抠门妈妈”助学三百万
邵茶花出生于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村,由于家庭贫困,她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是靠着勤劳和节俭,她的生意越做越大,有了钱的邵茶花决心要回馈社会,不再让村人品尝没有文化的苦果。她不但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更令人感动的是,她自己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照顾孤寡老人和捐资助学。邵茶花资助的孩子中,有15个考上大学本科,8个考上中专。20多年来,邵茶花夫妇仅在教育上的资助金额就高达300多万元,令人感动。详见1月28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同安区妇联
13、刘维灿:“妈妈”心里装满子弟兵
刘维灿被角屿岛上的士兵亲切地称为“刘妈妈”。潮起潮落,刘维灿以母亲的胸襟诠释着对人民子弟兵大海般的爱。从1986年刘维灿第一次登上角屿岛,她就给驻岛官兵带来了母亲般的温暖:她为岛上的官兵带来了大冰柜和发电机,使守岛官兵从此吃上了新鲜蔬菜;岛上没有淡水,她为部队打井建蓄水池;没有路,她动员企业投资修建;缺医少药,她不仅自己买药送药,还发动厦门中山医院送医送药;为丰富岛上娱乐生活,她为部队建起了一支闻名全军的“百人吉他队”;当得知军嫂姜君英患子宫恶性肿瘤的消息,她不顾自己刚刚动过手术虚弱的身体和74岁的高龄,亲自带姜君英去北京做手术,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她爱国拥军的行动还深深感染、影响着她的子女,女儿接过了母亲拥军的衣钵,继续为驻岛官兵奉献自己的爱。详见1月31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市妇联
14、陈晓珊:一个坚强的妈妈
她曾经是一个脑动脉瘤患者,1999年在北京接受开颅手术时,女儿才6岁。凭着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及对女儿的无限牵挂,她最终经受起生命对她的严酷挑战,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手术后的她有段时间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无缘再上岗的她开始拿起手中的笔抒写人生真味。三四年间,她有60余万字在全国二十多家报纸、刊物发表,并于2004年加入省作协。她用自己坚强、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来引导、感染孩子,小小年纪的女儿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详见2月1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李楚仪
15、陈红绿:学生的贴心人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多年来陈红绿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用心温暖着自己的家庭。在学校里,她是学生的贴心人,注重与学生沟通,将一个“落后班级”转变为一个“先进集体”。在家里,她是家庭的主心骨,当得知丈夫身患癌症,她没有被悲伤击垮,而是积极帮助丈夫治疗,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换来了家人的欢笑。她还是孩子的好母亲,尽管生活的重担让陈红绿付出了大量心血、精力,但她从没忽略对儿子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儿子。详见2月2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林女士
16、何美玲:爱他们就教好他们
何美玲与先生育有一双儿女,女儿从事产品开发研究,儿子就读于厦门大学,品学兼优。街坊邻里无不交口称赞何美玲生了两个乖孩子,居委会更是将何美玲推荐为杰出母亲。在这一双儿女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教育发挥着重大作用。详见2月4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岳阳小区居委会林主任
17、黄月玲:残疾母亲心肠硬
别人走一步花一分力,她走一步要花两分力。今年51岁的黄月玲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老公1998年下岗,遇车祸,多病。每个月一家三口仅有单位发的377元和从社区领的低保补贴350元。尽管生活困苦得让人心酸,黄月玲却微笑面对:无论是搂着1岁的儿子在被洪水冲得摇摇晃晃的床上,还是提着菜一步三跌地走在路上,亦或是提着水擦拭着简陋的家……她的微笑是家的阳光。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坚强母亲,她培养出一个在重点大学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详见2月8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市总工会交通建设工委
18、戴海鹰:我和女儿是彼此的支柱
女儿两岁的时候,戴海鹰和丈夫离婚了,从此她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的重任。为了给女儿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她省吃俭用、辛勤工作,并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女儿,以消除女儿心灵上的阴影。她教育女儿“人可以做错事,但不能说谎”,从小培养女儿诚实的品格。有了母亲的言传身教,女儿茁壮成长。“你要认真学习,妈妈要好好工作。我们俩都要努力。”戴海鹰就这样和女儿互相扶持着一路前行,在平凡的日子里播撒着感人至深的爱。详见2月17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叶飞扬
19.邵石花:不要美丽要“责任”
在儿子的眼中,她是一个特别的妈妈;在丈夫心中,她是互相搀扶的事业伴侣;而在村里人的眼里,她是带领全村妇女自强自立的女干部。她就是省人大代表、同安区新民镇梧侣村党支部副书记邵石花。她和丈夫共同创办了同安复兴鞋材有限公司,从一个家庭小厂发展到远近闻名的鞋材公司。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她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和对家人的关心,培养了两个出色的儿子,还赡养了高龄的公公婆婆。2003年,她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在前不久举行的省人大代表大会上,她带着村民的嘱托为农民的出路问题建言献策……详见2月18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同安区妇联
20.陈宾:把“打架王”变成好老师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在教育子女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儿子蔡龙海曾经因为打架而被学校开除。为了让孩子改邪归正,成为有用的人,这位母亲煞费苦心。她在岛内开了家小炒店,生意不怎么好,可她还是硬撑着,为的是让浮躁不安的儿子有事可做,远离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在她的悉心关爱下,儿子终于浪子回头,并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2000年全省拳击比赛中获得冠军,如今则担任了华兴学校副校长。陈宾还是一个特别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好母亲和好婆婆,她的大儿媳跟着她做小生意前后有10年了,但婆媳俩没有吵过嘴红过脸,一家人生活得特别幸福。详见2月18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蔡龙海
|
|
|
21、王芽:五代人的主心骨
家住海沧镇东埔村的王芽,今年已经92岁,仍然坚持自己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十分利索。她是村里出了名的好母亲。1959年,丈夫撒手人寰后,留下了8个年纪尚小的儿女和年已九旬的老祖母。王芽成了一家的顶梁柱,她起早贪黑,捡牛屎换工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儿女们拉扯大。如今每个子女都能自食其力,安居乐业。一家五代同堂,和睦相处。子孙们都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坚强、勤劳、朴实的母亲、祖母而感到自豪。详见2月21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张先生
22、叶琴吓:让子女永远感恩的母亲
她是惠安一穷苦人家命苦的女儿。幼年丧父中年丧夫,34岁丧夫的她面对的是一个欠债累累的家,2个年幼的孩子,自己还有孕在身。好心人都劝她改嫁或把孩子送人,可她却靠着惠安女特有的勤劳克俭和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清了债务,并靠打柴种地把几个孩子培养成才。她的三个儿女,有大学教授有厅级干部,子孙们也个个有志气、吃苦耐劳、时怀感恩之心。从34岁的守寡到92岁的安享晚年,她走过的每一步都让邻里交口相赞,她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让子女永远感恩泪流。 详见2月22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黄宗洪
23、陈月琴:“铁人”成全女儿们幸福人生
1982年失去丈夫之后,铁人陈月琴就独自承担起抚养4个女儿的重任。为了生计,她坚持每天“三更起,五更睡”。但微薄的收入仍不够维持家用。为了女儿,她毅然开起了打铁店,每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以此支撑着四个女儿的成长。二女儿和四女儿都是聋哑人,尽管家境困难,她还是把她们送到聋哑学校读书。现在4个女儿都各自成立了家庭,但勤劳的她至今仍不肯放下手中的铁锤。她希望趁着自己还有力气的时候多劳动,好帮女儿们减轻负担。详见2月23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廖女士
24、林丽珍:丈夫和仨女儿的“偶像”
林丽珍一家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她和丈夫都当过教师,如今3个女儿也都是优秀的人民教师。论职务,论学历,她最微不足道,却赢得了全家人的敬重。丈夫曾为她立传,女儿们称她是知心朋友、生活顾问、精神导师、生活中的楷模。在艰难的岁月中,她曾一边种地,一边教书,一边抚养3个女儿,正是她的坚强带领一家人度过难关。3年前,丈夫患病,为了让女儿们安心工作,她又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护理工作……详见2月23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林雪梅 林雪玲 林雪艳
25、陈秀叶:一家走出四博士
76岁的陈秀叶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但在儿女们心中却享有极高的地位,儿女们称母亲是他们成长路上的最好导师。在教育子女方面,她从不主张“棍棒与责骂政策”,而是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正直善良、乐观向上的品质,鼓励他们热爱知识,追求进步。五个子女中,有四个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相当成绩。作为上世纪五十年就参加工作的市妇联信访干部,陈秀叶尽心为妇女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以母亲般的爱抚慰受伤的心灵。她的出色工作多次受到群众的好评和组织的表彰。详见2月24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曾华群
26、洪丽金:坚强的“天使牌”母亲
生下双胞胎女儿后,洪丽金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重负。当时,一家人租住在地下室里,丈夫每天到外面卖菜,洪丽金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并承担起所有家务。虽然自己不识字,她却一再鼓励女儿要多学知识,多发展兴趣爱好,“再苦再难,也要给女儿们一个幸福健康的成长环境”。详见2月25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郑宝枝、郑宝贵
27、余小妃:我和天下母亲都一样
她,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生活不富裕,体质也不好,但她用母亲的坚强把一双多病的双胞胎兄弟拉扯长大;她,只有初中文化,却用朴实和善良给了孩子们优秀的品质……如今,13岁的兄弟俩是校三好生,思明区的优秀班干部。当社区居委会主任推荐她为杰出母亲时,她平实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我和天下母亲都一样。” 详见2月25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金山社区居委会主任尤春玲
28、洪爱群:巧用谚语警勉儿女
艰辛的生活磨砺了洪爱群含辛茹苦、勤俭持家、坚韧不拔的性格。尽管不识字,她却是一个十分明理的母亲,常常运用极其恰当的民间谚语启迪儿女。为避免儿女不切实际地空想,她常提醒儿女勿学懒汉“夜里想千般,天光(亮)坐门槛”;每当儿女学习、工作、生活遭受挫折时,她又以“跌倒作拜年”给予警勉……诸如此类耳提面命又通俗易懂的哲理谚语教诲,对儿女的影响极大。长大成人后的儿女都奋发图强,各自做出一番事业。详见2月25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柯兆星
29、韩小平:趟过冬天的河
她用真情唤回了出轨的丈夫;用宽容挽救了濒临破碎的家庭;以自强自立重新创业,开创了40岁女人的另一番天地。即使在丈夫离家她最伤心的3年里,她仍没有忘记母亲的职责,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今她拥有一份蒸蒸日上的事业,一个幸福和睦的家,一双懂事出色的儿女。她还有一副热心肠,热心社区的公益事业,总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推荐人:李小姐
30、林玲玲
林玲玲师范毕业时碰上文化大革命,由于家庭成份不好,被分配到了最为偏远的山区,坚强的林玲玲毫不介意,以她的爱心和热情建立起一所小学,还带领她的学生们成立一个宣传队。后来,她还义无反顾支持丈夫上大学,独立撑起一个家,带大3个孩子。现在儿女都很有出息,分别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林玲玲还是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她是高级教师,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组织能力又强,多年来一直是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书法作品也常常在教育系统的展览中展出。
推荐人姓名:杨晓曦、杨晓霞、杨晓云
31、卢美荣
丈夫离开她和两个女儿的那年,她才28岁。“大山”倒了,家里的生活处境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但她以坚强的意志一个人默默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和教育重任。经过十几年的艰难跋涉,两个女儿发愤图强,先后都上了大学。1995年大学毕业后,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被选拔到厦门教育部门工作。现在二女儿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因为牵挂女儿,她也停薪留职来到了厦门。闲不住的她成了社区的“大忙人”,义务为社区服务。
推荐人:卢芙蓉、卢牡丹姐妹
32、黄秀真
黄秀真不仅要照顾93岁的祖母,还要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由于过度操劳,她的皮肤受损,只要手一碰水就会出现红斑,但她总是闲不下来,手一好点就又为家中的事忙碌着。儿女们想对她说:“妈妈,我们爱你,您辛苦了!”
推荐人:陈文华 陈文雅
33、关玉英
关玉英虽然文化不高,但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善良、勤劳、坚强的优良品质。她从小就失去母亲,小小年级就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饥饿和辛苦劳作中长大。成家后,随丈夫来厦,并在厦大幼儿园工作。她对孩子充满了慈爱之心,尤其是对那些初来或生病的孩子给予格外的关心。因此,孩子们对她都有深厚的感情,长大成人后仍经常回忆起“关老师”的点点滴滴。文化大革命时,丈夫受到冲击,被打为“牛鬼蛇神”,肝病日益严重。她既要承担极大的精神压力,坚持工作,又要悉心照顾丈夫和5个女儿。虽然历经坎坷,但她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五个女儿都努力向上,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
推荐人:李晓岚、李晓航、李慧华、李晓彤、李晓峰
(上接第4版)
21、王芽:五代人的主心骨
家住海沧镇东埔村的王芽,今年已经92岁,仍然坚持自己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十分利索。她是村里出了名的好母亲。1959年,丈夫撒手人寰后,留下了8个年纪尚小的儿女和年已九旬的老祖母。王芽成了一家的顶梁柱,她起早贪黑,捡牛屎换工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儿女们拉扯大。如今每个子女都能自食其力,安居乐业。一家五代同堂,和睦相处。子孙们都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坚强、勤劳、朴实的母亲、祖母而感到自豪。详见2月21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张先生
22、叶琴吓:让子女永远感恩的母亲
她是惠安一穷苦人家命苦的女儿。幼年丧父中年丧夫,34岁丧夫的她面对的是一个欠债累累的家,2个年幼的孩子,自己还有孕在身。好心人都劝她改嫁或把孩子送人,可她却靠着惠安女特有的勤劳克俭和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清了债务,并靠打柴种地把几个孩子培养成才。她的三个儿女,有大学教授有厅级干部,子孙们也个个有志气、吃苦耐劳、时怀感恩之心。从34岁的守寡到92岁的安享晚年,她走过的每一步都让邻里交口相赞,她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让子女永远感恩泪流。 详见2月22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黄宗洪
23、陈月琴:“铁人”成全女儿们幸福人生
1982年失去丈夫之后,铁人陈月琴就独自承担起抚养4个女儿的重任。为了生计,她坚持每天“三更起,五更睡”。但微薄的收入仍不够维持家用。为了女儿,她毅然开起了打铁店,每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以此支撑着四个女儿的成长。二女儿和四女儿都是聋哑人,尽管家境困难,她还是把她们送到聋哑学校读书。现在4个女儿都各自成立了家庭,但勤劳的她至今仍不肯放下手中的铁锤。她希望趁着自己还有力气的时候多劳动,好帮女儿们减轻负担。详见2月23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廖女士
24、林丽珍:丈夫和仨女儿的“偶像”
林丽珍一家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她和丈夫都当过教师,如今3个女儿也都是优秀的人民教师。论职务,论学历,她最微不足道,却赢得了全家人的敬重。丈夫曾为她立传,女儿们称她是知心朋友、生活顾问、精神导师、生活中的楷模。在艰难的岁月中,她曾一边种地,一边教书,一边抚养3个女儿,正是她的坚强带领一家人度过难关。3年前,丈夫患病,为了让女儿们安心工作,她又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护理工作……详见2月23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林雪梅 林雪玲 林雪艳
25、陈秀叶:一家走出四博士
76岁的陈秀叶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但在儿女们心中却享有极高的地位,儿女们称母亲是他们成长路上的最好导师。在教育子女方面,她从不主张“棍棒与责骂政策”,而是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正直善良、乐观向上的品质,鼓励他们热爱知识,追求进步。五个子女中,有四个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相当成绩。作为上世纪五十年就参加工作的市妇联信访干部,陈秀叶尽心为妇女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以母亲般的爱抚慰受伤的心灵。她的出色工作多次受到群众的好评和组织的表彰。详见2月24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曾华群
26、洪丽金:坚强的“天使牌”母亲
生下双胞胎女儿后,洪丽金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重负。当时,一家人租住在地下室里,丈夫每天到外面卖菜,洪丽金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并承担起所有家务。虽然自己不识字,她却一再鼓励女儿要多学知识,多发展兴趣爱好,“再苦再难,也要给女儿们一个幸福健康的成长环境”。详见2月25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郑宝枝、郑宝贵
27、余小妃:我和天下母亲都一样
她,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生活不富裕,体质也不好,但她用母亲的坚强把一双多病的双胞胎兄弟拉扯长大;她,只有初中文化,却用朴实和善良给了孩子们优秀的品质……如今,13岁的兄弟俩是校三好生,思明区的优秀班干部。当社区居委会主任推荐她为杰出母亲时,她平实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我和天下母亲都一样。” 详见2月25日《海峡生活报》
推荐人:金山社区居委会主任尤春玲
28、洪爱群:巧用谚语警勉儿女
艰辛的生活磨砺了洪爱群含辛茹苦、勤俭持家、坚韧不拔的性格。尽管不识字,她却是一个十分明理的母亲,常常运用极其恰当的民间谚语启迪儿女。为避免儿女不切实际地空想,她常提醒儿女勿学懒汉“夜里想千般,天光(亮)坐门槛”;每当儿女学习、工作、生活遭受挫折时,她又以“跌倒作拜年”给予警勉……诸如此类耳提面命又通俗易懂的哲理谚语教诲,对儿女的影响极大。长大成人后的儿女都奋发图强,各自做出一番事业。详见2月25日《厦门日报》
推荐人:柯兆星
29、韩小平:趟过冬天的河
她用真情唤回了出轨的丈夫;用宽容挽救了濒临破碎的家庭;以自强自立重新创业,开创了40岁女人的另一番天地。即使在丈夫离家她最伤心的3年里,她仍没有忘记母亲的职责,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今她拥有一份蒸蒸日上的事业,一个幸福和睦的家,一双懂事出色的儿女。她还有一副热心肠,热心社区的公益事业,总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推荐人:李小姐
30、林玲玲
林玲玲师范毕业时碰上文化大革命,由于家庭成份不好,被分配到了最为偏远的山区,坚强的林玲玲毫不介意,以她的爱心和热情建立起一所小学,还带领她的学生们成立一个宣传队。后来,她还义无反顾支持丈夫上大学,独立撑起一个家,带大3个孩子。现在儿女都很有出息,分别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林玲玲还是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她是高级教师,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组织能力又强,多年来一直是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书法作品也常常在教育系统的展览中展出。
推荐人姓名:杨晓曦、杨晓霞、杨晓云
31、卢美荣
丈夫离开她和两个女儿的那年,她才28岁。“大山”倒了,家里的生活处境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但她以坚强的意志一个人默默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和教育重任。经过十几年的艰难跋涉,两个女儿发愤图强,先后都上了大学。1995年大学毕业后,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被选拔到厦门教育部门工作。现在二女儿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因为牵挂女儿,她也停薪留职来到了厦门。闲不住的她成了社区的“大忙人”,义务为社区服务。
推荐人:卢芙蓉、卢牡丹姐妹
32、黄秀真
黄秀真不仅要照顾93岁的祖母,还要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由于过度操劳,她的皮肤受损,只要手一碰水就会出现红斑,但她总是闲不下来,手一好点就又为家中的事忙碌着。儿女们想对她说:“妈妈,我们爱你,您辛苦了!”
推荐人:陈文华 陈文雅
33、关玉英
关玉英虽然文化不高,但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善良、勤劳、坚强的优良品质。她从小就失去母亲,小小年级就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饥饿和辛苦劳作中长大。成家后,随丈夫来厦,并在厦大幼儿园工作。她对孩子充满了慈爱之心,尤其是对那些初来或生病的孩子给予格外的关心。因此,孩子们对她都有深厚的感情,长大成人后仍经常回忆起“关老师”的点点滴滴。文化大革命时,丈夫受到冲击,被打为“牛鬼蛇神”,肝病日益严重。她既要承担极大的精神压力,坚持工作,又要悉心照顾丈夫和5个女儿。虽然历经坎坷,但她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五个女儿都努力向上,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
推荐人:李晓岚、李晓航、李慧华、李晓彤、李晓峰
文字整理:廖慧娟 叶玉环等
链接:读者原声播报
主办:厦门市妇联 厦门日报 海峡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