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解救”智残人家庭?
【南京日报报道】《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草案)》日前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对残疾人等有特殊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当适当上浮其保障标准或者给予特殊照顾。日前,我市首个“边缘困难群众”专项救助工程在白下区正式启动,其中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智残人,每人每季度救助300元。
政府已经拿出切实举措关注这个特殊群体,但是一些智残人家庭依然面临着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窘迫。近日,记者探访了我市几户智残人家庭。
智残人——困难家庭的沉重“包袱”
家住玄武区的下岗工人徐先生,今年56岁,下岗前是南京一家企业的高级技工。妻子也下岗了,两人工资加起来每月仅500元。徐家34岁的大儿子是重度智残,小儿子还在读书。
徐先生告诉记者,本月刚刚申请到低保,这样一家4口每月能有800元收入。另外,夫妻俩每天早晨在社区里做早点生意。
“以前在单位,我的技术是很不错的。但下岗后一直没有出去再找工作,只能在家门口卖早点,主要是为了这孩子。”徐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孩子因重度脑瘫引起癫痫症,经常发作,一发作就必须立即送医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一个人抬不动,只好夫妻俩一起在家守着他。”
拿到低保,还有点小生意可做,家庭的困窘却没有得到缓解。究其原因,徐先生望着坐都坐不稳的儿子,深深叹了一口气:“孩子的病情每天都要依靠服用药物来控制,每个月吃药就要花去200多元。有时病情严重时不得不去医院,一住院就又是好几百块。很多好药我们都不敢买,因为吃不起。政府给的300元低保勉强只够给孩子看病吃药。”
智残人父母都有“后顾之忧”
“三十几岁了,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记者赶到居住在白下区洪武路的杨大妈家中时,她正耐心地为儿子擦背。满头白发的母亲望着躺在床上的儿子,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杨大妈儿子重度智残,全然不知母亲在说什么,傻傻地吐着口水。因为长年卧床,他身体肥胖,母亲为他擦背时显得十分吃力,脸上满是汗水。
杨大妈今年60出头了,和丈夫都是退休工人。谈到这孩子的将来时,老人流出了泪水:“我根本不敢想这个问题。现在全靠我们照顾他,等我们老两口一闭眼,真不知道他怎么活下去?我们从内心盼望有一个能收留他的地方。”
这位母亲告诉记者,有时竟希望这个智残孩子先自己离去!
为智残人搭建“管养”平台
调查统计显示,江苏省约有45万智残人,南京市约有3万多。据我市白下区洪武路街道一项统计显示,4.7万常住人口中,残疾人374名,占总人数的7.96%;智残人68名,占残疾人总数的18.18%,其中就业的有7人;目前享受或部分享受低保的智残人家庭11户,占智残总人数的16.8%。也就是说,全市还有不少智残人家庭承受着经济特困和智残人的未来无着落的双重重压。
市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与一些城市相比,南京在引进为智残人服务的先进模式如建立智残人管养中心等方面,至今还是空白。市残联曾就这个问题请有关专家进行评议,专家们建议,可以利用现有的关闭的小学或倒闭的工厂等场所,通过土地置换,建立起智残人管养中心。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使轻度智残人能够自食其力,中度者能够生活自理,重度者也能得到社会的呵护和关爱,从而真正减轻这些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南京日报记者 肖姗 见习记者 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