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残疾儿童心中的太阳
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康复中心的康复师,正忙着接受家长咨询的兰州市城关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王艺涵感慨地说,她们真的很辛苦!可她们都很忙啊!的确,忙于给患儿上课、做训练的几个康复师没给记者完整的采访时间,不过记者还是从她们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她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陪教陪吃陪睡陪拉
在一般人看来,带小孩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而要面对一群智力和身体上有残疾的小孩,康复中心的老师们付出的艰辛自然可想而知。谈到这点,王艺涵动情地说:我特别感谢我的康复师们,她们都是没结婚的姑娘,可她们不嫌脏不嫌累,百般呵护着孩子。有些孩子拉完屎后随便用手乱抓乱抹,老师们的身上被弄上屎尿是常事。而且经常是这边刚抓过孩子拉的屎,那边又端起饭碗吃饭。
22岁的康复师李娟芬打趣地用“四陪”来形容她们的工作:陪教陪吃陪睡陪拉。李娟芬说,在我们这里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虽然或多或少都有毛病,但他们依然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宝贝,而那些被家长托管在康复中心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6岁的孤独症患儿小彭刚到康复中心时,由于病情较重,晚上一上床就整夜整夜地笑。为了纠正他的习惯,值班老师就和他挤在一张童床上,搂着他睡。这样很难休息好,可值班老师第二天还是照常上班。这样一直坚持了半年,小彭的病情才慢慢好转。从青海来的脑瘫患儿飞飞,每个月总有五六天不睡觉,整夜整夜地哭闹。为了不吵着别的孩子睡觉,值班老师只好把飞飞抱到走廊上连拍带哄,往往一折腾就到天亮。
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尊师重教是人之常情。可面对残疾患儿,康复中心的老师们被骂甚至被打都不是新鲜事。在这里工作了1年的康复师杨亚萍告诉记者,本市一个叫小凡的6岁的脑瘫患儿刚来时真的把她给“扯”怕了。小凡因为心理障碍特别严重,刚来时老抓人,甚至还咬人。每次杨亚萍给小凡做训练时,小凡都要抓住她的头发扯,有时甚至把头发拔掉。尽管很痛,但杨亚萍从不对小凡发火,只是想办法哄他开心。
除患者外,康复师们还要承受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去年夏天,一脑瘫患儿因发烧住进了医院。保育员王玲冒着酷暑往医院给孩子送饭、送换洗衣服。患儿家长因心情不好,动不动就冲着王玲发火,认为王玲做得不好。甚至还嫌王玲没把孩子的衣服洗干净,抓起小孩的衣服就朝王玲扔过去。王玲虽然觉得很委屈,但还是忍住没啃声。谈起这件事,王玲说,比起患儿家长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我们受的委屈算不了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他们。
亲亲妈妈知心姐姐
记者参观各个训练室时,总能听到有患儿在亲切地叫老师为“姐姐”。午餐结束后,大家都休息去了,一个脑瘫患儿却一直跟在忙着擦桌子、扫地的保育员王玲身后,不停地叫着“姐姐”。王玲一脸怜爱地对记者说:“他就像我的‘尾巴’”。而康复师杨亚萍表示,在长期的训练和护理工作中,康复师们和患儿培育了深厚的感情,要是一天没见着这些孩子,就会非常想念他们。
除有“姐姐”外,孩子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康复中心主任王艺涵。康复师们是这样形容她们的王主任的:把康复中心当成自己的家,把康复中心的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作为康复中心的负责人,王艺涵除了负责行政工作外,还要负责教语言。杨亚萍告诉记者,王主任的心思永远在康复中心,一周难得回次家,就算是回家,也会不停地打电话过来问:某某的药喂没?某某的被子盖好没?天气凉了,赶紧给某某加衣服吧,他的身体弱。虽然是负责人,可王主任工作不分大不,就连给孩子端屎端尿的活她也抢着干。
王艺涵亲亲妈妈的角色在康复中心年龄最小的江西籍偏瘫患儿“小不点”的身上体现最明显。当王艺涵陪记者参观PT室时,2岁的“小不点”看见了王艺涵,连忙跌跌撞撞地叫着“妈妈”“奔”向王艺涵。王艺涵边亲“小不点”边把他抱回办公室,并把别人送来的桃子洗给他吃。看着“小不点”啃桃子时一脸幸福地在王艺涵怀里撒娇,记者觉得他们简直就像真的母子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