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医生有望入沪出诊
晨报讯 陪老人聊天,与脑瘫、发育迟缓或自闭症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娱乐。亚洲动物基金经过酝酿,争取3年内将“狗医生”引入沪上。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负责组织、考试、联系探访机构等的项目主管人选,入沪计划有可能再提前。
国内3城市已有“狗医生”
说话很含混、平时没人愿意和他玩的小朋友佳佳患有唐氏综合症,但今年4月的一天他非常开心,因为“狗医生”能听懂他“抱抱”、“坐下”等指令,并陪伴他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今年3月,在广州,6条经过严格训练的狗儿当起了“医生”,同50多名特殊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特殊儿童是具有某方面障碍的孩子,例如脑瘫、发育迟缓或孤独症,大部分都有语言沟通的困难,阻碍了他们和同龄小朋友的关系建立和人际交往。因为与“狗医生”的交往对语言能力要求很低,所以特殊孩子可以很轻松地和狗互动,并最终能敞开心扉。
由亚洲动物基金发起的“狗医生”动物治疗项目,目前已经在国内的广州、深圳和成都开展探访,总计约有30位“狗医生”。义工会在规定的日期带着“狗医生”,到老人福利机构、医院、康复机构等地“出诊”。
甄选关键看温柔
狗要拿到“医生执照”可不容易,稍有瑕疵就要被淘汰。亚洲动物基金的杨敏介绍说,组织者先从社会上养狗的家庭中招募,招募的狗必须符合2岁以上、与主人相处半年以上等条件。除了养狗的主人有爱心、认同爱护动物理念外,招募的狗必须特别温顺。“只要符合条件,我们还特别欢迎流浪狗、双目失明的残疾狗等加盟,因为这样能真正体现爱心,也有助于增强双目失明等残疾儿童的自信。”
初选被录用后,项目主管将对选中的狗逐个进行性情考试,所有考试内容围绕着这条狗是否对人友善、是否喜欢与人亲近等来进行。在约莫10分钟的考试中,考官会仔细观察“考生狗”对人,特别是对小孩和盲人的友善程度、对各种信息的反应、遇到生人时的态度变化等,稍有凶相即被淘汰。一般“狗医生”的录用率不会超过20%,广州20条狗参加考试只录用了4条,深圳20多条狗参加考试只录用了2条。为了保证绝对安全,正式录用的狗将被注射疫苗、做绝育手术。
在狗通过考试成为“狗医生”之后,它们的主人也就成为了亚洲动物基金的义工,要承担起带领“狗医生”进行探访的责任。一般一个月去一个探访机构一次,由于“狗医生”的探访服务属于免费的公益活动,因此,义工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项目最缺合格主管
“如果不是当时一些人事上的变化,上海现在应该已经有了‘狗医生’。”杨敏向记者透露了“狗医生”入沪计划的部分内情,并且坦言,作为国内特大型城市的上海,市民素质较高、有爱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况且上海养狗的人又多,探访机构也愿意配合,预计“狗医生”入沪后的成功率将会很高。“基金对‘狗医生’入沪充满信心。”
杨敏同时透露,上海引进“狗医生”的关键是有一个合适的项目主管,其次还要有资金、办公场所等的准备。项目主管必须理解和接受动物福利的有关理念,认同基金会的工作目标,并且需要具备较强的与人和探访机构协调能力,善于进行社区教育。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喜欢和了解狗,要喜欢这个工作和这项事业。“亚洲动物基金是一个慈善机构,非盈利机构,因此在薪酬上的竞争力并不强,我们的工作需要对这项事业有热情的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