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目录
前 言
引 论 生命悲歌孤独症——写在第一个“世界孤独症日”
一、孤独症可悲吗/
1.孤独症之悲/
2.孤独症真的可悲吗/
二、比孤独症更加可悲的是什么/
1.可悲的是:训练而抓不住“孤独症康复的命脉”/
2.可悲的是:教育而脱离了“社会化环境”/
三、警惕——由天灾到人祸/
1.难堪重负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
2.学校离孤独症孩子还有多远/
3.孤独症孩子的命运,谁主沉浮/
第一章 孤独症能够康复吗——孤独症的康复目标
一、揭晓谜底——孤独症能够康复吗/
1.什么是孤独症的康复/
2.孤独症康复的评价标准/
3.正确解读“孤独症康复”/
★“康复就等于彻底治愈吗”/ ★“康复就等于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吗”/
★“孤独症康复评价的年龄是怎么确定的”/ ★“孤独症康复以后还会退化吗”/
★“到底有多少孤独症孩子能够实现康复呢”/
二、追寻康复目标的价值——到底为了什么而训练/
1.失落目标的训练/
2.谁为孩子的康复导航/
3.社会功能康复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居家与生活自理/ ★社会活动与行为规范/
★语言应用与人际交往/ ★情绪控制与社会情感/
★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 ★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
4.康复目标的价值/
三、“我的孩子能走多远”——影响孤独症康复效果的因素/
1.康复效果与孩子的障碍程度有关/
2.康复效果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有关/
3.康复效果与训练起步早晚及训练的积累效应有关/
4.康复效果与社会的接纳程度有关/
第二章 社会融合教育——孤独症康复之路
一、敢问路在何方——什么是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
1.孤独症康复,呼唤“社会融合教育”/
2.“社会融合教育”解读/
3.理解与操作中的误区/
★“社会融合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和学校/
★“社会融合教育”不等于特殊儿童的集体教学/
★“社会融合教育”不等于混合教育/
二、在水中学习游泳——为什么要走“社会融合教育”的道路/
1.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什么/
2.“人际关系”是在“人际关系”中学会的/
3.“社会功能康复”,不要舍近求远/
三、“把生活还给孩子”——怎样进行“社会融合教育”/
1.“把生活还给孩子”/
2.“社会融合教育”的实施原则/
★交往环境主动创设的原则/ ★因人施教特殊辅助的原则/
★融入生活随机教育的原则/ ★循序渐进持久积累的原则/
3.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实施模式/
四、“社会融合教育”——孤独症训练机构的新挑战/
1.康复之路的起点/
2.社会功能康复,需要什么样的训练课程/
3.社会功能康复,需要什么样的训练机构/
4.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
第三章 家庭生活中的社会融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孤独症康复的决定性作用/
1.家庭,是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根据地/
2.家庭,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康复学校/
3.家庭,是一所永久的康复学校/
二、家庭生活中的社会融合教育怎样做/
1.“给我希望让我忧的家庭教育训练”/
2.家庭社会融合教育的思路/
3.家庭教育中的“主题活动训练”/
4.家庭教育中的“家庭课堂训练”/
5.家庭教育中的“随机教育训练”/
6.一则“家庭社会融合教育训练计划”/
三、家长的孤独症教育观/
1.什么是家长的“孤独症教育观”/
2.是“教育训练”,还是“打针吃药”/
3.是“积极训练”,还是“消极养护”/
4.是依赖别人训练,还是靠自己教育/
5.是“要面子”,还是“要孩子”/
第四章 幼儿园随班保教中的社会融合教育
一、什么是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
1.还给他们一个成长的“摇篮”/
2.什么是“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
3.甄岳来老师的“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实验”/
二、怎样制订“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方案/
1.什么是“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方案”/
2.怎样做“状况评价”/
3.怎样制订“辅助计划”/
4.怎样做“执行记录”/
5.“生活融合”“活动融合”“教学融合”的相互联系/
三、“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实施/
1.谁是“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
2.特殊辅助在“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中至关重要/
3.影响实施效果的几个因素/
四、给幼儿园的建议/
1.怎样获得“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
2.怎样判断一个孤独症儿童能否接受“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
3.怎样把握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比例/
4.怎样引导普通儿童家长接纳孤独症儿童/
5.怎样确定“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收费/
致亲爱的园长和老师/
第五章 普通学校就读中的社会融合教育
一、孤独症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1.普通学校里的另类学生/
2.孤独症孩子为什么要上普通学校/
3.普通学校接纳孤独症孩子吗/
二、曲折的就读道路/
1.十字路口上的选择/
2.曲折的就读道#p#分页标题#e#路/
三、孤独症学生的就读策略/
1.“随班就读”,还是“正常就读”/
2.将改善社会功能贯穿就读始终/
3.学业成绩量力而行/
4.反思就读失败/
5.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
四、给学校教师的建议/
1.一切从接纳开始/
2.给他们个别化的教育/
3.让家长走进教室/
4.用好学校的资源教室/
5.正常就读宽容接纳,随班就读名副其实/
致亲爱的校长和老师/
第六章 “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社会配合教育中的自我意识培养
一、一个特殊的“二难推理”/
1.面对孩子的提问/
2.孤独症康复教育的“二难推理”/
3.能够绕道而行吗/
二、“我”和别人不一样/
1.“妈妈,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2.一把双刃剑/
3.来自家长的两个错误/
三、“我”的成长不一般/
1.“自我意识”教什么/
★自我认知——“我”是否能够知道我自己/
★自我接纳——“我”是否能够接受我自己/
★自我调节——“我”是否能够控制我自己/
2.在“自我”面前的心理冲突/
★“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冲突/
★“自我认知”和“自己接纳”的冲突/
★“自我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冲突/
★“自我独立”和“家庭辅助”的冲突/
3.“我”从哪里来/
四、走向“自我”之路/
1.用教育评价催生“自我”/
2.以思维方式引领“自我”/
3.说出“我”的秘密/
第七章 “家有星儿初长成”——社会融合教育中的性教育
一、青春期的尴尬/
1.亦喜亦忧的成长/
2.“长大”未必“成人”/
二、不能回避的“性表现”/
1.“性表现”的特殊解释/
2.性——教育训练的盲区/
3.孤独症人的“性”/
三、星儿们的性教育之旅/
1.性教育教什么/
2.怎样教你懂得“性”/
★男孩女孩不一样/ ★你是男(女)孩子/ ★关上卫生间的门/
★你要自己睡/ ★你自己洗澡/ ★这是女孩子的秘密/
★等上床以后/ ★也会有人欺负你/
四、给教育者的提示/
1.对“性”的理解很重要/
2.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八章 “我的孩子是孤独症吗?”——类似孤独症孩子的社会融合教育
一、“我的孩子是孤独症吗”/
1.孤独症诊断的困惑/
★行为诊断的局限性/ ★对漏诊的担忧/ ★商业利益的干扰/
2.“我的孩子是孤独症吗”/
二、什么是“类似孤独症”/
1.并非只有“白”与“黑”/
2.类似孤独症儿童的特点/
3.类似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三、类似孤独症的孩子怎样教育/
1.教育上的“灰色地带”/
2.类似孤独症的孩子怎样教育/
★把“游戏教育”引向“生活交往”/
★不要用“随班就混”代替“社会融合教育”/
★既要“补短”,又要“扬长”/
★“强制训练”不如“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