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书籍

泛自闭症者的社交能力训练:学校没有教的人际互动法则

作者: 更新时间:2011-03-04 点击数: 百度一下

《内容简介》
    「为什么特殊学生的社会技能很难显著地提升?」这个问题其实可分为几个面向来思考,第一是教学时数的限制,社交技能本来就相当仰赖大量且持续时间一点一点地修正、磨练,但是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足够的教学时数是很大的挑战;第二是教学的内容,因为每学期能够上社交技能的课程时数有限,老师通常会挑选立即能促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互动的课程,例如:「开启话题」、「如何聊天」、「如何结束话题」等,而同理心相关的课程则较少有机会被提及。 另外,不成文的社交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多如牛毛,老师们或许也不知道该如何有系统地针对学生的需求撷取生活中的素材编制课程;第三是生活中的社交学习相当仰赖家长的协助与支持,但是家长可能没有觉知到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以及如何与其子女讨论、解释。因此,作者考虑台湾的社会文化,搜集日常生活中高频率出现的不成文社交规则,并且参考多年辅导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等学生的经验,撷取出他们在各个生活层面的需求,以强调「他人或自我感受」的方式设计了10个单元,内容浅显、生活化,除了可供教师教学、适合家长带孩子们讨论,国小高年级以上的学生亦可自行阅读。

《本书特色》
  本书用文字与插画搭配,让学生可以自行阅读,了解「正常」的人际互动规则,帮助读者能融入社会。角色与漫画插画是主要特色。
  书中的10个单元分别依据食、衣、住、行、休闲、学校生活、常见社交通则、交朋友、与异性互动以及理解语词隐含意义等领域进行设计,每个单元的指针,我们搜集后依情境或互动对象归类,并且在每个指标旁皆注有情境短例以及情境中人物可能的感受(每个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感觉),若提到社交中常见的字词或现象,我们设计了「虾博(伯)」这样的人物辅助内容的解释。为了更能帮助理解各项规则可能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生,我们设计了五个卡通人物,分别是小保、亮亮、大胖、小清以及阿德,小保与亮亮是参考亚斯伯格症学生的特质来设计,这两个角色的设计是期望让有社交教学需求的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区分、检视不适合的社交行为;大胖、小清以及阿德是他们的好朋友,除了同理和包容,这三位也会教导小保和亮亮,具有同侪示范、支持的功能。因应上述特殊学生的学习优势,情境讲述时大量地利用图像或插图辅助说明,以可视化的方式增进孩子的理解,每个单元指针说明后也皆设计了学习单或学习活动,提供学生参与、复习或自我省思的机会。建议老师或家长们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此书时,除了书中提供的指标与情境,也可以加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来进行讨论,不成文的社交规则有时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生活中的事件也有千百种不同的组合,只要每次都能多引导一些同理心的感受,将小小的事件,进行大大地讨论,相信孩子们将会一点一点地进步,交朋友,先从将「心」比「心」开始吧!

《作者简介》
    刘萌容
    学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美国纽约市特教教师
    现职: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前言》
    社会觉知:未被明确指出,但你我都知道的人际互动法则
  对或错?
  在介绍「如影随形,却又无法明白解释」这样抽象的社会互动概念前,请让我先跟大家分享三则小故事吧!
故事一:(正在上国语课的小三教室中)
  甲同学:「老师!小哲他又在我们面前放屁了!」乙同学:「噗!他实在是好恶心!我才不要跟他坐!」(全班哈哈大笑)
  (放学后,小哲气愤地哭着回家)
  小哲:「妈,为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放屁是有错喔!他们最好都不会放屁啦!」
  小哲:「我告诉他们维基百科说放屁是健康的!正常人每天要消化5到10次,约排出#p#分页标题#e#500毫升左右的气体,不然肚子可能会胀气,明明忍屁就不好啊!妈,为什么他们每次都要找我麻烦?」
  妈妈:「嗯……」
故事二:(一位老师找一位国二学生来帮忙)
  老师:「小祥,不知道你现在方不方便?老师有话想跟你说。」
  小祥:「不方便,现在是下课时间,我要看完我的书。」
  老师:「你现在给我马上过来!」
  小祥:「是你问我方不方便啊!」
  (中午时间)
  老师:「小祥,老师要去开会,等一下请你帮我装营养午餐的菜好吗?」
  小祥:「喔,好。」
  老师:「谢谢你!会不会很麻烦?」
  小祥:「会,很麻烦,因为装你的菜要让我再排一次队!」
  老师:「嗯……」
故事三:(四位一起聚餐的大学生)
  服务生:「小姐!您的咖哩海鲜锅。」
  美美:「我的先来了,不好意思,这家店的咖哩海鲜锅很特别,大家要不要尝尝看?」
  小珊:「别客气,你先吃,我点的等一下就来了。」
  小羽:「我试试看汤头就好。」(汤匙舀一口)
  亮亮:「谢谢,我要虾子、鱼板、蛤蛎、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再给我半碗汤!」
  美美、小珊、小羽:「ㄟ……」
  如果你耐心的读完这三则故事,你的心里可能会有「这个囝仔这么会这么没礼貌、白目」的嘀咕,没错,你会发现三则故事中主角的言行似乎与你对人际互动时该如何适当表现的认知大相径庭,但,这三位主角真的犯了令人发指的错误吗?他们真的没道理吗?就故事一来讨论,「放屁」这件事情,远古至今,几乎所有消化、排泄系统健康的人每天都会「偷偷地」进行这件事,一生孤寂且坎坷的研究家Jim Dawson最早在1999年出版了《Who Cut the Cheese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Fart》,他在科学、文化、宗教、文学及艺术等不同领域研究「屁」在人群社会中所引发的作用。这件如同呼吸般自然的事,如果以科学系统化观点思考气体分子在人体的作用,你会很庆幸自己每天都会放屁,但如果你以社会文化、宗教等较人文、同理性的观点来思考,谈到放屁这件事突然间会令许多人感到尴尬,因此我们需要「偷偷地」放屁,或以「排气」来雅称。故事一中的小哲便是倾向以系统化的风格来思考放屁,他以科学上的事实来为自己辩驳,但不幸的是多数的我们处在社会时,擅长以「想到别人、具同理心的表现」来促进良好的互动关系,当然我们也惯于以此来评断他人的行事风格。故事二以及故事三中的主角也是明显倾向系统化思考的风格,仅从互动他人的语句听到字面上的意思就立刻做出反应,他们不理解「方不方便」、「会不会很麻烦」或者「要不要尝尝看」都仅是社交中表示客气、同理心的说法,而多数人会知道说话者心中真正的意图可能跟字面上的意思不一样,也会小心琢磨应对,这就是思考风格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同表现,其实并没有断然的对与错,只是过度系统化思考风格的人如果不知道多数人的想法,可能会使他们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或产生误会,交朋友可能会是个充满挫折的经验。
社会觉知的重要性
  最近的一则电视汽车广告中,男主角开车载女主角经过他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男主角鼓起勇气紧张地开口向女主角说:「嫁……嫁给我吧!」时,但女主角因转头看风景没有听清楚又问了一次:「什么?」,让男主角紧张退缩地回了句:「加……加个油吧!」,接着是女主角的视线落在油表满格的画面,当男主角急着想要解释更多时,女主角嘴角挂着微笑回了男主角:「好啊!」并覆盖他在排档杆上的手。许多人看到这短短不到1分钟的广告都会心一笑,因为借着广告中呈现的线索,观众能充分体会男主角的紧张与用心良苦,以及女主角的细心与慧黠。日常生活中常有类似的情境发生,愈能细心观察线索并能做适当响应的人,人际互动似乎愈顺畅。
  在《社会智能》一书的序中,作者丹尼尔.高曼描述了一则故事,充分#p#分页标题#e#说明了正确判断社会情境的重要性。2003年美军进入伊拉克后,荷枪实弹的美军打算请一座清真寺协助发放援助物资,但当地民众以为美军企图摧毁他们的圣堂或逮捕精神领袖,双方语言不通,正当数百名穆斯林与美军对峙,群情激愤,危机一触即发时,带队的休斯中校要求美军单膝下跪、将枪口指向地面,同时面带微笑。休斯中校的急中生智,及时化解了一场可能的灾难。「微笑是国际语言」,当口语语言不通时,我们仍可以藉由其它的管道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意图,这些管道包括了表情、手势、眼神或音调等,当面对面沟通时,约有65%的讯息是藉由这些管道传递的。理解及表现出适当的非语文线索,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已不再局限于塑造形象或增进人际关系,被误解的结果有时可能危及生命,例如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让人解读为非善意的线索,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然而,我们理解及表现出适当非语文线索的能力似乎不是经由正式的学校教育中习得的。大多数人可能经由观察学习或报章杂志等的讯息来自学这些能力,但是有少数人可能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的讯息,或者因神经心理功能上的因素,需要较为正式的教学来学习这些能力。
为社交需求的孩子
  自从1985年英国学者Baron-Cohen等人提出自闭症学生有心智理论能力的困难后,关于心智理论的社交课程及教学研究在近20年来持续地在各国进行着。除了心智理论的社交认知教学,也有认知行为学派(Cognitive-behavioral Theories)的教学以及社会故事(social stories)等策略来提升自闭症、亚斯伯格症、注意力缺陷过动症以及学习障碍等学生的社交技能。作者常在研习场合时被老师们问到:「为什么特殊学生的社会技能很难显著地提升?」这个问题其实可分为几个面向来思考,第一是教学时数的限制,社交技能本来就相当仰赖大量且持续时间一点一点地修正、磨练,但是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足够的教学时数是很大的挑战;第二是教学的内容,因为每学期能够上社交技能的课程时数有限,老师通常会挑选立即能促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互动的课程,例如:「开启话题」、「如何聊天」、「如何结束话题」等,而同理心相关的课程则较少有机会被提及。另外,不成文的社交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多如牛毛,老师们或许也不知道该如何有系统地针对学生的需求撷取生活中的素材编制课程;第三是生活中的社交学习相当仰赖家长的协助与支持,但是家长可能没有觉知到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以及如何与其子女讨论、解释。因此,作者考虑台湾的社会文化,搜集日常生活中高频率出现的不成文社交规则,并且参考多年辅导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等学生的经验,撷取出他们在各个生活层面的需求,以强调「他人或自我感受」的方式设计了10个单元,内容浅显、生活化,除了可供教师教学、适合家长带孩子们讨论,国小高年级以上的学生亦可自行阅读。目前单元十「你该懂的话中有话」正由研究生进行实验教学,待研究完成后我们再提供教学成效相关的数据。

加入收藏
Tag: 泛自闭症者 社交能力 亚斯伯格症
上一篇:「特殊学校自闭症儿童辅导教学计划」指引
下一篇:爱让我们远离孤独:《我的自闭症男友》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自闭症母子和小狗的故事:《威尔斯,别怕!》
  • 自闭儿教养宝典
  •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SOS救助父母,救助儿童”系...
  • 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
  • 台湾林正盛《一闪一闪亮晶晶》
  • 让我们读懂孤独症儿童
  • 用当代科学征服自闭症—来自临床与实验的干预教育方法
  • 国内外一些有关孤独症的书籍推荐
  • 《友如亨利》
  •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互动与成长:一闪一闪亮晶晶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