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大脑》:来自天宝的视角
【译者的话】
孤独症到底是什么,我们无法用几句话下一个定义。从遗传学角度,病因来源于成百上千的基因和环境因素,但没有一项特定因素覆盖超过1%的孤独症人群,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随着大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孤独症大脑的异常结构,但人类还远不具备改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在孤独症的大量特征中,没有被研究的内容还很多,比如感知觉体系的研究还基本是空白。
天宝在这本书里记录了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演变,带我们去观察科研人员如何利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对她的大脑进行研究。她浏览了大量前沿资料,访问了很多人,她认为我们正在步入孤独症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而用第三阶段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每一位孤独症个体,和用第二阶段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当我们换个角度重新审视孤独症谱系人士的时候,我们会跳出以往的一些模式化判断,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也会产生新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天宝在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思考。
第三阶段的思维方式具体指什么,我想天宝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刚刚从混乱中迈出了第一步,所有的思考和探索都应当是开放式的。在翻译天宝的这本书时,我被启发而去思考;在阅读天宝的这本书时,你会被启发而思考。如果全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心和思考,就有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在流动。有越来越多的智慧汇集在一起,才会有孤独症谱系孩子不再迷茫的明天。
在《孤独症大脑:对孤独症谱系的思考》一书中,天宝介绍了孤独症领域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她的大脑扫描结果的分析,连 接起大脑科学研究和谱系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她带领我们去会见这个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孤独症患者,探索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天宝也着重强调了长期以来被忽 略的感知觉问题,以及如何抛开泛泛的诊断标签,着眼于特定的孤独症特征进行疗育。最激励人心的是,她认为在教育孤独症谱系儿童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他们的 缺陷,还要利用科学成果去发现他们长期被忽略的优势,用新的眼光开发出他们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能力。
从就业于硅谷的阿斯伯格成年人到无口语的严重孤独症儿童,天宝深刻了解“谱系”这个词代表的真正含义。这本书来自这个领域最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声音,值得每一位关注孤独症谱系的人阅读。
(以上文字摘自《孤独症大脑:对孤独症谱系的思考》([美]天宝·格兰丁,理查德·潘内克 著,燕原 译),华夏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天宝·格兰丁(Temple Grandin)是世界最有成就和最知名的成年孤独症患者之一。她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动物科学教授,多本畅销书的作者。已出版《用图像思考:与孤独症共生》《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交潜规则:以孤独症视角解析社交奥秘》(合著)等多部著作。HBO根据她生平拍摄的电影《自闭历程》(Temple Grandin)获得了七项艾美奖。天宝目前居住在科罗拉多州的柯林斯堡。
理查德·潘内克(Richard Panek)著有获奖作品《4%的宇宙》(The 4 percent Universe),也因为科普写作获古根海姆学者奖。他的书籍被翻译为16种语言。目前居住在纽约。
【译者简介】
燕原,北京人,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1996年移居美国,1999年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译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合译)、《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孩子最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最新修订版)》(合译)《失望魔龙:教会孩子处理失望情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