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自闭儿良性互动
一、前言
二、自闭症的定义
自闭症,指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现出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在学习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自闭症系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引 发的普遍性发展障碍;常伴随有智障、癫痫、过动、退缩以及情绪等障碍。简单的 说,自闭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三项障碍:,,及。
(一)显著口语、非口语之沟通困难者(语言表达困难)。
(二)显著社会互动困难者(缺乏社会交互作用的能力)。
(三)表现固定而有限之行为模式及兴趣者(偏异的行为)。
自闭症出现在第一胎男婴的机会相当高,大约是万分之二~万分之五左右,且男性的出现比例是女性的三~四倍。
目前并未发展出任何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藉助认知教学、感觉统合训练、语言沟通训练等教育来减轻其残障的程度。其它尚有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游戏治疗等方式;因无法完全获得治疗,自闭症被视为一种终身残障。
三、自闭症的成因
自闭症不是由父母的养育态度所造成,可能造成自闭症的因素,则有下列几项:
(一)遗传的因素:
20%的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二)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三)新陈代谢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四)脑伤: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 [page]
四、自闭症的特征
(一)、言语特征
1、回复言语
复诵他人话语的行为,这是自闭症孩子较常出现的典型特征,常给人答非所问的感觉。可以分为两部分:
(1.)即刻回复语:当对方说完话后,立即重述对方的话。包括对方话的内容、语调到声音。
例如,妈妈问孩子:「你要吃面包或汉堡?」孩子可能会说:「要面包或汉堡。」;又如老师问孩子:「昨天妈妈带你去哪里玩?」他可能会回答:「去哪里玩。」
(2).延宕回复语:经过一段时日,有的孩子能重述原说话者的内容,可能是片段,也可能全部内容。
例如:看过某一个电视广告或新闻报导,过几天后,这孩子可以重复其广告词或播报员播报的新闻内容。
有人认为自闭症孩子的回复语没有意义,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另一种意思,只是孩子无法用正确的言语来表示。
2、代名词误用
自闭症孩子对于「你」、「我」代名词常会误用,出现所谓「代名词反转」的现象,就像将「我的」说成「你的」、「我要」说成「你要」。例如,想吃苹果时,可能将:「我要吃苹果。」误说成:「你要吃苹果。」;看到自己的铅笔时,将:「这是我的笔。」误说成:「这是你的笔。」常常混淆「你」、「我」、「他」所代表的意义。
3、语法
自闭症孩子使用的语法单调,缺少变化,多使用名词,在介系词、语气词、连词等,但抽象词的应用有些困难;对于过去式、或现在式等时态变化较难学习;复杂结构的句子较困难表达。例如,有的想去麦当劳吃七号餐时,常说成:「麦当劳、可乐、薯条、鸡肉。」而一般孩子则会说:「我想去麦当劳吃有可乐、薯条、麦香鸡的七号餐。」;看到妈妈的笔时,自闭症孩子有可能会说成:「这是妈妈笔。」而较难说出:「这是妈妈的笔。」这样的句子。
4社会化沟通动作,如:握手、微笑。有的自闭症孩子较不懂得如何利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常是使用动作或手势表达意思。例如,他会拉着妈妈走到门边,代表请求妈妈带他出去玩,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5、语汇
最多的是名词,且多为具体事物之名称,其它动词、介词、情绪词、形容词等,有应用上的困难;有的孩子则常用名词构成沟通句子,例如:「姐姐,背背!」
6、语音
有些自闭症孩子说话声音会异于常人,音调高低、音质、节奏、音量等,显著与他人不同,较为单调、少变化。
7、语意与流畅度
自闭症孩子最常使用的语汇就是名词,较无法将所见到的或体会到的感觉转换成语言,所以少有抽象言语出现,反倒常多是片段,断断续续的对话。例如,看到妹妹跌倒流血在哭,想告诉妈妈时,有的会说成:「妹妹,哭。」有的孩子也有重复语出现,例如,剪指甲说成「剪剪」、牛奶说成「奶奶」。
8、类化能力
这是自闭症孩子较大的问题。他们较一般孩子缺乏综合与类化能力,无法自己造句,而是重复他人的话语;学会一种表示方法就只能在一个情境中运用,却无法在不同情境推理使用。例如,知道老师在教室讲台上说话代表「上课」,但若是今天是校外参观,老师在科博馆介绍自然,有的自闭症孩子就很难理解,这也是一种「上课」方式。
(二)、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缺陷
1、沟通技巧与策略不足
有时候,自闭症的孩子虽有沟通意愿,但受限于沟通技巧不足或策略的不足,常让人不知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则常借着动作与人接近。如:耍脾气或自伤行为,可能是要食物;用手指门,可能表示想出去。
2、社交交互作用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疏离
害怕拥抱等的身体接触、忽视他人存在、较少参与游戏、不喜欢结交同伴、不太会模仿、不知道如何抒解病痛或情绪、较一般孩子缺少眼睛接触、让人感觉没有同情心、学不会如何分担忧愁喜乐、游戏时较难了解游戏规则。
(三)、特殊偏异行为
1、自我刺激行为:不断摇晃、转动、拍打身体部份器官,不一定会产生伤害,可是足以妨害日常生活的适应。分为以下几类:部不断摇头、点头、转头、抓头发。
脸部:盯视、伸舌、扭转嘴唇、牙齿发出声音。
手部:部份手指不停晃动、摆动双手或将手指作成其它形状。
身子:不停摇晃身子、激烈跳动、紧抱自己、扭转双手置于耳后。
其它:尖叫、闻自己身体的味道、公然手淫。
2、自伤行为:有的自闭症孩子会反复不断或习惯性地伤害自己,类型有:
(1.)用身体部位撞击坚硬东西,或用拳头打自己,如:用头撞墙、用拳头打头
(2.)拉扯身体部位,如:一直拉头发
(3.)吃进去的东西又不断的呕吐出来
(4.)吃不能吃的东西,如:吃自己的排泄物
(四)、固持行为或强迫行为(同一性行为)
自闭症孩子常会拒绝改变,对于某些事情特别执着,喜欢将熟悉的事物保持固定的状态下,即使孩子对此事物没有特别兴趣,但若强行取走或改变,会反映出极度不安情绪。常见的固持行为举例如下:
1.离开教室或进入家门都依循某些固定仪式;一定走同样路线回家、吃饭时一定坐同一个位子;玩某一单调缺乏变化的游戏,如:将扑克牌一张一张整齐的黏贴起来。
2.玩小汽车时,不照正常方式把玩,而是不断用手转动车轮;瞇着眼睛对着光线;目不转睛看着旋转唱片;特别喜欢某种机器转动的声音;用手触摸特殊材质的衣服、头发。
3.坚持要穿某一种颜色的恤;随身一定要带着某样小东西;只吃固定的食物,有的甚至对于食物的烹煮方式、口味特别挑剔。
4.家具摆设、学校教室环境布置、座位安排固定,睡觉睡一定的位置。
5.重复问同样的问题,如:遇到人固定要问他的住址、名字;看到对讲机就一定非要对着对讲机报出的名字不可。
(五)、认知方面
1. 智能低下:自闭症者的致意有偏低的现象。
2. 过度选择:对于学习环境中,只对许多刺激中的一个选择反应。
3. 偏窄视觉:若认知的事物彼此的空间距离越远,学习就越困难,若彼此的监距离越接近,学习效果就越佳。
4. 零碎天赋:有些自闭症语有优异的天赋,但只表现于某一项事物此天赋是零碎的,例如:记忆力特别好,或对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拼图、音乐方面有特异功能,但却无法将这些功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5. 传送刺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语言对话、脸部表情、动作等讯息,只是短暂传递人们互动的讯息,不易在脑海中行成完形,此为传送刺激。由于自闭症儿缺乏传送刺激的能力,因此,不意在短暂的讯息中学会事物,阻碍学习。[page]
五、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训练与问题处理
(一)、言语训练
自闭症孩子的言语较为窄化,若孩子的沟通能力能提升,则其认知能力也会相对成长,问题行为则会逐渐减少,可见言语训练的重要。其训练原则与方法如下:
1.需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如:吃饭时、洗澡时、游戏时间时。
2.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符合孩子的目标。
3.制造相关语言情境。如:吃早餐时,拿着果汁和牛奶,询问他要喝哪一种?
4.语言环境中最好能有同侪或家人随时给予回应。
5.找出孩子有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诱发语言。如:暗中将他随身携带的破毛巾拿走,让他找不到,而诱发沟通的意愿。
6.当他有沟通意愿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提示的程度视孩子的能力决定,搭配口语的完全提示、口语部分提示、嘴形提示等,例如:当小明指着门想要出去时,妈妈可以提示他:「小明想要?」然后做出「出去」的嘴形提示。
7.配合孩子的步调,需有耐性给予孩子反应的时间,老师或家长可等待五秒后,再做相关反应。
8.若孩子有沟通意愿的出现,则立即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赞赏。
根据这些原则与方法,实际应用方式请参考【例一】
【例一】训练一个惯用喊叫哭闹表达需求的自闭症孩子之口语表达
1.情境:每天早餐时间,沛沛即将吃早餐时。
2.制造语言环境:桌上放着牛奶和豆浆,妈妈问孩子:「沛沛要喝什么?」
3.训练步骤:
(1)「沛沛要喝什么?」「喝牛奶」(马上帮他大声说出来)
(2)「沛沛要喝什么?」「喝牛奶」(马上帮他说出来,但是「奶」小声一点)
(3)「沛沛要喝什么?」「喝牛…」(马上帮他大声说出来,但「奶」不发出声音,只做口型提示,由沛沛看妈妈口型,自己说出「奶」)
(4)「沛沛要喝什么?」「喝牛…」(马上帮他大声说出来,但不做口型提示,要沛沛自己说出「奶」)
(5)「沛沛要喝什么?」「喝牛…」(马上帮他说出来,但是「牛」小声一点,由沛沛自己说出「奶」)
(6)「沛沛要喝什么?」「喝牛…」(马上帮他大声说出来,但「牛奶」不发出声音,且只做「牛」的口型提示,由沛沛看妈妈口型,自己说出「牛奶」)
(7)「沛沛要喝什么?」「喝……」(马上帮他说出来,但是「牛奶」不发出声音,由沛沛自己说出「牛奶」)
(8)「沛沛要喝什么?」「喝……」(不发出声音,只做「喝」的口型提示,让沛沛看妈妈口型,让他自己说出来「喝牛奶」)
(9)「沛沛要喝什么?」「……」(不发出声音,让他自己说出来「喝牛奶」)
4.孩子沟通意愿不高时,假若他平日喜欢喝牛奶,可以故意给他豆浆,诱发他的学习意愿。
5.随时给予鼓励和适当回应。
6.训练步骤是循序渐进的,可能某一步骤就需训练好几天,并不是在一天之 内就可全部达成,父母需有耐心等待。
(二)、情绪问题处理
因为先天能力上的缺失,自闭症儿童有时候会以出乎常理的方式表达情绪,如:哭闹、自伤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太懂得观察别人的脸色而明白他人的心情,常有妈妈因孩子的破坏行为气得讲不出话,但自闭症孩子却仍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
1.为他说明此时的情绪感觉为何
举例:当孩子抗拒吃饭,绕着屋子跑,大声尖叫、哭闹时,我们可以不理会他发脾气的行为,而可趁机教他讲:「我很生气!」透过这样的方式与过程,教导他这样的语言表示,正是说明这样的情绪、感觉,并告诉他:「以后若是遇到同样的感觉,就可以这样说,妈妈或老师就会明白。」
2.建立适当的发泄管道
若孩子比较大一点,或是有基本的口语能力,可以教他用口语表达情绪,不可以丢东西、打人。但是若口语方式仍无法协助他情绪的发泄,则可以找出学校或家中可以接受的方式,如:跑操场、画图、在纸上写:「我生气!」、打球等,协助自闭症孩子的情绪发泄。
(三)、模仿能力训练
自闭症儿童,他们也会出现模仿行为,但多是对自己有兴趣的才去模仿,对于其它方面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影响了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对自闭症孩子的模仿能力训练是当务之急,和孩子的互动也尽量地活泼有趣,才能积极地吸引他们的兴趣。
依照发展阶段来说,「模仿」的发展顺序为:动作模仿、听照指令、配对、模仿玩具玩法、团体模仿学习等,所以,老师和家长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进
行模仿能力的技巧训练:
1.找出他喜欢的活动或东西,练习「动作模仿」
2.在自然情境中,引导进行「听从命令吩咐行事」的练习
3.将「听从指令」的练习引导至「配对概念与动作」的练习
【找出他喜欢的活动或游戏】
先暗中仔细的观察他喜欢的游戏或活动,之后,在他进行这件事时,中途拦截,要求他做一项其它动作后,才让他继续进行。例如:当他在玩荡秋千时,荡到最低之际,将他挡起来,要求他跟你握手打招呼,才让他继续玩。刚开始他会抗拒、哭闹,并且不懂要做什么,这时候,我们需完整坚定的握着他的手上下摇,并且说:「握手!」帮助孩子将「握手」这一个词与动作相结合。这样的交换条件的训练方式,以「握手」换「可以继续玩荡秋千」,能让孩子愿意配合学习,并且可以作为训练他接下来可以听指令吩咐的能力基础。记得适时给予赞美鼓励。
【在自然情境中,引导进行「听从命令吩咐行事」的练习】
利用吃饭、上学、洗澡、游戏等自然情境中,使用手势或简单口语吩咐孩子简单动作。例如:吃饭时,妈妈招手并说:「坐这一张椅子!」;上课时,老师指着黑板并说:「把黑板擦干净!」刚开始需要训练的人不停的亲自用手协助孩子动作的进行,如拉他到位子坐好、带他到黑板前擦黑板,慢慢的,可以经由手势表示,口语配合,直到他可以听到吩咐马上动作。若能遵从吩咐,就代表他已经接受或注意到训练的人,即将可以进行下一步骤的动作模仿练习。
(四)、自我刺激、人际问题处理
自闭症孩子常会出现自我刺激、人际等行为问题,造成老师和家长的困扰。所以我们应先了解造成此问题行为的原因,之后再利用行为改变技术或其它教育方式进行疗育。常见的「哭闹、尖叫」例子说明。
【步骤一:观察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观察孩子「哭闹、尖叫」的可能原因
1.身体不舒服
2.环境改变而感到不安
3.听到不舒服的声音而感到害怕
4.见到极喜欢或极不喜欢的人
5.东西被拿走了
6.肚子饿
7.想引起人的注意
8.太高兴或不高兴地难以克制
9.备受委屈
10.拒绝别人的要求
【步骤二:应对的处理方法】
1.安抚或带去给医生看病
2.引导他认识新环境,让他了解变化,有心理准备
3.寻求声音来源而撤离这令他不舒服的声音,或是跟他解释这个声音为何,减低敏感度
4.示范正常的打招呼方式或与人接触的方法
5.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减少他对玩具或物品的依赖程度
6.他使用他合适的方式表达
7.建立和谐正当的彼此互动模式,与沟通管道
8.示范使用语言或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9.先安抚他的情绪,告诉他我们知道他受委屈了,替他把心情说出来,或协助他自己陈述,并转移他的注意力到其它活动中
10.忽略他的哭闹行为,而教他以一般社会所接受的拒绝方式,如:摇头、摇手、口说:「我不想做!」来表达[page]
六、自闭症治疗原则
(一)、提供沟通、语言的环境
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语言理解与口语能力是教学上较大的问题。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利用平日上课时间之外,也可同时在其它时间尽量提供合适的情境,配合实用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正当孩子在学习「打招呼与问候」的单元时,可以利用下午放学回家时间,教他说:「老师再见,同学再见,明天早上见。」
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应尽量提供图卡、或多使用手语等方法,协助他们的语言表达。如:教「我想吃」的句型时,可以提供「人物」、「动作」、「食物」的三类图片或照片,让他们可以指着图片进行沟通,以加强他们的沟通意愿。
平日也不要忽略孩子的沟通意图,即使不是用口语方式表现,当孩子有沟通意愿时,应给予鼓励,并协助发展适合情境的沟通能力。
(二)、反复练习与循序渐进
对于孩子学不会的技巧或行为,可以用逐步养成或增强原理,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练习,并可以将要训练的行为安排在日常生活的相关活动中,反复练习。例如:训练刷牙为例,可以每天利用吃饭后和睡前练习,养成刷牙习惯。若发展还未到一定的程度,则不要强求有一定的表现。例如:还不会说「早安」,就要求要学会说「老师早!同学早!」,如此可能造成孩子学习上的挫折。
(三)、真诚接纳的良好师生关系
自闭症儿童的人际沟通技巧与社会适应能力受限,较无法清楚表达意思,也不太容易了解他人的指示,另外有时也因环境、人、事、物等的改变,而容易情绪不稳、反抗。若能与班级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能真诚接受自闭症儿童,建立起一套彼此的沟通默契,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
(四)、多变与多样化的安排
对于自闭症孩子所设计的矫治内容可以加以组合变化,以训练孩子的类化能力,提升认知程度。例如:对于固定走固定路线回家的孩子,可以常换不同的路线练习,让他知道走不同的路都可以回家。
(五)、实用化、具体化、生活化及功能性的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在抽象理解与类化的能力有困难,针对自闭症儿童生活上的实际例子中着手,或尽量透过实物操作与演练,则较能帮助他们的学习。例如:在课堂上教认识红色、绿色,倒不如带到街上教红绿灯,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任何时刻、任何地点的教学,是克服自闭症孩子类化问题的方法。[page]
七、适用自闭症的教学方法
(一)游戏疗法(play therapy)
基于心因论的心理治疗方式,对于儿童无法完全明确的使用语言表达及理解的情况下,治疗者用儿童能够以身体机能表达心理面的游戏取代语言作为沟通的方法。。
(二)行为疗法
是应用个体自发性的反应行为,及所谓的操作制约,来改善与去除自闭症状与不适应行为或者形成适应行为与日常生活自理及专业技能。
(三)感觉统合疗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
(四)、艺术治疗
藉绘画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从绘画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五)、音乐治疗
音乐疗法可分为团体治疗与个别治疗;治疗工具为大鼓和铜钹,让自闭儿即兴、自由的敲打以达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现的目的。音乐治疗可协助自闭者集中注意力、培养想象力、稳定情绪、促进社会化与语言互动、发展新的休闲技能与新的兴趣。
(六)、TEACCH自闭症结构性教学
结构性教学系指物质环境的结构、作习时间的结构、个别工作结构、以及视觉结构等四种组织所构成的教学设计。
1.物质环境结构:意旨明确区隔教室空间为四个区域(读自学习区、转换区、游戏区及团体学习区)各区域各司其功能,提供教学、工作、休闲等教学活动用途。各区域布置清楚画界分明易辨认,有利学生确认不同活动需要在不同区域进行。
2.作习时间结构:标准的作习时间有多种的编排方式,作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以符合自闭症者的特征及需要为前提。作习时间依活动时间长短将一周内的活动时间以图表呈现并将各时段之时间长短以图片或字卡呈现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排列,使学生极易明了其个人作习、活动地点及内容等,卡片大小约六至八公分见方。当作习时间一到,自闭症者即抽取该时段之卡片,了解主要活动内容与时间长短及地点,即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学习。
3.个别工作结构:本结构依学生功能强弱将每一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工作分析,制作卡片以传达该时段之活动顺序与内容,卡片以文字为主,可兼采用图片或数字,依顺序由左而右或由上而下放置于独立学习桌上。学生依卡片排列顺序独自学习或部分时间由教师引导学习。个别工作结构目的在有效的独自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是让自闭症幼童从个别结构中学到「完成」的概念。
4.视觉结构:自闭症者缺乏传送刺激的能力,因此对外界的口语沟通讯息格式塔式的整体思考,并加上心智理论的缺陷,使其不易认知他人的意图、愿望、信念,更由于缺乏后设表征能力,使自闭症者无法立即反应他人的对话内容。有鉴于此缺陷,结构性教学奔身即系充分应用自闭症者不自觉的凝视外界转动的事物或同时出现手足不断拍动的自我刺激行为之特征,重新加以结构性,透过视觉组织学习新的事物。
八、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