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孤独症儿童的点滴体会和方法
第三部分、训练孤独症儿童的点滴体会和方法
(一)、训练孤独症儿童的几条原则
1、 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也许因为我和孙子是隔辈人的关系,我没有其他家长哪样,经历过悲伤、绝望与无助的洗礼,我始终是用一种豁达心态对待孙子的病情。因为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的子孙得了什么样的病,都不是我们本人或上一辈子作了什么孽,才招来这样的灾祸。因此我不怕人们看不起我,我从来不对亲戚、朋友、同事、熟人、邻里甚至于素不相识的人隐瞒孩子的病情。但这并不等于我对孙子的病不重视,我常说:“人生不如意十八九,谁叫我们摊上了,这就是命运,既来之,则安之。死马当做活马医,做最坏的准备,往最好努力,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孩子不能进托儿所、不能上幼儿园我提前退休,在家带孩子也减轻了儿子、儿媳妇的压力,他们也没有像其他哪些父母哪样悲观、绝望。我们一家人的心态都比较平衡,没有刻意隐瞒孩子的病情、没有把孩子与外界隔绝,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出去,给孩子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空间,锻炼了他的体魄、增强了他的心智、改变了他的行为,走出了孤独。
家长的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孤独症预后的好坏。因为你必须有一颗平常的心,对孩子才能有最大的爱心、才能有最持久的耐心、才能有最周到的细心,只有做到这三心,你才能了解孩子的心。你了解孩子的心,才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对孩子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了如指掌,不但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教孩子什么,还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该教他什么,什么时候能教进去,什么时候教不进去,什么时候该管孩子,什么时候不该管孩子。才能引导他主动表达思想与人沟通,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他学习能力、培养他生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步一步带他走出孤独、走向成功。
2/、时随地、循序渐进
一个正常的孩子,他成长到那个年龄段,同龄人该会的东西即使没人特意教他,他自己就会了,因为他通过对周围的人和事,自己就能观察模仿到。我们患孤独症的孩子却是样样东西都得教,而且很多东西是无论你怎么样去教,他就是学不会。有些家长这时就会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教会孩子所有他想让孩子学的东西,结果欲速则不达,弄得自己先对孩子丧失信,左右也是学不会、教也是白教,干脆放弃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
由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他们是智力残疾,不可能像正常孩子那样聪明睿智,按计划时间完成教学内容。教他们东西就必须要拿出最大的耐心来,随时随地,就地取材,一点一滴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把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对孩子的训练。例如:我在家里教斌斌说话、穿衣、吃饭,在走路的时候教他不能乱跑,在这种时候乱跑、同时告诉他路边的花草都是什么颜色、门牌号码、机关、商店名称、广告牌扁都是教学内容。一块石头、一根树枝都可以当笔用在雪地、在墙壁上练字。每次教的东西不一定要求他马上就记住,再说他也不可能马上都记住,也许9999次的时候他还没有学会,这个时候你可千万不要放弃,也可能10000次的时候他就会了。因此,一年、两年、三年不会你也不要气馁,要相信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做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我们功夫下到、心思用到,患孤独症的儿童是可以训练好的,即使不能自立,起码也能自理。只有不用心的家长,没有训练不好的孩子。
3/、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无欲无求我行我素,根本上就不在意父母和他人的反应,不会迎取悦他人,没有好奇心、没有求知欲,不接受大人的指令和要求,同龄儿童该懂的他不懂、同龄儿童该会的他不会,这就是的孤独症儿童的最大特征。但这不等于他对所有事情都没有兴趣,只是他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在我们大人的眼睛里看来毫无疑义,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孩子感兴趣的,我们又没有兴趣,致使我们失掉了很多良机。例如:当初我孙子就是到处乱跑,我想让安静坐下来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根本上就办不到,没办法我只好领他到宽敞安全的地方陪他来回奔跑,结果他饭量增加了、睡眠塌实了,能吃能睡他体质自然就增强了;发现斌斌能玩蹦蹦床我就每天都领到公园去玩,这项游戏运动量大,还能和小朋友接触,锻炼了他肢体协调能力,他玩的轻松愉快,没有压力没有恐惧,比起逼迫孩子在哭泣中做感统训练效果好多了;斌斌非常喜欢买锁头、买酱油壶,我想不会有几个家长由着性让他买的,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没有用、白白浪费钱而拒绝孩子的要求,有多少家长劝我不要给斌斌买那么多锁头和酱油壶。而我却不是这样看,孩子喜欢就是需要,我就当做是给斌斌买的玩具;发现斌斌愿意看扭大秧歌、愿意在大秧歌队里跑,我就有意识地求人教他扭大秧歌,当时就有人不不赞成我的做法,不让孩子成天领孩子在大秧歌队伍里面混,是不务正业,耽误孩子。他们没有想到正是扭大秧歌,使斌斌在扭大秧歌中学会了模仿、等待、听从指令、服从约束,增加了与人交际交流的机会,迈出了他走出孤独的最最关键的一步。
在别人眼里认为没有丝毫意义的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利用的手段,这就是我和其他家长的不同之处。
4、确诊为儿童孤独症,就不要乱投医
目前治疗孤独症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良好的训练,因此我们的孩子一旦被确诊为孤独症之后,只要没有其他并发症如癫痫等病症,最好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到处求医问药上,抓紧时间对孩子加强训练是正路。否则不但浪费大量的金钱,而且也延误了训练孩子的时间。尤其是不能相信巫婆、神汉的花言巧语。另外尽量少吃药或不吃药,尤其是哪些镇静药,如果说为了单纯抑制多动,我劝你最好是不给孩子吃。因为多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运动量的训练是完全可以使他改变的,斌斌在七岁以前几乎没有一分钟安静,就是吃饭也没有老实的时候,八岁时送他去学前班还坐不住板凳呢,因此人家说啥也不收他,现在,在班里是最不愿意运动的一个。
5、 训练行为比开发智力还重要
要想叫孤独症儿童回归社会,首先他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例如:不随地便溺、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吵闹、不攻击他人、不损坏公私财物和设施。如果说连这些起码的社会准则都做不到,智力开发的再好也用处,人们将把他视为洪水野兽、吓唬小孩的工具,避之惟恐不及,他就无法融入集体,就是一个到处不受欢迎的人。就像我在朝阳公园碰到哪个老者躲避一个智障儿童,就像躲避瘟神一样,哪一幕让我至今难忘。无怪杨晓玲教授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个孤独症患者,这个家庭便陷入更大的孤独中。”
6、 教育孤独症儿童,不能打骂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被孩子磨急了,也难免性情急躁,对孩子施暴。结果
只能越来越坏,不可能对孩子产生任何益处。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想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正常儿童,对他(她)们的乖戾,必须学会和孩子妥协、必须学会容忍。多想他(她)的进步,坚信我们自己能把这种毛病帮他(她)们改造过来。但这不等于放任自流,一手指都不能捅,该坚持的原则还是要坚持,在说教无效情况下,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可以打几下,吓唬吓唬,但不能下死手,次数不能多,多了就会走向反面,即老百姓所说:“打皮了、骂滑了”这里面就有一个度要我们来掌握。
7、容忍无伤大雅的怪僻,换取孩子一个好心情
斌斌就愿意买锁头、买酱油壶,有时买完了真是爱不释手,能玩上一天或半天,有时买完了摆弄几下就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了。第二天他还要买,你不给他买,他就磨叨起来没完没了,在这期间你想让他干点别的事,什么事也干不下去,他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你又一次满足了他要求时,立刻一天的乌云全散,这个时候你向他提什么条件,他都会答应你。
(二)、我训练斌斌采用的几种方法
我这几条方法是总结出来的,之所以说是总结出来的,是因为我这些方法并不是开始就有的,事先计划好的,没有预定目标,完全是临场发挥,误打误撞竟让我闯出来一条路。回过头来,觉得有些地方值得总结一下,供其给他家长参考。
1、让孩子高兴
这一条说起来、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孤独症儿童的脾气都很怪,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可以说是喜怒无常,常常会有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反应,常常不晓得他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样生气,捉摸不定,几乎就是一个精神病,叫这样的孩子笑口常开心情愉快,谈何容易。有些家长很泄气,觉得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豆腐掉在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当初我也不晓得它的含义,就没法处理这些个问题。后来我把孩子领出去,开始他不愿意出去,可是他出去几次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有了他感兴趣的东西,再想要把他圈在家里,他都不干了,每天到时候他自己就张罗出去了。在外面玩的高兴一整天都不发脾气,随着户外活动的增加、随着他表达能力的提高,发脾气的次数也逐渐的减少。上学以后,再由老师的全面训练,随着知识面的不断的拓宽,他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是没有脾气了。由此可见孤独症患儿,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家里圈的寂寞难耐,用哭闹来宣泄郁闷、想高兴的事就会哈哈大笑忘乎所以;第二个原因是由于知识面太窄,无法表达出他所要表达的要求,只能哭闹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因此把孩子领到户外去,大千世界总是有能够引起他兴趣的东西,有了兴趣就等于向成功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2、先听孩子的,慢慢再让他听你的、跟着孩子走,陪着孩子玩,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
孤独症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好奇心、缺乏激情。当你一旦发现他感兴趣的事或是感兴趣的人,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尽量的满足他的要求,调动他最大的积极性,发挥他最大的潜能。
我和孙子到公共场所让他当我的导游,自由地选择他想玩的、爱玩的。我便一旁观察他的意图,跟着他的脚步,进入那能够引他兴趣的天地。最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也是最能让他从中学习东西的、也是最能开启智慧的,先静静地当个旁观者,然后再加入进去和孩子一起玩更好。如果你无法加入就充当一个场外指导,只要孩子高兴他愿意玩多久就让他玩多久。例如:最初我孙子就是来回奔跑,我就和他天天一起跑,整整跑了一个夏天、他愿意跳蹦蹦床,就天天让他蹦,一蹦也是一个夏天、扭大秧歌一气就扭一年半的时间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和他一起扭、骑自行车也是一个夏天。冬天很娱乐场所都不能去了,他在家也呆不住,天天都要用四五个小时的时间逛大街,这一切都是由我孙子说了算。
因此,我孙子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情绪特别稳定,心情愉快,我就有意识地要求他改变某种行为或穿插一些认知能力的训练。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不要怕花钱,二、不要怕花时间。有些家长寻医问药大把大把地花钱他一点也不心疼,可是为孩子多玩点、多吃点,花钱却是非常心疼;有些家长宁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感统训练上、用在教孩子文化知识上,却不愿意陪孩子多玩一些。只是每周末象征性领孩子玩玩。这对正常孩子来说是可以的,对孤独症患儿是远远不够的。我带孙子六年,头三年每天就是领他玩,只是见缝插针教他一点东西,后三年每天也就是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教他文化知识,其余时间都是带他玩,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可以说我和孙子玩出来一片天。
3、利用他喜欢的人作为训练的第二个切入点
我把,作为训练孙子的第一个切入点,选在他感兴趣的事上,第二个切入点就是利用孙子喜欢的人。大家都知道孤独症儿童待人如待物,即便是他们的亲生父母也会视如路人,对他们发出的指令声听而不闻,对他打招呼的手势视而不见,想让他们按大人的要求进行活动或学习那就太难了。我孙子八岁以前除跳蹦蹦床而外,其他任何互动性的游戏或集体活动项目,他都不会,也不想参加,如果你硬逼他去学他就会用哭闹进行抵制。我孙子三四岁时就愿意看扭大秧歌。2001年春天,我敢放手让他在南湖公园扭大秧歌队里跑了,,但并不进队伍中去扭,只是在场地中央乱跑,在队伍中来回穿插。我要领他、还有许多人都要领他进队伍中去扭他就是不干。后来是小吴阿姨费大劲把他叫进队伍跟着走了几分钟。我当时就意识到这是一非常好的契机,就对小吴说:“你若是能把我孙子教会扭大秧歌,那就是一个奇迹,我一定会好好谢谢你的”没等小吴说话,旁边有一个人听了不屑地说:“一个扭秧歌有什么好学的,什么正经事”我可没那样想,我孙子从来都没有人能教会他做一件事情,假如能让他学会扭秧歌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再说别人想教他还不让教呢。事实证明小吴教会我孙子扭大秧歌,为我以后训练孙子不但开了一个好头,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件事的意义远比我当初想象的还要大。利用孩子喜欢的人来训练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让小吴帮我教孙子扭大秧歌、让82岁的张爷爷帮我训练孙子大声说话,讲故事、让90岁的陈爷爷教孙子唱歌、鼓励孙子和盛奶奶唠家常,这几个人在我训练孙子的过程中都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建议其他家长你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某个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让他帮你训练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双人训练法
所谓双人训练法,就是一个人在孩子的前面,要求孩子和你对视,另外一个人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你教授者,当孩子不会回答时或是不会做的时候,这个人就要扮演孩子的身份给孩子做示范.。
例如:当我问斌斌:“你叫什么名字?”斌斌就会反问我:“你叫什么名字?”这时示范人就用斌斌的身份回答:“我叫斌斌”并让斌斌和他一起回答,几次以后再问斌斌就知道自己回答“斌斌”了,尽管这时候他可能还不知道斌斌是什么意思,但随着时间的加长,慢慢谁再叫斌斌他就知道是在叫他了。
还有当我要斌斌:“斌斌举起你的右手”这时斌斌也会跟我重复道:“斌斌举起你的右手”这时示范人(有时候是斌斌的爸爸或妈妈、在外面我就找人临时客串)不但自己举起右手,他还要把斌斌的右手举起来。
因为孤独症儿童的理解能力差,他不明白你说话的意思,但他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你说什么,他就模仿你说什么。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基础和手段,无论是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还是训练他们的行为,多给孤独症儿童模仿的机会,因为模仿也是一种玩,在玩中学,学中有玩,这样的训练孩子也容易接受。
双人训练法主要应该以家庭为主,在公共场所也可以请人临时帮忙,外人帮忙有时比家人教还起作用,孩子更乐于接受,说实话我训练孙子,大部分都是借助外人的力量,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外人的话往往比家人的要求他更愿意接受,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手把手教
孤独症儿童不但智力低下同时也手脚笨拙,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更是差劲。开始时我就以为我孙子自己不会拿笔,后来有几个家长都有说他们的孩子不会握笔,尤其是写数字3和8特别费劲。根据我的经验,我告诉他们就是用你的手把着孩子的手去练习。
我为教孙子学写字,我手把孙子的手,足足写了150天也就是五个月的时间。桥桥的爷爷、奶奶因为桥桥不会拿笔写字非常着急,几次打电话问为什么桥桥不会拿笔写字,我就告诉他们手把手教,功到自然成,并把我的书稿拿给他们看。开始桥桥爷、奶奶说:“我们把他写一会他就说什么也不干了”我说:“刚开始时间不要太长,几分钟就可以,逐渐加长时间,慢慢就好了。如果一开始你让孩子写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孩子肯定受不了”后来桥桥有了进步。
我对斌斌不仅是写字要手把手教,其他一些如打绳结、折纸、涂色、画图等精细动作,开始时斌斌实在做不来,我都是用手把手的办法先教他做几遍甚至几十遍,就是现在斌斌有时还需要手把手教他才能学会某项技能。这个方法并不难,不妨我们都来试试。
6、化重复刻板行为、动作,为规律性良习惯
斌斌表现出这样或那样机械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因为他懂的东西、会的东西太少,所以性趣索然、行动呆板,总是重复某些固定的行为或动作。这本身是一个不好的偏执习惯,当我明白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就能对症“下药”。斌斌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经常重复某几句、或某几动作。我就在每天的这个时间里,都教他说做固定的话、做固定的事。开始的时候有些事情他不太情愿,只要我坚持,慢慢他会接受,久而久之他就能行成新的行为习惯。例如:我让孙子每天早晨起来,练习算术口诀(小九九歌)、十以内加减法口算、写铅笔字帖,有电脑以后每天早晨又增加一项和电脑上课的内容。吃完早饭写我给他规定的作业,然后领他出去玩,在外面回来就再写我给他布置的作业。就这样每天都是有规律性地生活和学习,到后来根本再也不用大人督促,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成了他自觉自愿的行动。上学以后每天早晨照样和电脑上课,从2004年12月1日开始每天早晨、晚上又增加一项写毛笔字,这些事情几乎是他雷打不动的功课,根本不用大人督促。如果有头天晚上没有写完的作业,第二天早晨他自己会主动完成。吃完早饭不管多早,就催促赶紧领他上学,下午放学回来先写日记,然后,再画简笔画,吃晚饭后写毛笔字、写作业(如果作业多就留一部分第二天早晨写),洗漱睡觉。每天早晚剩余时,还有重复性的语言,但重复的内容大多数都是老师和家长教的知识性内容如:加减法口诀、单字组词、老师教的歌曲等,替代了大部分无用言语或是脏话。例如:原来他最愿意重复的“奶奶摸扎扎、强生、某某死了”等言语。
现在经常说是10以内加减法口算,有时还会故意说错题,等我来纠正如:“3+2=8、4+3=5对吗?”或“5+2=4对吗?”我若是说:“对!”他就会说:“不对!”然后他再说出正确答案。有时就自言自语“寄,邮寄、寄托,浓,浓度、浓缩。”、“斯文是思想的思吗?”哼唱歌曲或念古诗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等。让他背诵比较长的文章如:《赤壁之战》、《太阳》等,这些事情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他自然就丢弃哪些不良习惯。但这并不等于他就一点毛病没有了,偶尔或在他某些言行中还能看到某些孤独症痕迹。
7、转移注意力
斌斌有时哭闹起来没完没了,这首先我要弄清楚他哭闹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要想什么时候都知道孩子闹情绪原因,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长时间对孩子细心观察揣摩,对孩子的一颦一笑才能了然于胸,久而久之就可以预见孩子发展的趋势。假如我一时实在弄不清他发脾气的原因,这时我就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即拿他最喜欢的东西或最喜欢做事情来分散他注意力。例如:我就经常用:“孙子别哭了,爷爷领你到外面玩去、爷爷明天领你上麦当劳”一般情况说出他最喜欢的这两件事都能转移他的注意力的。如果这些办法都不管用,就用冷处理的办法,不妨让他自己哭个够。等他不哭不闹时,再和他讲:“你以后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也能奏效。
话说回来,一个孩子一个样,这几条办法对我孙子有用,在其他孩子身上就未必管用。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个道理——天道酬勤,我相信天道也会酬劳爱心和耐心的。一天不行就两天、两天不行,一个月不行就一年、一年再不行就两年三年、五年…只要我们能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再加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训练我们孩子的方法,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有了质的变化,我们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