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斯伯格症者实用教学策略[教师指南]读后心得
读者:廖芳珍
日期:930411
评价:☆☆☆☆☆
虽然只有短短的91页,令读者很想要看更多,但鉴于国内关于亚斯伯格症者书籍实在太少,这一本教学指南帮助我们了解到—该症患者常见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实用策略的提供,大大减低了家长、教学者看到了该症患者的问题却不知如何协助的无力感,实在弥足珍贵。
读后心得:
在此书出版之前,坊间找不到关于亚斯伯格症者的教学指南,家长、教师只能自己逐步摸索,碰到一个问题就来想办法去处理,这个办法行不通就再换一个,也不太知道潜藏的全面问题是什么。从这本书里,英国教师们的心血结晶,针对亚斯伯格症者的共同困难—社会互动、沟通、想象力、感官与动作、情绪及工作技能上的困难,提出实用的教学建议,不仅让有心想帮助亚斯伯格症者的人可看到患者的障碍特质、并了解到患者在学校中常会经历或面对的广泛问题,更能在此书中找到相对应的策略妙招。
而我在读完此书后,获益匪浅处有—对亚斯伯格症者更广的了解、一些有效的策略以及在订定目标时该如何掌握较切实际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去尊重亚斯伯格症者—要常常问问他们并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事情。如下所述:
一、参与并结交朋友的困难:﹙P.8﹚
有些亚斯伯格症者对察知互动的社会性线索﹙语言及非语言﹚有困难。
★从学前即进行心智理论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从同理心、欲望、信念…,一步一步建立,并训练如何藉由听觉、视觉去抓取线索,针对智盲的部份去教学,让他也能了解到一点点别人应该在想什么。
★运用<语言的社会性用法>一书所提的架构,将会话技巧分解成可以管理的目标,为其示范正常谈话的型态,并给予回馈,让他意识到特定的策略与规范。
二、处理团体生活:﹙P.11﹚
亚斯伯格症者对合作过程中所需的直觉式协商与「公正」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困难。
★在引导他与别人合作的活动时,需要高度的结构与清楚的原则。
★要注意有些亚斯伯格症儿童并不想交朋友,也不想花全部的时间和别人在一起,应该要尊重他们的需求。
三、当友谊失败时:﹙P.17﹚
青少年的友谊较着重彼此相互的同理与了解,亚斯伯格症者的挫折问题此时会更严重,对人际交往倍感压力下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行为。
★协助患者本身察觉自己身体发出的警讯。在沮丧、压力时拿出随身所带的「处方笺」,上面有清楚写出—安抚情绪的策略、跳脱问题情境的方法。并鼓励他使用。
★每天运用奖励系统:清楚明确的规则,以及与规则绑在一起的奖励,对他们来说非常受用。
四、恐惧症:﹙P.44﹚
「苏姗怕狗」这一件事让我学到好多,尤其是—从她的观点来看她的恐惧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常见的是—我们太常用自己的观点来看。
★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对苏姗而言,与狗狗接触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但要帮助她能在远处看狗而不会恐慌。
★试着对苏姗的恐惧进行减敏感化。用配对的方式让她慢慢渐进地接受—可在远处看狗而不会恐慌。
★可用社会性故事教学—当狗出现时可做的反应。
当然在其它特定的主题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而且这些都不只是可在同样情形下去翻出来参考而已,更是提供了灵感,在未发生之际就先去做教学、去做准备。当然更希望有一天,可以有一本是集结我们大家心血结晶的教学指南![page]
在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亚斯伯格症的行为症状几乎是和自闭症的症状一样啊,为什么要给它(同一种症状)两个名词呢?又到底两者真正的区别在哪里?于是在书未读完时,我又把网络上老师贴出的文章及第一本书(自闭症的真相)拿出来找出相关部分(P.P.25 ~ P.P.33及附录二)再读了一遍。如同前阵子流行的sars,它的症状看似与感冒很像,但并不能因此就把sars称做感冒毕竟两者之间仍有差异性存在的,终于我找到我要的答案了。犹记得开学不久后就在课程讨论中看到同学提出对「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及「雷氏症」的定义:「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是亲兄弟,而「雷氏症」则是邻家女孩,不予探讨。我想他描述的很贴切、简单易懂,已把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及雷氏症三者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清楚的点出来了。在参考对照第一、第三本书及老师的讲义后我对这三种疾患提出我自己如下的看法。
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乍看之下确实是非常相似,难以区分,但仔细了解后其实他们仍有不同之处。第一、他们有程度上的不同;若以「智障程度」为例来说明,自闭症属重度智障,而亚斯伯格症则属轻、中度智障。我发现在自闭症者家长实战手册中对自闭症患者任何一个问题行为的描述非常仔细而其处理问题的方法却非常的简单,似乎以一种「对号入座」方式执行,父母多方猜测尝试,依照「这方法不适合于我的孩子便换另一种」的模式找出最适合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方法;而在亚斯伯格症教学策略里对于问题行为的描述却出奇的简扼,但却对原因的了解及策略的建议相反的详尽、多元,考虑周到,似乎可一次多种方法多管齐下,我想这是否和接下来要谈的第二第三点有关。第二、语言能力的差异。根据老师的讲义明显的可以看出其两者在三大核心障碍上(社会性互动、沟通领域、刻板行为)的不同处在于:亚斯伯格症者的语言沟通能力一般而言比自闭症患者来的好,他们较无临床上明显的一般性语言迟缓。正因他们语言发展较正常较能沟通,家长及指导者更能透过以此(语言)与孩子直接对话,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而不须加入太多自身的臆测。我想本书对了解原因及实用策略提出如此多方周延的探讨在于要让读者不会遗漏任何可能找出问题的推测。第三、自我意识的差异(P.P68)。在读前两本书时似乎都未注意到这问题,因来自书中的刻板观念--自闭症者是不会思考只会记忆的(我印象中书里好像也没有提及),既然孩子会提出「为什么我与别人不同?」的问题时,表示他注意到「我」「别人」的差异,显示孩子有在「思考」并且可看出他的生活焦点已不只础b自我探索及物体上,还扩大到他人身上。我想除了须注意他们有贬低或责备他人的行为出现外,亦可利用他的这种感觉教他「比较」…等的抽象概念。这是否说明了亚斯伯格症者的抽象概念比自闭症者来的佳,也推测出他们的社会互动关系相对的应较好。因为语言能力及社会关系较好,亚斯伯格症者在学习方面较无困难,这是值得欣慰的。
至于雷氏症,我认为不须将它与自闭症做比较,反倒是可与儿童期崩解性疾病做探讨。因为雷氏症与儿童期崩解症早期都是正常的,随着年龄渐长才逐渐丧失原有已习得之技能。
最后,既然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是亲兄弟,俗话说:「亲兄弟是穿同一条裤子长大的」,那么我想不论是自闭症或是亚斯伯格症患者的家长或指导者在教导孩子时是可以同时参考此二本书的(后者的实用策略与前者的处理指南大同小异),只要是对孩子有益应不须把二者的界线划分的如此明显对吧!因此与前一本书一样我给本书四颗星星。至于实用或实战效果如何,我想存乎一心,见人见智![page]
我必须要承认, 如果不是杨教授指定要袅玟o本书, 我可能不会主动去袅炙式A 原因是我的小孩是自闭症而不是亚斯伯格症,而我也一直以为亚斯伯格症与高弁鄏蛦炫g,是比较属于同一个亚群。 因此我认为对亚斯伯格症或高弁鄏蛦炫g者的教学策略应该不会适合我的孩子。
其结果不然也。 诚如书中第五页有关儿童教育一节所述,要根据儿童的需求来提供支持,而不是依据诊断节果。 一边袅炕A我一边做记号, 结果发现此本书中所提的问题,其中百分之八十都与现阶段我的孩子有相似的情况,甚至比前一本书「自闭症者家长实战手册」更适用于我的孩子, 我也觉得很惊讶。
亚斯伯格症或高弁鄏蛦炫g者大多在一般学校的普通班就读, 因为他们的智能与口语能力大部分都还不错,因此如果学校能够提供结构化的协助与同侪们的支持(例如小天使系统或朋友圈等),必能渐入佳境。我也希望我的小孩能在如此的教育环境就学,但是考虑到自己小孩的智能较一般同年龄小孩低落,所以选择了特殊班级,让他以现有的能力去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但是与一般孩子的互动机会就减少很多了, 虽然我请学校老师为他安排回归正常班的课程,而且他很喜欢也很想与正常班的同学互动(他曾在学校游乐场主动去和其它的同学握手并说:「你好」),但是因为回归的时间不多,所以在社会化与人际互动的主动性还是不佳。 这是我觉得很可惜的地方。
回到此书的讨论,有很多篇的主题对我很实用。例如:「下课时间的自我安排」,每天早上第二节下课,会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除了喝些水和上厕所,多于剩下的时间,我的小孩便不知如何安排。 在教室里晃来晃去, 偶尔会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好」。 后来我请老师可以要他去帮忙老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像帮忙老师拿东西给其它的老师等等,也算是训练他听口令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在下课时可以做些有意义的事。 另一个是「固着性的会话主题」:如果最近他喜欢某一个故事,他便会将他背下来,每天都要说这个故事。 后来我请学校老师在有空的时间,请我的孩子为大家说这个故事, 一来满足他的固着性, 二来训练他的胆量, 每当他当天在学校说完故事后,心情就很好也很有成就感。 在书中也提到可利用此来发展他的会话知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延伸。 因此我会在他讲完一句或一段关键性的话时,我会问他「为什么….」再告诉他用「因为….所以」 的逻辑观念回答我的问题,来加强逻辑性的思考。
最后再提一个对我有帮助的主题,就是「不在意是否完成家庭作业」。每天都要我三崔四请再加威胁与诱惑, 还要时时陪在身旁才能完成作业,而且写一下停三下,真是让我苦不堪言。 书中提及可运用定时器或沙漏之类的辅助工具,让他知道时间的流逝。 后来我使用现有的沙漏,告诉他沙一直在往下漏,他必须在漏完之前写好一行字,他觉得很好玩,配合我的鼓励与催促情况有比以前好。 我还想再利用录音笔,请老师将每天必须要写作业的口述指令帮忙录下来,我可以利用它来执行写作业的要求。因为老师的命令要比家长的口令有效多了。
这本书给我诸多的灵感,上面只不过是我觉得实用的例子其中三个,我庆幸我袅炊F它。[page]
在未接触过自闭症的小朋友之前,「亚斯伯格症」对我而言是个全然陌生的名词,即使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患者,没有实际接触到这样的孩子,我想还是很难有深刻的体会的,不过对于身为教师的我而言,也野憎荍痡N有机会面对这样的孩子,所以,我给这本书四颗星的评价。
在我任教的班级(四年级)有一位小女孩很特别,我最先注意到她(三年级时)的状况是上课非常不专心、不会使用剪刀、不会单脚跳,同年龄孩子会做的钗h大肌肉动作她都不会,上体育课有如脱缰的野马(听不懂老师的指令),喜欢和老师说话,内容不完整不爱看着老师说话,但是末狺霅悸漯穛{尚可(背诵与心算能力很强却不了解语文的内涵),在班级的人际关系不佳(因为无法理解同学的游戏规则,也容易误解同学们用的暗示性的语言)。因为家长的社经地位不高,也没有这方面的认知,因此,我只告诉家长她可能有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请医生替她做详细的检查,可惜家长误以为我在推卸责任,不愿意处理她孩子在班上遇到的状况,天知道我花了多少的心血在促使班上同学与她和谐相处。
直到半年后,小朋友的姐姐(大她十岁)要投考幼保科方面的学系,接触到儿童方展的知识,家长才惊觉老师说的可能是对的,接着才去医院做感觉统合的职能治疗,不过医生告诉他们这是「疑似广泛性发展迟缓」,只是我不理解为何对一个十岁的孩子医生还会开这样的诊断证明?家长又到署立新竹医院做一系列的评估,半年后的答案我不清楚(也陵a长怕孩子被贴标签吧?),家长只说他正在吃抗过动的药,每天早上一颗。
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我当初很想告诉家长她孩子的症状很像亚斯格症,但我不是医生,我没有权力做任何的诊断,所有的判断都只是来自于学生上课的表现,看了这本书之后,更让我觉得她的钗h表现很像,当然也有些不太像,我很期望家长能告诉我答案是什么,我才能对症下药啊!这样才能帮助她的孩子。
因为家长自从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问题之后,就不抱怨同学们对她的一些行为(当然老师对调皮学生的吓阻也有发生效用),对于小朋友在班上的一些举动,家长只是无奈的表情写在脸上。但是,就一个老师而言,帮助其它小朋友接纳她,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只告诉家长不要只用道德劝说的方式要她改过一些坏习惯,应该给予正确的指令与操作步骤,让她明确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事情,而且马上要做完,必要时可以要她重新做一遍;至于同侪之间的互动情形,由于我和班上一位爱心妈妈的介入,多让学生注意到她的优点(心算最棒、对同学很慷慨),让学生了解人各有长处,要互相体谅,四年级的小朋友渐渐能接受了。
所以,虽然至今我仍无法确定我的学生是否为亚斯伯格症的孩子,但是,这本实用教学策略的确也提供了我钗h思考的方向,也扣琱U次该和家长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也钗o会对这本书有兴趣,至少让她对孩子的状况不再只是无奈与不知所措。 [page]
本书对亚斯伯格症的重要特性分成六大类进行探讨:1.社会人际关系2.沟通3.想象力与僵化4.感官与动作上的困难5.情绪上的困难6.工作技能。分别就情境描述、造成原因、实用教学策略三步骤提出建议。
然而这本书是杨老师指定作业中,我最先读完的书籍,却也是最令我困惑的书籍。因为本书就家长的角度而言,是可以做到:1.观察亚斯伯格小孩社会适应的困难。2.了解亚斯伯格小孩为何产生社会适应困难的原因。但是对于3.实用策略部分,却有环境应用上的困难。
以我自身为例,我可以知道孩子在团体中的交友困难,却无法亲身参与其中去协助他,因为有家长在场时,识时务的小孩会回避(比如不再捉弄);有些则直接对家长说话,跳过与亚斯伯格小孩的谈话(因其毫无答应或等待酗[才有反应)。在教师的立场,因体制的规划,特教师生比是1:5,无法分身顾及较为沉默的孩子,也无法营造出书中的互动环境。这让家长颇为担心小孩会如书中所述『为了弥补其缺陷而过于中规中矩』,变成安静不惹事,就不会被注意的角色。本书的教学策略对应于实际教学环境,似乎是东方夜谭。(宗仁注:在学校部分,可以请资源班老师设计一些有关社会互动与交友的课程,以补家长无法到校指导的问题,可以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上提出)
不过本书在亚斯伯格小孩的家庭教育上,倒是一个不错的方针。比如在理解他人行为与语言方面(p.14& p.26& p.30),强调与亚斯伯格症者的沟通时要明白、简洁、清楚,避免情绪激动的音调或手势,减少抽象性的描述,不可避免使用专门或抽象术语时,要清楚解释。在想象力与僵化方面,培养亚斯伯格症者对多方情境的兴趣,用读故事、卡片,让亚斯伯格症者对未来或陌生的情境不会恐惧。在感官与动作及情绪上的困难方面,尽量提供亚斯伯格症者结构性的环境,使其因环境的稳定与可预测,减低亚斯伯格症者情绪的稳定。其实在这方面,家长塑造的家庭环境,变化上是不大的,反而是孩子踏出家门开始才有变化。所以我们给孩子周间的时间是例行性的上下学,周休二日也安排固定的活动,虽只是短短一、二小时,但孩子清楚知道星期六上午要去这里,星期日下午要去那里。
亚斯伯格症者在现今社会中,仍属灰色地带的一群缺陷者,因其外显行为并不如典型自闭症者明显,但在社会人际互动与沟通方面又有困难,而且各体的个别差异极大,呈现多样化。如果没有个别的特别协助,他们的问题或困难往往不知何时才有解决之道。这两年来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早期疗预的重要,家长对孩子的特殊性也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目前国内医疗体系对于亚斯伯格症者提供的个别心理谘商辅导,是可以补强家长在专业上不足的不错选择。
我对本书的评价:三颗星 [page]
对于亚斯伯格症孩童的初次认识,是在初执教鞭时,一个难以磨灭的身影--谭生,刚升上国中一年级的孩子,本该是怯生生、羞羞涩涩的面对全新环境,然而,「他」却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就引起全部老师的注目:鲁莽的行径,总是分不清楚现在该安静还是该活泼,老师几次沟通下,甚至对他发了火,他却依旧我行我素、在朝会场合大声喧闹、作弄同学,直到被老师罚站一旁,他还一脸愤恨,以绝对敌视的眼光怒目对着所有老师及同学,当时,我还以为这不过就是个正值叛逆期的火爆孩子,而渐渐的,所有老师都察觉他的「与众不同」!
他的一切智力及能力表现都再正常不过,甚至沉迷计算机之中,网络游戏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他样样都有兴趣,且涉猎深广,但对他而言,感兴趣的好像就只有计算机,整个世界对他唯一有吸引力的就只有计算机了,在学校,他和同学简直没有交集,过着我行我素的独行侠生活,没有同学愿意主动接近他,因为他对待同学总是带着仇视的眼光,像只刺?般,不时跟同学、老师发生冲突,课堂中,他坐都坐不住,有一次,甚至冲出教室,跑到礼堂中,像一只迷途羔羊般四处冲撞,学校出动两位人高马大的男老师,才勉勉强强把他架住,至此,校方才正视这个孩子的问题行为彷佛不单纯只用青春期的叛逆就可以简单解释的,辅导室积极联络家长及医师到校,进行了一次对谈。
透过他母亲的叙述,这才揭开了谭生在家中的神秘面纱,谭生母亲苦恼的表示,谭生在家中和家人的关系与学校并无不同,常常家人一个不顺他的意,他就开始无理取闹的大吵大闹,有时甚至对母亲动粗,最常发生的问题就是,谭生在家太过沉迷计算机,导致每天晚上都很晚睡,母亲试着与他约法三章,规定他玩计算机的时间,然而,谭生却常常赖皮,不肯遵守,发生冲突所在多有,而我在一旁观看整个过程,发现谭生即使面对众人,却依然对他的母亲大吼大叫,甚至要动起手来,而且,很明显的,他常常打断别人的谈话,不在乎他人是否已经结束话题,或者根本不是在对他谈论话题,他彷佛无法理解整个社交体系中互动的模式,也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某些举动(比如在谈话过程,他不断强调很在意为什么母亲不肯让他玩计算机,玩计算机又不是坏事之类的话题)而经由此次对谈,医生诊断出谭生应该是患有所谓的「亚斯伯格症」,再以谭生为例,对照本书中提到与亚斯伯格症相关的行为:
1.无法参与并结交朋友。
2.无法团体生活。
3.对他人行为无法理解。
4.友谊失败。
5.打断谈话。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于亚斯伯格症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因为和谭生的接触,使我在袅爬侥悎氶A比较没有疏离感,此外,之前因为第一次接触亚斯伯格症的例子,虽然知道亚斯伯格症的孩子有怎样的特征及行为模式,却还是无法得知如何与他们相处,而本书所提供在教学方面的建议,让我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