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问题儿童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接纳行为问题儿童是实施教育的前提
儿童出现了行为问题,并不表明他就与正常儿童有多么大的不同,不过是表现出有暂时偏离正常轨迹的可能性而已。常态和变态只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常态向变态的转变几乎令人无法觉察。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特征区分,不存在绝对的儿童心理适应不良症状,情绪或行为问题,作为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大体来说,只是所有儿童共有行为模式的夸大、缺陷或障碍性组合,其中典型例子可能是攻击、社会性无能以及注意力不集中与学习成绩差的不利组合。为儿童创造条件使其发展处于有利的良性的组合,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常态的方向发展,是预防产生变态的有效而积极的做法。
(二)作好家长工作是缓解和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
家庭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玉凤(1989)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与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气氛、家庭类型、父母对儿童教育所投入的精力、父母的期望等都有关系。儿童疾病史、受教育的环境、家庭养育类型与儿童行为问题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行为有问题的儿童,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家长以自己工作忙为理由,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给教师,但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得不到家长的积极配合时,教师的教育作用是很难产生长久效果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家长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教育建议。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儿童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他生活环境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出现了问题,而家庭正是一个儿童成长的社会生态系统,在家庭里,各个子系统内的各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因此,家长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态环境系统,尽可能保持该系统的平衡与和谐的发展,减少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诱因,为儿童的成长构筑良好的安全的心理空间。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许并不能像生理或身体的健康那么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但它所产生的危害,却比生理或身体的健康问题要大。孩子早年缺乏父母在精神上的关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薛兴邦等(2000)研究发现由母亲抚养、半托、全托、寄养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大。婴儿和母亲分离的权威性研究认为,母亲与婴儿长时间分离可以导致成人抑郁症的表现。严重的或长时期的母爱剥夺与未成年人的平行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母婴分离引起的异常反应一般经历三个时期:抗议期、忧郁期、康复期。婴儿大哭不已、反复哭闹,且活动增加、烦躁不安、易激怒等来表现其抗议;大约一周以后,抗议逐渐停止,婴幼儿表现出沮丧、退缩、活动减少、对周围的环境变动表现出毫无兴趣、面无表情,由哭喊转为忧郁;大多数婴幼儿经过几周后,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而有的孩子则形成了症结。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就容易养成退缩的行为。
因此,家长每天要尽可能地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来陪孩子玩耍、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多给孩子鼓励和支持。父母如果表现出不耐烦、发脾气、拒绝其要求等行为,会导致儿童的自尊心水平下降、自信心不足、自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较差,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交往不良的问题。因此,父母尤其是母亲用言行表达积极的情感、尊重孩子、经常安慰和鼓励儿童等支持行为以减少儿童的社交退缩、破坏性和攻击性;经常利用向儿童讲解生活、健康和生理知识等信息支持行为以减少社交退缩行为的出现。
2.给孩子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同伴交往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同样也是儿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孩子通过玩耍而长大,但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同伴的矛盾和纠纷,缺乏必要的社会性交往的技能、技巧,尤其是行为问题的儿童大多数都表现为社交退缩、不合群、孤僻、胆小、“自我中心”等,他们虽然懂得一些社会交往的道理,但在实际中却无法应用。与同龄伙伴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在共同的活动中去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去彼此磨合、相互适应;去克服冲动、延迟满足;去承受挫折、迎接挑战……这些技能光靠成人是教不会的,必须给孩子提供事件发生的情景,才能让孩子去学习和体验,在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中去感悟并积累经验,逐渐发现怎样去接纳别人和被别人所接纳的方法,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独立地解决问题。儿童通过与伙伴在一起玩耍,练习并掌握生活的原则和规则,了解团体的规则限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3.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要实事求是,不能片面夸大孩子的学习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期望值过高会给儿童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压力与行为问题尤其是违纪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压力耐受性差的儿童具有退缩、胆怯、忧郁不决、依赖性强、不易与人合作、缺乏安全感、任性、脾气暴躁、固执、孤僻、不合群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期望值低、学习成绩差、伙伴关系差是导致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一味地让孩子承受各种“良好愿望”的压力,势必会增加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父母给孩子的期望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上,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及思想品德能使儿童终生受益。
(三)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重视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协同一致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儿童通过家庭走向幼儿园,再走进社会。对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主要是社区)的协作,人们已开始重视,但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联合,而把它们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相对比与社区的联系要多,如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亲子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等等,否则,对幼儿园的管理、课程等无法介入。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需要重视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哪怕它非常微小,如果不加以重视,也许会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不利的影响因素。
(四)适当的帮助和干预是改善行为问题儿童的有效途径
幼儿时期的行为与成人期的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相关,社会性行为不良的幼儿到了成年大多表现出怪癖、病态。因此,人们对幼儿园的这类幼儿给予了关注和研究,并进行了适当的帮助和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个别化训练。奥登和阿谢尔(Oden & Asher,1977)最早研究了教给孤僻儿童学习社交机能的个别辅导方法,提出了个别训练方法:首先,儿童获得关于社交机能的语言指导;其次,让儿童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练习这种社交机能;最后,教师对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可见,儿童对特定的人际关系行为的知识、儿童在交往情景中将知识转变为行为技巧的能力以及教师正确评价儿童的技巧表现的能力等,是儿童行为改变的基础。
2.游戏治疗。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儿童不能正常地发展想象性游戏标志着严重的病理症状。观察发现情绪障碍儿童在其游戏中表现出混乱和刻板的特征,他们在游戏中常常出现不合群、焦虑,出现攻击性行为,不能担任帮助他人的角色,很难把自我假想成其他人的角色。游戏疗法其实就是对这种有人际障碍的孩子进行帮助的一种心理干预的方法。是用游戏作为与幼儿沟通的媒介,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将受到的挫折和困扰以及内心的焦虑、紧张、害怕、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帮助他们摆脱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
3.Z过程治疗。扎斯楼(Zaslow,1960’)等人提出一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方法,同样可以对行为问题儿童在情感方面的障碍有治疗的借鉴作用。他们认为由于环境的冷漠、无情,孤独症儿童的母亲以退缩、拒绝、敌意的态度对待儿童,儿童就以孤独的行为来适应环境,致使他们没有形成两种基本的生存成长的情感纽带:身体接触、目光与脸的接触。身体接触是形成亲密关系和基本信任必需的条件;而目光与脸的接触,是形成复杂情绪、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导向及综合运用所必需的条件。这种治疗实施起来极为方便,就是把儿童紧紧地抱住,使其目光与治疗者的脸相对。这种方法对于孤独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严厉的儿童、家庭破裂的儿童以及内向胆小的儿童、攻击性强的儿童有一定的效果。
4.“拥抱治疗”。拥抱治疗是通过身体的接触来帮助情感交往障碍的儿童体验人际交往的方式。唤醒感情,增进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从而产生接受和表达感情的需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展人际交往关系。具体做法首先是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的交往,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父母及老师用拥抱的方式抱住孩子,不让他溜走或跑开;其次是用语言来加强交往的效果,即在拥抱孩子的同时,成人不断地说直接表达感情的话,如“我们爱你”、“我非常喜欢你”;然后,逐渐让孩子与成人进行目光的接触和交流。这样可以逐渐改变情感性交往障碍儿童的冷漠、拒绝与人交往的状况。对于严重缺乏关爱的孩子,可以采用“拥抱治疗”的方法,使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热爱。
5.“气球爆炸”。“气球爆炸”就是把吹大了的、并用细绳子扎起来的气球弄破,以帮助幼儿发泄情绪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或家长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尺寸大小的气球,数量越多越好;准备好捆扎气球用的绳子;还要为儿童准备很容易将气球打破的安全的工具。刚开始时,教师或家长先拿出一个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鼓励儿童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将气球弄破,如果儿童不敢,教师或家长就自己把气球弄破。重复几次之后,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打破气球,而不仅仅限于已经准备好的那些工具。教师或家长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儿童压抑已久的情绪得以发泄。
6.“绘画疗法”。美国的阿尔修勒(Aischuler R.H.)、日本的浅利笃等,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认为儿童的画是儿童潜意识的表现,画面上的表象符号或色彩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凭借画面上的线、形、色的组合与象征,分析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儿童的需求、家庭关系、攻击性的倾向等,从而帮助研究和诊断儿童的问题行为。让儿童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和问题,通过绘画投射自身存在的问题。
7.社交技能训练。是运用主动、直接的教学方法,在一种生动有趣的集体游戏氛围里训练儿童掌握社交技能,同时还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以及训练儿童的父母成为家庭环境里的社交技能教师,以促进儿童社交技能的广泛运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儿童可以通过训练学会社交技能。拉格雷卡与桑托格罗斯评价了一个对儿童进行集体的社交技能训练的行为取向训练程序(8周)。该训练程序所选取的8种技能类型包括:微笑、问候、参与、邀请、对话、分享与合作、赞美、自我装扮。结果发现,接受过训练的小学高年级儿童(3—5年级)在社交技能的知识和实际运用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可见,社交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儿童被同伴接受的程度,而且还能减少社会退缩及攻击性行为。
(五)创设促进“回归主流”的交往互动的环境是重要手段
1.“一对一”结对。周兢(1996)对幼儿园教育机构中存在的弱智、聋哑、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等介于正常与特殊之间的有特殊需要幼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干预的教育教学策略。对于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儿童,采取利用一个正常的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幼儿,与发展相对迟滞的幼儿结成对子,能够较好地帮助正常幼儿责任感的形成,也可以带动和促进社会性发展迟滞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愿意与人沟通并学习相应的社会交往的方法,从而达到“同辈指导”的功效。
2.“成人指导下的同伴表演”。古得斯德恩(Goldstein,1988)等人叫两组儿童表演的社会剧,每组由两个正常儿童和一个自闭症儿童组成,在社会剧中每个儿童必须被训练担任一个角色。当每个儿童都能掌握角色时,成人的指导逐渐减少。通过训练和表演,自闭症儿童增加了和同伴儿童的社会交流,并能将从表演以及和其他伙伴的交往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其他行动中去。
3.给幼儿提供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有些幼儿在集体中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对什么活动虽然有参加的愿望,但却不能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人在旁边的关注和及时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告诉他们参加活动的方法和步骤,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技能,使他们逐渐由被动参与过渡到主动的参与。
节选自《行为问题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邱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