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星星的孩子打开一扇窗
人际关系培训后感
一、了解RDI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RDI的创始人(Dr.Gutstein Steven)著有《解开入际关系之迷》、《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等,在《解开入际关系之迷》的序言中,Dr.Gutstein介绍他在开始RDI之前对于自闭症的治疗效果总是无法感到满意,孩子在“学会”了一些所谓“技能”后总是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孩子即使“功能”再高,总还是似乎欠缺一点什么,怀着这样的疑问,Dr.Gutstein整合大量关于感情和“心智”发展的研究成果,最后创立了RDI。可以说,RDI是直指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人际交往障碍,RDI所论述的关于沟通的理论技巧,关于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等,对我自己可是大开眼界,我们何尝不是一样需要补这些课程?正是这些做人的技巧,与人相处的艺术,把一个人造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二、实践RDI
有一次,我突然反思为什么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都忘记了?我去问她们大多数人也都和我一样几乎都忘记了,我总结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学数学时并没有一个预先的使用目的,对我们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只有我们了解所要学的东西的用处时,我们才能学得最好,刚接触RDI时真的是满头雾水,每次就是模仿着别人和孩子玩游戏,我不知道玩游戏的目的是什么,游戏过后孩子学到的是什么…….我感觉自己迷路了,面对家长,面对孩子,我努力翻看《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并开始记录自己和孩子上课的情况,对于RDI终于有点感觉了……,让我更深入的了解RDI就是杨宗仁教授的RDl人际关系讲座。
弄清楚RDI活动和目标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活动会有决定性的意义,如何用目标来指导一项活动的进行和展开。反过来说,就是如何展开活动从而达到训练的目标。从第一级第一阶段的活动项目开始,以下是我对活动l的一点体会:
活动1题为“我的话很重要”,主要是用于加强儿童对沟通的注意力和对言语的关注,活动1的几项原则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对于“间接提示”的强调。
一段对话能够得以进行,依赖于双方有共同的注意力焦点,而对话双方都有集中注意力的义务。很多自闭症儿童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缺乏目光对视,而家长往往会不断地重复说过的话、不断地追问“听到没有!”“看着我的眼睛!”之类的所谓“直接提示”来维持对话的进行,到心烦气燥,脾气开始不好,最后还是没办法!这种做法可能称为过度代尝,就是说过分地替代孩子承担维持对话焦点的责任。这是什么意思?说得严重点,就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机会!
因此RDI建议使用夸张的语调、音量、语速、肢体语言等“间接提示”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种间接提示对于孩子而言是主动地转移注意力,和在直接提示下被动地转移注意力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对交流方式的要求贯穿于所有RDI活动之中。开始RDI活动以来,我已经逐渐习惯了使用夸张的语调、音量、语速、表情、肢体语言,不再象开始时那样觉得别扭,习惯成自然嘛!
另外,自闭症幼儿的参照能力几乎处于低级阶段,在一些关于婴儿发育的资料中讲述了孩子情感发育过程——孩子首先学会跟随父母的情绪变化,继而学会借用父母的观点、继而又学会理解别人的意图、然后学会分享内心世界、最后能够与伙伴拥有共同的回忆和期待。RDI其实是吸纳了一些展理论而提出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RDI的阶段——参照 是孩子在遇到不确定性的时候寻求从他人的眼神或肢体语言获得参考信息的动机和能力。
我来举个孩子找饼干的例子,孩子很喜欢吃的的饼干当饼干被藏起后,我们也许可以有几个观察点——
1、孩子是否发现了变化(饼干没了,这是一个不确定性),
2、孩子是否主动寻求你的目光或手势了;
3、孩子是否能从你的目光和手势获得信息了:
4、孩子是否能够根据获取的信息正确找到饼干了。
有了这样的细分,我们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就可以有不同的期待,程度好的我们期待他能成功自然地完成整个过程,情况较差的孩子,也许他感到不确定性后只能看看你然后无法继续参照,但是这简单地顿一顿、看一看,正是孩子寻求参照的动机的表现,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观察中看到孩子的能力和希望,并小心地保护和强化这种动机(如进一步放慢节奏或提供协助如把饼干放在一个其实非常非常容易发现的地方),直到孩子不但有参照的动机而且有参照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时,我们的作用是要成为孩子注意力的中心,既要有明确目标性,但又要不失趣味。从而使刚刚起步的孩子接触到最基本的交往要素。我们可以去轻搬他的头,但不要强迫他看着你,而是用一张能让他兴奋的鬼脸去吸引他,但我们也不能不断地去搬他的头让他去看什么,这样一种强制性行为会使他产生一种对看的逆反心理。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弄出怪响让他吃惊好奇而主动去看。但不断制造的各种惊讶应该是能让他好奇和有趣的,而不是厌烦。
到了第二阶段,我们的角色将变成与他共同完成的活动的参与者。
最后,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将成为退居幕后的辅助者,我们将看到孩子能自主地处理,维持同小伙伴的关系,而不再需要过多的依赖于你了。
我们的角色的变化是一个逐步而微妙的过程,但却是重要而极具意义的。
三、总结RDI
虽然RDI没有明确的提出泛化这个概念,但其实在训练的阶段中融入了这一点,就像ABA中对各个技能的要求,是要反复练习,并且换人、换地点、换环境、换物品……,RDI当中的眼神接触,社会参照等这些方面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先从熟悉的人当 中泛化再过渡到其他人之中。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培养动机和兴趣着手,使孩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因此,要学会变通,结合孩子的特点,找到适合孩子的各种互动游戏; 只要用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时都可运用RDI的;杨教授讲的很有道理:我们训练孩子的时候不可能只有一种训练方法的,凡是对孩子有帮助的方法都应该拿过来用。
RDI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摸索的过程,平时经常总结,悟出来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相信我们的用心一定会为星星的孩子打开一扇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