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自闭症亦称孤独症,其成因到现在还是一个迷,虽然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比以前大大增强,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方法。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反应全面损坏,如语言发展有质的缺损,对环境有异常反应及特有的异常行为等。患儿发病在3岁前,起病缓慢。发病早的患儿难以发展言语和社会性行为,发病晚的患儿开始也有基本正常的发展表现,但是在发病后,言语和社会交往能力将会重新丧失。
但是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人们慢慢注意到自闭症儿童虽然拒绝语言,却不拒绝音乐,他们一般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反应及兴趣,据国外研究,85%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都很好,有转家指出:“音乐的能力和兴趣,自闭症儿童几乎全部都具有”,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让音乐伴随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走出孤独呢?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尝试音乐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具体应用以及当前存在的困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自闭症儿童。
一、音乐治疗的含义
音乐治疗是一种用特定的音乐信号和他所转换成的其他的能量作用于人体,达到康复保健和治疗发病目的的方法。包括了重建维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它涉及音乐、心理、中西医院、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
音乐治疗师针对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设计音乐治疗计划,,利用各类音乐活动而歌咏、乐器弹奏、节奏联系、音乐游戏、音乐聆听、即兴弹奏等,配合心理学的运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士,音乐治疗在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国家隶属与辅助医疗结构内的专业,与语言职业及物理治疗相同。
二、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的可行性
每一个人(除先天聋外)几乎都对声音尤其是音乐有特别的发应和爱好,自闭症儿童亦然,这为自闭症儿童接受音乐刺激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国外一项初生婴儿对声音反应的研究显示,初生婴儿最爱听的便是妈妈的声音,其次就是女性是声音和音乐声。在另一项早产婴儿研究中发现,聆听音乐的一组婴儿比没有聆听音乐的婴儿康复的要快,出院的日期平均可以提早五、六天,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婴儿对音乐的正面反应,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的音乐天分与能力比正常儿童往往有过之而不及,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模仿能力比一些有音乐天赋的正常儿童还要高,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Rin-Land博士认为自闭症的音乐能力差不多是宇宙性的,他们有些拥有超凡的音乐感,辨音能力非常强。
自闭症儿童一般对音乐有强烈的反应及兴趣,适当的音乐活动可加强他们的参与感,也可以在治疗或训练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他们对治疗师的认同感,如当治疗师弹奏一首自闭症儿童爱好的乐曲,这首乐曲便可成为两个人沟通的桥梁,成为自闭症儿童和治疗师之间产生感情的基础,加强认同感,继而促进治疗几训练的成效。
三、音乐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1.音乐在自闭症儿童感统训练中的应用
音乐除了是一般自闭症儿童较容易接受和处理的感官刺激外,音乐还有用于多重感官的特性,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以促进学习。
一项有关自闭症儿童上音乐课的研究发现,他们在上普通班的音乐课时所出现的行为问题,如重复手部动作、身体摇动及缺乏参与等比起他们上其他特殊班课时的时间都要少,这显示了音乐的特殊吸引力可以使他们较为专注。而在这项研究中也同时发现,他们听音乐时表现最为专注。
例如,给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专著的看,能叫快的把一首歌谣记住。但对数数,从1数到10却数了很长时间,孩子也未能记住,后来把他编成歌谣效果就不一样了,又给自闭症儿童一首好听的儿童,在配上屏幕里小朋友优美的舞姿#p#分页标题#e#,通过这样的活动,音乐里的音色、旋律、节奏与颜色、形状的变幻融为一体,使其在视、听、动、想、一连串的活动中丰富了多重感官刺激,增加了感知信息,扩大了感知容量,对大脑活动的机能起到不断地、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促进了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他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听、唱、视、记忆等多种活动交替进行,能使注意力的保持时间逐渐增长。同时由于多重感官参与,锻炼了注意的分配能力。如此反复,逐渐让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课程。
2.音乐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和语言都是人们自我表达的媒体,在它们起源时就紧密相连,音乐帮助人们体会语言的能力,许多音乐活动和韵律,提升了言语的能力。许多的音乐活动需要参与者的合作、自律和遵守游戏规则,群体的参与便会使音乐活动具有更大的动力,这正是训练表达能力的好环境,如在音乐游戏,齐唱等活动中,彼此和谐非常重要,这样的体验能增加自闭症儿童沟通技能。然而,众所周知,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和沟通技能的最大的障碍,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歌咏或念童谣也是自闭症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
曾经有些自闭症儿童很讨厌发音,每次要求他发音他都会发脾气、尖叫。通过提供长时间的音乐环境,自闭症儿童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实验老师给他唱《小动物叫》,当老师问:公鸡怎么叫,他脱口而出“喔喔喔”,令老师惊喜不已,终于找到了他开口发音的最好途径,并让他在音乐歌谣中学会说出几种动物叫,学动物说话。如果在课程设置中,为音乐活动打开方便之门,那么这些在语言能力上存在劣势,但对音乐有着特殊感受力的自闭症儿童将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产生其他领域的学习迁移能力。
经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某些没有言语能力的自闭症儿童,用音乐加上动作配合模仿练习,可增强他们非语言的表达能力,透过动作和声音的联系使他们可以了解动作的意思,加强身体语言的运用,在音乐活动中还可以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技能,如在《找朋友》的儿歌中,“握手敬礼”等都可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目光接触及身体语言的表达。
3.音乐可以缓解自闭症儿童消极的情绪,愉悦身心
自闭症儿童情绪不稳定,多动、急躁,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如果给自闭症儿童听喜欢的音乐,就可以缓解他们激动心情,通过给他们各类敲击乐器,如,鼓和钹,可以让他们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配合身体技能的运动有可使音乐成为情绪发泄的工具,由于自闭症儿童缺乏通过技巧,这些多元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利于抒发一些压抑情绪。在以成功为主导的音乐活动设计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成功带来自信,而建立自信心,更是社会交往几其他学习的重要基础。
4.用音乐代替自我刺激行为,塑造良好行为
自闭症儿童还常常表现出刻板、反复、机械、固执等行为。这些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以矫正,音乐疗法可以提供安全而多元的感官刺激,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塑造正确的行为。
如有玩手、摇手动作的孩子可以用摇沙锤,敲沙锤等音乐活动来取代,又如有的自闭症儿童有乱跑乱条的行为,通过给他做有规律、有节奏的音乐游戏,由老师弹琴或播放音乐带,让他们围成圆圈做《向里跳,向外跳》的游戏,时间长了,音乐一响,不少孩子就能按节奏开始活动起来,当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时,就会产生了鲜明的的情感体验,自我的情绪不断改变,从他控变自控,当用这种途径满足了感官的需要时,在其他的时间便可以减少自我刺激。若再配合行为训练,便可以有效地控制自我刺激行为,从而塑造了良好是#p#分页标题#e#行为。
自闭症儿童另一项障碍就是不正常的玩耍技巧及狭窄的生活兴趣,倘若能够成功地培养他们一些正常的休闲兴趣,便可以使生活兴趣正常化,也可减少他们异常的玩耍行为。例如,一位接受音乐治疗的儿童,由于培养了歌咏的吹奏口风琴的兴趣,因而减少了自我重复说话的行为
四、音乐治疗在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中面临的问题
1.人们缺乏对音乐及音乐治疗法的科学认识和积极态度
音乐治疗是一门专业的学科,运用这种治疗手段对自闭症儿童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试验已经在国外和国内的广州、北京等地获得了一些成果,对自闭症儿童康复作用也获得可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我国对音乐治疗学研究至今才二十年左右,而用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时间则更短,进两年左右,参与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影响力也很有限。
2.缺乏可借鉴的、系统的、规范的操作模式
音乐治疗不象一般的行为干预,目前还没有一套相对明确具体的模式,特别是要求治疗师对每个孩子要具体观察、分析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纪要寻求针对性强,操作适应、步骤有效的途径,又要有些“无法定法”的意味。
3.缺乏音乐专业治疗师及经过筛选的有效音乐素材
音乐治疗强调孩子本能的开发,要求治疗师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对治疗师的素质要求高,具备跨科学的知识能力与能力十分必要,然而一方面音乐治疗师是学科细分程度很高的专业化模式,另一方面音乐治疗师个人能力优势往往也只能集中在一两个方面。为了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治疗中受益,还需要有更多的音乐治疗师来参与。因此,应增设培训音乐治疗师的机构。音乐种类众多繁杂,究竟采用哪类音乐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该呢感为效果能?对那些易怒、暴躁的患儿是否就是选用音质柔和、低调的经典儿歌为主,节奏易平缓、流畅不带歌词,乐曲的情调应温柔,甜美呢?反之,是否用节奏悲壮、激烈、亢奋的乐曲种类呢?由谁来审定有效的音乐素材?
4.缺乏对音乐治疗法及其效果的评估标准
音乐治疗法效果的评估与其他疗法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音乐属于艺术类学科,相对而言,科学评估音乐疗法的量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制定。
由于每个人领悟音乐的角度不一样,自闭症儿童领悟音乐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和欣赏点。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