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保育手册 第一章
自闭儿的保育手册
作者梅津耕作(日本绮于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第一章如何着手治疗教育
当你面对一个孩子,开始进行自闭儿的教育治疗时,与孩子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时切记操之过急。因此首先来谈谈行为疗法重很重要的准备阶段、继续阶段、以及其间的阻碍因素等。
1、进入准备阶段
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首先,对已经看习惯了的孩子行为,应该重新改变态度去观察。所谓改变时存乎内心,而不是以眼睛、表情、身体的活动夸张表现出来。将孩子行为的状况——什么行动?什么状况?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几次?——详细的记录下来。如果写“他不知为何难过,问他也只是一味的哭,安慰或者抱抱都没有用!”这样的记录方式是对无言语的孩子,只是母亲单方面的解释而已。还不如采用“现在和以往每周一次发生的情况一样,每天下午都发生,经常停一下,但想一想又开始哭,眼泪不多但声音很大。不知道他哭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情,问他或抱他反而更厉害!”的记录方式,这比较能成为日后处理的参考的重要资料。象“今天孩子的一天很快乐”此类的叙述,的确能够反应孩子的生活现实,但为了治疗所作的观察记录,必须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情报。
意义和客观性
“不知为什么事情伤心……”这是母前对无言语且问题行为多的孩子,所作的单方面感情的解释。表面上好象是将发生的事“客观”的记录下来,其实不然。这只是急着对自闭性障碍儿童的行为有所理解,而一一立即作出说明;或者只是站在一种心理分析的立场(带着有色眼光的看法),靠一定的解释方式,将孩子的行为振振有词的表现出来。这种心理分析的方式太完美化了,有时侯连我自己都情不自禁的采用这种方式。因为这样的分析可以直截了当的作出表面上的完美解释,看起来让人心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解释真实性如何?即使是真实的,在往后的治疗方式下,问题可以解决多少呢?以一贯的心理分析,将人的内心美化如一部推理小说,我们通常会追着推理的方向而感到兴奋,但要切记的是这和临床上的真实性是有所差异的。
行为分析、实验的操作
行为疗法并不会为了去理解行为意义而进行“无意义”的深层心理分析。而是着眼于任何状况均可观察出来,且较不易产生外在行为的误解,其行为记录的方式如下:
(1)孩子的行为
1.经常性的行为
2.何处发生?
3.何时发生?
4.次数(同一性质行为在10分钟频发生的次数?大则一小时或半天发生的次数)
5.动作的大小强弱?
6.以别人可一目了然的方式记录
(2)周围人的行为
1.何谁在一起?
2.谈什么?
3.动作、表情、态度如何?
(3)环境状况
1.在某一种行为之前发生了何事?
2.在行为发生中谁对他作了什么?
3.旁人对孩子的反应如何?
(4)一定期间的观察
以上事项至少以一周为主,必要时以周为单位继续观察。
这就是和心理分析相对的“行为分析”方法的重点。(2)项的2和3点,除非孩子本身或生活周围有会导致生命危险的问题行为,否则让他自己去自觉。由此,我们容易去追究何种行为在何种环境刺激下会发生?结果发现周围的言语对孩子的行为有极大影响——周围的言行复杂,孩子的行为变动亦大。孩子和家庭环境的的关系,就犹如船和湖一般是互动的。
将(1)和(3)的重点详细记录下来,可建立相当重要的思考提示。
以下是“实验的操作”,参考根据以上方法所有的记录,可使孩子的行为特征浮现出来。例如:孩子在一天种不断发生“啊!啊!”,有着独特的音调但无意义的声音,你发现似乎是在家中无事可作的时候发生频繁。而行为疗法就是要根据上述的记录和预测,来确定他的行为。也就是,什么样的刺激环境会产生某种行为,就故意造成环境来确定,这就是实验操作。
例如在扔球等学习状况,孩子在活动时发现“啊!啊!”频繁发生。这种情况经过几次的试验,在操作中大抵可以确定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下结论。对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在治疗终结时作“洗洗手!”的指示,他会很快的到洗手台作出洗手的动作,看来他似乎听懂了话意(虽然无法发出声音,但有听的收受的语言)。但是,我们不能因此高兴的太早。在他下次受诊时,在非平常的治疗终结时作指示动作,而且不看他的脸,只是说“洗洗手”。过去的洗手动作是在治疗结束前,看着孩子的脸,指着洗手台说话,他是照着其它孩子的动作而作的,并加上治疗者的动作及惯性的时间,所以,他未必纯粹是收受语言(听懂)的影响。但是,如果在此种情况下叫他洗手,他就去洗了,表示他是真的听懂了!
象这样尽心治疗的孩子,或用各种提示帮助孩子突破学习的瓶径时,的确令人感到欣慰,但小心去确定他学会的程度也非常重要。
因为,要他一个人踏入社会,与人见面时能善意去面对与相处,如果需很多协助才能达成,则表示学习仍不充分。这就牵涉到专家们最近颇多议论的地方,关于自闭症障碍的特征的“过剩#p#分页标题#e#选择性”的问题。
关于“行为评定表”
我们设计了有关自闭儿童行为评定的一种心理检查。这并非一般家庭可简易使用的,但经过说明书的解释,仍颇有利用价值。现在有2种:其一是过去研究出来的精研式CLAC—II,对表现负责多样的自闭性障碍,根据此行为评定表中有限的条件和特征,仍能提供诊断上一般行为目测参考。以CLAC-II的方法,在行为治疗之初可显示患儿的问题症结所在及程度,因此可专作为行为疗法之用。
CLAC-II和III都由五阶段构成,也可籍了解儿童发展至摸个年龄的阶段。
无论如何,别让孩子的治疗教育缓慢下来,面对各种状况都以冷静的心,根据记录加以反省即可。这点对任何一种情况均很重要。
治疗目标行为的选择
现在应对什么样的行为作治疗教育呢?同样是自闭儿,但个人的问题都不相同。因此,有需要采用精研式CLAC—II或III来记录,这对行为疗法的治疗系统非常重要。现在分别来讨论以下问题:
1.人类的任何动作均很复杂——即使是一个发音、穿衣脱衣的动作也是一样。发出一个音,要受外来的刺激(有示范发音或动作指示,或是绘画、记号的指示),调整自己的发声器官,发出和示范相同的声音。过去有许多研究和教育者,她们主张发音或念文章是孩子会自己去强迫自己去作的,自然而然就学会,这是还在成长必经过程,无须分析的太仔细。但是实际上,自闭性障碍的困难就在此,对有障碍的孩子言,面对未经充分分析的复杂行为,如果无经验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因此,在基本态度上是与正常孩子有异的。越严重的障碍,就需对“复杂”的行为作更精密的分析。如果大人能对过去的“错误”方法,在学习课题中稍作修正,而周围的人能加以称赞和鼓励,对赞许或失望(犯错误时周围的反应)能加以区别的话,这孩子的生活才能开始进步。
2.行动是聚集各环节儿成的锁链——仔细观察其中之一环,不难发现是由更细的锁链所组成。
本段针对1的说法作详细解说。以障碍儿最大烦恼之一“大便的排泄”为例。
首先,是(1)要有排泄的体感,其次是(2)用“恩”等单语或动作的意志表达出来。(3)是走到厕所,(4)是脱裤子的动作,(5)是排泄,(6)善后处理,(7)是穿裤子,(8)是洗手等连续行为。依年龄及社会环境,连贯的动作越来越多。例如:在(3)和(4)之间,还要加入厕所门的开关。有很多小孩一关上厕所们就哭闹。此外,有一成人精神分裂症者为了恢复社会工作而先回到亲人旁,却因为经常不关厕所门而被赶出的例子。
3.如果其中之一环较弱,这锁就无功用——对于右边的(1)当事人应该有感觉。但有些小孩对排便感和情绪的动摇无法区分,因而表现出拒绝的态度,甚至生气、哭闹等。(2)是需要信号等的发声或语言的指示,有些小孩养成奇怪的习惯,一问就必否定回答。(3)有些小孩对场所的条件要求比生理的要求还要高。(4)至于直接脱裤的动作问题,有的到允许排泄的地方,但在脱裤以前无法忍住。所以治疗时的态度绝对要坚决。(5)尚未结束前不可在里面玩。有许多奇怪的学习结果,导致孩子乱丢卫生纸、拖鞋、或玩水等。(6)首先要学会一连串的做法,接近亲人允许的程度。有关(7)、(8)还可以想出许多问题点。因此无论在家中或是外出,要成功和适当的排泄完毕,就需要八个环节,而且环环相扣,没有问题。
4.采取何中目标行动作为锁链相当重要——首先要考虑构成锁链的环数够了吗?哪一环比较弱?缺少哪一环等问题。所以,大便排泄不出就大闹,或找适当的间隔给予服泻药以逃避问题,或经常用言语提醒他,而在上学前的忙碌时刻孩子为此大闹均为下策。应该选择有充分时间的回家后的时刻,而且掌握明确体感的餐后,养成他每日定时作马桶的习惯,但要形成体感也要注意食物的管理控制。如此一来,就无须一日上数次厕所,或在早晨外出前大闹,结果反而很严重。也许有人说“我不会为这个问题搞的天翻地覆,处理一下大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要清洁、卫生、且适应生活,大小便训练是重要的项目。前面提到,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只要改善问题行动之上,可改变亲子的世界,对其它的学习有的影响。
关于强化子
人的行为发生频率不同。行为在发生一次后,频率就会视个人所感受的刺激而增加或减少。改变频率的刺激,就是在行为后给予的“强化“。有这种刺激功能的,诸如食物、物、身体运动、场面、人物等。这些强化食物、强化身体运动等总称为“强化子”。对普通的孩子给予糖果或称赞,很容易使学习有所进展。但在对自闭儿实施行动疗法时,运用一次性强化子有时会产生反抗现象。但是,强化子确实有以下8点效果:
1.可使他面临困难课题。
2.加强孩子对正面、负面反应的注意力。
3.将原本对周围的漠然态度,转换为明显的区别态度。
4.完成了解是非善恶的能力。
5.能确定学习中的反应是否正确。
6.稳定小孩子逃避学习的心理。
7.维持学习时间。
8.具有在身体方面的生理意义。障碍度#p#分页标题#e#越大,其意义就越深。
一次性强化子的巧克力球、饼干、果汁等,并非当作点心,所以一次的数量要少。最重要的是选择对孩子最有效的。
强化子的管理有2方面:
在准备学习材料时,要防止他突然抢走。注意孩子的行为,避免他有“盗”的倾向。妨碍孩子学习的状况要刻意的避免,并且要有意制造能够几种注意力的有利状况。此外,强化子尽量不要在学习场所外使用,而要好好的管理。否则,会造成“你不给就算了,以后我高兴吃什么就吃什么”的高姿态。
关于一次性强化子的使用的偏见,就是“老师,用饵在钓”。所以,有以言语对孩子训练的倾向。在学习场合才用一次性强化子,容易造成“来,你说XX,说了就给你……”情形。而对不会用言语的孩子,不停用言语,并非一定就是温馨的包容。如此反而使患儿对环境的认知混淆。小孩越不懂,就要事先说明,而且示范和问话要简单易懂,有正反应后,则需要给予一次性或二次性的强化子,态度要明朗爽快。这和一般所谓的贿赂性质迥然不同。
记录用纸
如果是精研则必须记录用纸类,藉以整理孩子的治疗经过,收集有益的资料。但是在家中可以采用任何形式,可以准备有颜色的册子,分别将个位数加法的习题、手续(一次试行中,训练者出现几次刺激?一日试行几次?一日密集试行,或是分散在生活中?值得称赞的正面反应是什么?)以及错误的反应内容,使用什么强化子等都要详细的记录下来作为参考。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忍受及时间内,要留下对孩子的将来有帮助意义的记录。在遭遇困难要回首省视错误时才有迹可寻。
制造环境
要使学习课题发挥效果,需要整顿学习环境。
1.制造环境——进行自闭儿的治疗指导时也需要作家庭访问。因为,在训练时所作的课题回家后也需要继续进行,所以要直接了解其平常作功课的情形,以及每日的课题时什么?以便作为参考。在狭隘的居住环境中,孩子在起居室或客厅一面看电视一面学习的情形屡见不鲜。如此一来,平常就容易受周围刺激的自闭儿,更会显得心不在焉。因此,首先之务是关掉电视,将眼可见、手可及的东西收起来,特别是母亲座下来的背后,不要有吸引孩子注意的物景,而椅子的设计也不要让孩子容易跑走或躺下,以免造成不良的姿势。
所以,可以利用走廊的尽头作为孩子学习的场所,改为2面白墙,1面桌子,另一面是母亲的座位。自闭儿在宽广的场所不容易安静下来。即使坐在桌前,也喜欢找借口离开座位或是姿势不正。如果为了让他坐好而追他,徒然惹他厌恶,甚至成为追逐游戏。因此,与其以人力限制其行动,不如改为用物理的设计来限制。我们都知道孩子喜欢在狭隘的柜子或箱内游戏,其中一定有让孩子平静下来的因素,所以我们要制造这样的环境。因此,也就有了为集中注意力、学习或训练而设计的小屋子。这是可遮蔽多余刺激物的组合式学习用小屋,内部陈设分大人和小孩两室。
2.桌子和材料——为避免孩子分心,不让他做不必要的姿势或游戏是要领。就是与制造环境时一样,桌子上只放必要的材料,其它的东西暂时放在孩子的视线之外。当然要在准备教材时要避开孩子的视线,这是为了不导致还在预料之外的行动。关于他的双手运用有以下情况:用笔时,没有拿笔的手要压住纸做辅助动作;堆积积木时,一只手拿积木,另外一只手不要空着,要让他随时准备用上。但是自闭儿当一只手在活动时,会不知不觉受另外一只手无庸的动作干扰。象在写字时,另一只手会扯纸或碰另外一只手的铅笔,使得握法不正确。堆积木时,本来右手已经推出模型来,却被左手破坏。进餐时,右手拿筷子,却因乱动的左手而放掉。由此可见,他的双手无法协调,这时就要训练另外一只手,使之不会随意乱动。
3.示范的方法——示范要掌握简易原则。示范要和言语、动作相同的要领“小宝,乖乖听我说,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妈妈说[啊],你也跟着说[啊]。”象这样太多复杂的声音,孩子很难专著上。作手势也以简单利落为宜,请参考十字路口交通指挥的手势。
其次是关于“间隔”的问题,我常让自闭儿母亲示范家庭学习状况,大多数都没有控制住时间。在我的印象中,觉得象是要发怒的狮子在短时间内运货车一般的马戏团。使他注意力集中,在情绪好的时候全部作完。还有配合对方的情绪,来决定课题的进行。其实,对好动、独语、问题行为多的孩子,要使他逐一完成课题,需要再考虑用其它处理方式。
原则上在学习期间要有10分钟的间隔,好让他在每一次试行期间回想此可以的意义。至于没有间隔而立刻进行问答的阶段使以后的事。
第三步则要考虑到如何具体表示教材内容。在眼睛看不见的抽象课题中加入容易了解的具体线索。例如,你吹气练习时可吹纸片或吹灭打火机的火,如此容易具体训练呼吸的方法和强度。
要使学习简单,要给予易懂的提示。如果孩子稍有了解,可再给予提示,小孩的注意力分散则徒然无功。因此,你要观察孩子的表情和态度。有的母亲拼命的再作记录,或者是脸朝下作准备,但是#p#分页标题#e#孩子脸朝外或心不在焉,你给予的任何刺激他都毫无反应。
所以要开始下一次试行时,先问他“准备好了吗”,要是他表示“好了”的态度,才继续下一个课题。
2、配合每日的学习
在每日进行进行学习课题中,要注意什么呢?
一贯的态度很重要
在行为疗法的持续中,根本态度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家庭或学习课题要以一周为期间继续下去;如果小孩觉得不喜欢就停止,这之间会造成很大的差距。同样在进行课题,前者在进行课题,前者有明显的成果,后期在短期间内作过很多不同的变化,但孩子出年龄的增长外,其它毫无改变,因此就长期的眼光看,这两种看似并行的车子,其实是背道而弛的。
但也不能因此就死守一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变数,很多事采用一贯的方针是行不通的。例如,孩子会感冒、家人会有意外、或者和亲戚之间的交往以及学校方面都会有所改变,更遑论的是自闭儿,凡是都有可能是瞬息万变的。然而,做不到的事情想办法实行,和做不到就放弃,这两者之间差异是很大的。
观察经过
一个课题继续实行一周,正面反应会上升;但如果有偏颇或下降的心理不平衡,就需要检查。但是,如果稍有偏差,而仍有上升倾向,这课题要继续。因为孩子在遭遇学习的瓶径时,仍有突破这困难的可能性。如果这时就知难而退、宣告放弃的话,就永远无法体验到突破困难的成就感,而且会累积凡事半途而废的不满足经验。
在我们的生命中,充满着喜悦、怒、哀、乐、成功、失败的滋味,为何不让自闭的儿童面对这样的体验呢?我并不是说让她们和一般儿童一样,去面临各种挑战。然而,有许多治疗者、教育者、父母让自闭儿在太多的帮助下面临挑战,这样如何使她们具备解决困难的能力呢?让孩子们体验一下突破困境的喜悦吧!
而这道瓶径是否太过于困难?也唯有尝试过才知道,可以以一定期间的学习经过作为行为准则。
其次是维持一贯性。在周围会有不负责任的议论者。例如,有人反对你的做法,或认为小孩很可怜等等。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个课题是符合什么目的设定的?当正面反应达到百分之百的程度时应做什么?还有没有比这课题更好的方法?唯有彻底了解,才能贯彻自己的原则。
第三是将这样的论点放在孩子的行为疗法中思考,否则会乱加组合,以为做多了就好。例如:在这里接受行为治疗,又悄悄的到另外的一种方式的指导团体中。所以,与这孩子接触的人,要了解孩子的全部的生活内容,且要互相理解配合才行。
关于这点要亲人坦率的说明,如果还无法取得协调,就应作出决定性的选择。例如:孩子生病找医生看病,拿了五日份的药,经过数日后又受到他人的推荐,找另一位医生看病。然后,又绝口不提这档事,而在两边接受治疗,这是相当危险的行为。而在心理治疗这方面,不良影响不会马上出现,所以这问题相当普遍。要预防这点,则有赖贤明的父母从泛滥的资讯中,选择出正确适当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