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症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建议
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在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对于孤独症的儿童,我们同样有责任促进他们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我担任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的几年时间里,曾遇到不少家长。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功能高的孩子)对很多游戏活动和学习项目都没有很好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但在音乐、艺术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呢?
对于学龄前儿童,学习音乐艺术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家长希望让孩子能受到一些艺术(如音乐、美术等)的熏陶,也希望孩子能学习一两门乐器,在某些方面能学有所长。那么面对五花八门的艺术种类,孤独症的孩子该怎样进行选择?在他们有限的兴趣范围内,我们又该如何思考、设计并有效实行对他们的教学,才能使音乐艺术成为孤独症孩子切实可行的学习项目呢?以我从事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的经验,在此想给家长们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所接触的大部分孤独症的孩子没有语言,但是却能够唱歌。而大部分家长也都认为在自己孩子有限的爱好范围内,音乐是孤独症孩子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一种活动。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儿童创造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的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那么对于孤独症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兴趣范围狭窄,关注事物的能力普遍较低,情绪和行为会比较异常。在这些孩子们刻板的“爱好”中,为什么音乐会成为他们为数不多“喜欢和关注”的活动之一呢?我们可以肯定,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虽然理解较低,但是能够对音乐的节奏有感觉,虽然肢体动作不协调,但他们会闻乐起舞,虽然他们的语言发展障碍,但会跟着电视、录音机中的歌声呀呀地哼唱。可以说,音乐给这些孩子们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做为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我们也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我们更要善于观察和扑捉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孤独症孩子枯燥又单调的训练中,我认为音乐艺术也尤为重要,音乐可以给孩子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孤独症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去,这时让他们参加一些群体的音乐培训活动,是非常好的选择。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能在放松的心态下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如节奏,拍子,音高,强弱力度等等。那么这些感受又是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快乐游戏,有计划有步骤地用潜移默化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掌握。孩子们学起来是一点都不感到吃力,反而是越来越喜欢。不久,家长们会逐渐感觉到孩子在这种群体活动中关注事物的能力逐渐提高,并随着音乐和歌词的引导,愿与小朋友做简单的互动,表情也变得更加丰富了,可以说,音乐促进了他们社交情绪上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孩子想什么,同时,还能观察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在哪一方面,并逐渐给予引导和培养。
我们可以透过各类敲击的乐器如:鼓,配合身体肌能的运动,使孩子用乐器变为情绪发泄的工具,来弥补他们在缺乏沟通技巧的情况下,用多元又安全的感官运动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快乐。成功带来自信,而建立自信更是社交情绪发展及其它学习的重要基础。
孤独症的孩子在语言上有很大障碍,他们的生活兴趣狭窄,没有正常的玩耍技巧,倘若能够培养他们歌咏和吹口琴的兴趣,便可以使生活兴趣正常化,也可减少他们的重复语言和异常的玩耍行为。甚至有不少孤独症的儿童可以透过颜色音符来学习阅读曲谱和弹琴,在弹奏的过程中他们很快能得到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又令他们可以维持在家中的练习,当操作变成习惯时,不但可以扩大他们的生活兴趣,更可以培养他们集中精力的能力及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也取代了他们自我刺激的行为,同时促进正确行为的塑造。
让孩子在游戏中全方位地接触艺术,挖掘他们的潜能和闪光点,愿我们的孩子能在健康的艺术学习中找到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