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训练机会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找到许多训练孩子的机会,可以说最有效的训练就是分散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实现的.相反,如果全依赖几个小时到专业那里接受训练,或在家里安排几个训练时段,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因为孤独症儿童障碍的特点表现在社会交往方面,而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并不会因为训练的结束而结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残障儿童的专业服务较为普及,但在训练孤独症儿童中,家长的参与也已日益受到专家的关注,愈来愈提倡和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
(1)抓住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时机:在孩子起床、穿衣、洗漱、上厕所、吃饭、出门、坐公共汽车等活动中,要求孩子的行为贴近及符合规范就是训练的内容。
【穿衣服】----能自己穿衣吗?能自己分辨前后反正吗?能分辨自己和他人的衣物吗?
【吃饭】----能自己吃饭吗?能坐在餐桌旁吃吗?能不挑食吗?吃完饭能收拾碗筷吗?
【上厕所】----能自己完成吗?能选择正确的排便地点吗?能在穿好被子之后再走出厕所吗?
【坐公共汽车】----能按顺序上、下车吗?知道坐公共汽车要买票吗?知道在售票员验票时出示票证吗?知道车票不能丢掉吗?
【去商场】----知道先交钱才能打开饮料吗?知道把钱交给谁吗?
【在朋友家】----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吗?想拿东西吃喝时知道问谁吗?
教孩子按照规范行事,就必须理解让孩子遵循指令就是训练的开始,行为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也就贯穿其中了。
(2)抓住孩子有要求的时机:当孩子想要拿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时,家长首先把握此时此地是否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如果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就要循序渐进地要求孩子的行为规范;如果不应该满足他的要求,训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并对他提出反要求,即他应该先做什么,然后才能给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提出的要求(即他想要什么)实际上就是强化物,而反要求就是指令的开始。
日常训练孩子的原则可以归纳为:随时随地、因势利导、坚持原则、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