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病儿童的康复治疗
本方法是以实用为目的,对语言差或没有语言的儿童,不仅仅教会他们发音说话,更应通过非语言交流教会他们表达意愿或理解别人的能力,正常人交流约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
图像交换沟通法(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是在美国提出来的。它由训练者、可视性媒介(图卡、文字、沟通板)、设置的环境及被训练者构成。
PECS的几个阶段如下。
一、准备阶段
(1)训练之前孩子应具有卡片或实实配对的能力和一定辨别图卡的能力。
(2)具有基本学习技能,包括能注意说话人;能安静地坐一段时间;能跟人模仿。如果这些基本技能不具备,那么在运用PECS训练之前,先训练这些能力。
(3)选择合适的交换物品。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了解选择儿童喜欢的食品、玩具等,并选择相应的图卡,一般在最初的实物交换中使用。
(4)设计好设置图卡的系统,包括放图卡的活页夹和沟通板、图卡类别及顺序编排、设计放置图卡的形式及位置。
二、主要实施阶段
(一)第一阶段:实物交换
1、协助儿童与老师沟通 需要两位老师来操作,一个为指导老师,另一个为儿童的模仿者,一开始就构成一种你来我往的模式,具体如下:
(1)老师甲坐在儿童背后,老师乙坐在儿童对面。
(2)桌面上放儿童喜欢的食品(如饼干)及该物品的图卡。
(3)老师乙伸出拿饼干的手说:“我有饼干”,老师甲则把着儿童的手掌,辅助他拿起桌上的饼干图卡,放在老师乙的手中。
(4)老师乙拿饼干给儿童吃。
2、逐渐减少辅助 为了让儿童最终自主表达,根据儿童的情况,逐渐减少辅助的程度和程序。由强到弱依次为:
(1)把着儿童的手掌;
(2)轻托儿童的手肘;
(3)拍他的手臂提示;
(4)用手指图卡提示;
(5)听到老师乙说“我有××”,就自动去拿图卡交换。
3、注意事项
(1)开始训练时要训练只要一听见说:“我有××”,就作出反应,并拿图卡去换他喜欢的东西,以此构成最初应答关系,而不要给多余听觉刺激,比如指令儿童:“拿图片给老师”等句子,因为这样会给他们对句子的理解带来困难,干扰他们对句子的回答。
(2)每次儿童按要求拿出图片后,应尽快给他最喜欢的东西吃或其他初级强化物,最终强化物按ABA所提示的方法逐渐撤除。
(3)强化物不宜太多,一两样即可。
(4)同一个任务训练每天可进行2次,每次20分钟,如患儿情绪不稳定或注意力不集中,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预准备。
(5)当儿童在5次训练中,4次均已通过,这一阶段的目标算通过。
(二)第二阶段:扩大主动性
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相贩地方是仍进行实物交换训练,但图卡的数量放置有变化,不再放在儿童伸手就可拿到的地方,而是放在与儿童有一定距离的沟通板上,儿童须运动身体去拿,这样和真实交流更接近。
1、操作步骤
(1)图卡贴在沟通板上。
(2)同和一阶段一样,由老师甲、乙完成沟通。
(3)逐渐增加老师和儿童的距离 ,但沟通#p#分页标题#e#板仍在儿童附近。
(4)最后沟通板逐渐远离儿童。
2、注意事项
(1)同第一阶段一样,老师不做过多语言提示。
(2)老师和儿童的距离,沟通板和儿童距离的增进应视儿童的完成情况逐步实施。达到80%的成功率就表示基本达到目标。
(三)第三阶段:图卡辨别
前两阶段的训练都是以一张图卡去换取物品,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儿童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第3阶段虽然仍用图卡去换取物品,但逐渐增加了辨别难度和干扰,既要求儿童从多张图卡中选出正确的那张,同时物品已不在桌上,而是被遮蔽起来。
1、具体操作步骤
建立一个情境,让儿童提出要求。例如:让儿童坐在电冰箱附近,电冰箱里有儿童爱吃的冰淇淋。
(1)在沟通板上贴1张空白图卡和一张冰淇淋图卡,孩子须拿正确的图卡给老师,才可以吃冰淇淋。
(2)在沟通板上贴1张与冰淇淋无关的图卡(如帽子图卡)和1张冰淇淋图卡,儿童须从两张图中作出选择。
(3)在沟通板上贴上多张图卡,儿童须从多张图卡中选取冰淇淋图卡。
(4)当儿童能辨认8—10张图卡,便可以把2张或3张儿童都认识的图卡放在一起,让他辨别,并且图卡的尺寸也要逐渐缩小。
2、注意事项
(1)注意变更沟通板上图卡的位置,不要形成儿童选取的图卡总是在某一个固定地点。
(2)不作“给我图卡”的提示,让儿童自己完成。
(四)第四阶段:句子结构训练
前三个阶段的训练都是以一物的图卡来交换该物,构成的交流模式是:老师说“我有××。”孩子应反应并拿图卡去换××。儿童这一动作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我要××。”孩子在专门设计的交流情境中,用一个单词(图卡)表达了一个比单词意义更丰富的意思。这是儿童用不完整句表达阶段,是发展到用完整句表达阶段必须经过的重要阶段。第四阶段是在前三阶段的充分联系的基础上,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句子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可借用媒介,除了图卡,还有字卡“我要”。
1、训练步骤
(1)沟通板的左面固定地贴上“我要”的字卡。沟通板右边离“我要”字卡稍远的地方贴上一物品的图卡(苹果或其他东西)。
(2)老师甲协助儿童把要求图(苹果)贴在我的后面。
(3)儿童把组成的句子“我要苹果”二个图卡一起取下,拿给老师乙,才可以得到苹果。
(4)变动字卡“我要”在沟通板上的位置,儿童须找到它并贴在沟通板的左面,随后贴上苹果的的图卡。
2、注意事项
(1)对“我要”的理解及文字的记忆应在进入第四阶段之前通过手势来练习。
(2)老师仍不作“给我图卡”的提示。
(3)当儿童成功地把“我要”“苹果”两张图卡贴在一起时,老师甲则应指着两张图卡高声念:“我要苹果”。(还可以伴以手势)教儿童以完整的句子表达要求。
(4)“我要××”句型练习要通过用不同的物品反复练习,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句子。
(5)当儿童已准确地把握了“我”的概念后,就要逐步地引入代词“你”的理解。在把“我要××”的两张卡片给老师时,老师一面把物品给儿童,一面对着他说:“给你”。
(五)第五阶段:对“你要什么?”作出反应
p#分页标题#e#nbsp; 这一阶段从用完整句表达要求转入对提问做出回答,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沟通。
1、练习步骤
(1)老师指着“我要”字卡,同时问:“你要什么?”在老师甲的帮助下,儿童拿起“我要”字卡及要求物品的图卡作出反应。
(2)老师乙先看着儿童问:“你要什么?”老师甲帮助儿童指着“我要”字卡,然后去取图卡放在“我要”字卡的后面,再一并把字卡和图卡给老师乙。
(3)老师的提问和孩子的回答两者相隔的时间一秒一秒地延长,要等待儿童逐渐把“我要什么?”和“你要什么?”联系起来,直到儿童无须再去看“我要”字卡,一听到老师问“你要什么?”就能对老师的提问做出回答。
2、注意事项
(1)这一阶段的练习,开始阶段可有两位老师来共同指导,以后的阶段有一位老师来操作即可。
(2)要特别注意沟通技巧的训练。比如为了训练孩子的主动性,当孩子拿着图卡交给老师时,老师要及时回应,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恰当回应,老师要给予及时奖励,这样孩子可学会根据对方的反应来适当调节沟通技巧。
(六)第六阶段:主动表达意见
此阶段是PECS最困难阶段,也是很重要阶段。回答“你看见什么?”“你有什么?”不同于回答“你要什么?”的问题。后者只是表达个人要求,而前者则是向别人叙述客观事实,答案较开放,可以各种方式延续,这是主动性的基础,一旦掌握,便较容易学习其他对话。
这一阶段的联系方法和第五阶段大致相同。比如教回答“你看见了什么?”
(1)老师在“我要”字卡下放上“我看见”字卡,沟通板的另一地方贴上物品图卡。要注意的是:选择的物品(图卡)应是儿童熟悉的,但是他不是很喜欢,以免他看到物品图卡就引发地说“我要××。”
(2)老师指着“我看见”字卡,同时看着孩子问“你看见什么?”
(3)孩子起初可在老师的协助下拿起“我看见”的字卡及所见的事物的图卡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协助的老师要大声说:“我看见了××”。
(4)老师先问了“你看见了什么?”之后,才指着“我看见”图卡,并且前后间隔的时间要一点一点故意延长。
(5)逐渐减少协助,直到儿童无须再看“我看见”字卡,而是一听到问题:“你看见什么?”就能自动去拿“我看见”字卡来作回答。
PECS对于那些长时间没有发展出口语能力的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训练是很好的办法。因为他用图片和实行来教儿童学习句子,导入是比较容易的;其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教具和高难的技巧训练,它的训练模式主要是在老师的协助下,儿童反复练习;在老师专门设置的社会环境中,儿童能学到有用的语言及正确的沟通方式。对语言与沟通有巨大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来说,表达最基本需要和生活中的一般交流是很重要的目标。老师可以协助儿童,但绝对不作言语提示,而是让儿童在模仿的联系中逐渐地理解“问”与“答”两者间互动的关系,并由协助下的被动应答转为完全主动表达。
PECS主要用图卡、实物和沟通板来教儿童沟通,也有它的局限性。在儿童用卡片和实物掌握了一些句子之后,接下来就可利用书本来进一步联系。这时认字和写字就要及时跟上,以便最终教会儿童用文字的方式来沟通。要避免儿童因使用视觉沟通方式而忽略语言表达的现象,因此它只能是沟通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