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教学法的研究动机
研究动机
自Kanner于1943年提出自闭症儿童临床症状文献(Autistic Distur- 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以来,关于自闭症研究已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国内自从民国五十六年由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率先引进「自闭症」概念与疗育服务(宋维村,民83),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大众对「自闭症」这一名词,也逐渐由陌生转变为较清楚、具体之概念。
透过对自闭症患者所进行的各种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患者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困难、语言沟通发展迟缓、及偏差之刻板行为等特征,若能在可塑性较高的幼儿时期,将其固着性之行为特性利用于事物的学习上,并于此时尽早地介入特殊教育服务,对于增进自闭症儿童日后发展是有相当助益(财团法人台湾自闭症基金会,民90;凤华,民89)。近年来,先进国家在自闭症儿童学前教育方面之研究渐增,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前自闭症儿童之教育提出看法及建议。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促进儿童学习效果,还可减低其不适当的社会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发生。尤其,对自闭症儿童而言,最有效之教育方式之一即是将之置于高度结构化教育环境下,施以行为治疗与特殊教育(倪志琳,民85;Lord & Rutter, 1994)。
学龄前自闭症教育方案中,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 「自闭症与沟通障碍儿童治疗与教育」方案(The Division for the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Communi- 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简称 TEACCH 方案)具有相当成效。该方案依据自闭症者学习特征所发展出来结构教学法(structured teaching),强调「结构化」在教学上的重要性(Mesibov, 1997)。国内亦有多位学者从事自闭症结构教学法之研究,例如:「结构性教学对增进自闭症学童认知能力之成效研究」(王大延、庄冠月,民87),「结构教学法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研究」(倪志琳,民88),「结构性教学与自闭症学童班级之经营」(曾意清等,民89a)等。然而,研究地区及对象以台北地区为主,相较之下其它地区则略显缺乏。
此外「台中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家长对其子女早期疗育现况及需求之研究」(王建中等,民88)一文中,提出中部地区自闭症儿童家长急需一自闭症早期疗育机构。故本研究决定接续该论文的建议,进行有关「结构教学法对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的研究计划,研究群为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曾参与各种自闭症相关活动之四年级学生七名,共同着手进行结构教学法对于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成效之教学实验,冀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疗育提供有效且可行的模式,并为中部地区提供良好的结构式教学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