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音乐智能开发培养的个案研究
自闭症儿童音乐智能开发培养的个案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运用 “ 多元智能理论 ” , 对一名自闭症儿童 进行 音乐智能开发培养的训练,将孩子独特而敏感的音乐智能发掘出来,以弥补她在其他智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缺陷,使其特长能力和艺术感觉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表明: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对自闭症孩子进行音乐智能开发培养,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由此推出,对部分具有特殊艺术天赋的自闭症孩子进行专才培养,是特校艺术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音乐智能 开发培养
Research in developing an autism child with his musical intelligence
Tang Chao (Shenzhen Yuanping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henzhen,5181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case of a child with autism, directed by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conceived of by Professor Howard Gardner of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well-designed training, his extraordinary and subtle musical intelligence is explored to make up for his defects in other intelligence, and his artistic feeling and capability get a real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shows, ideal results could be achieved using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o develop his musical intelligence. Thus, the particular training on some autistic children with artistic gifts should be good direction for our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Keyword autism child musical intelligence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ment
1 问题的提出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传统智力观的存在将会给学生的教育、学习带来一片黑暗,而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智力理论的偏颇论调,为人类心灵教化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宽广的方向,也为教育提供了重要内涵。 “ 多元智能理论 ” (简称 MI),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 · 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注意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每一个健全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在内的八种智能。大多数人都可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论的内涵中,找寻到自己的长处。
音乐智能 是指觉察、辨别、表现、表达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包括对音高、节奏、半长和音色的敏感性。通常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如作典家,演奏家,演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他们或具有很好的歌喉,或是能轻易辨别出单调准确与否,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音乐,至少会弹一种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正确无误地唱出来,对音高的辩别能力强。
根据笔者多年的特校工作经验,有相当一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度都较高,并且有特殊的艺术天赋。如何在原来“个别训练”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突破,将孩子们独特而敏感的音乐智能发掘出来,实现对自闭症儿童音乐智能开发培养的个案研究目标,用于弥补他们在其他智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缺憾,使特长学生的能力和艺术感觉得到真正的发展,是特校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对自闭症孩子的特殊艺术康复教育中,笔者设想对研究对象实施架子鼓教学,并在架子鼓的打击技巧中融入说唱艺术、在键盘配乐中加入节奏变换曲调等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研究假设:充分开发、利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潜能,将其培养成具有“特长”的人才。
(1)音乐是一种交流思想和抒发情感的特殊语言,它能激发人的各种感官,调#p#分页标题#e#动人的情绪,因此音乐听赏是我们教学的首要步骤。
(2)乐感的提高和对节奏的把握是在不断的观摩和多次练习中获得的,因此,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辨音能力。
(3)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学习成效的重要性,以能否完成教学要求作为检测试验成功的首要依据,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性和学习技巧的掌握,造成了个别学习计划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或实验夭折。本次试验则侧重于通过培养和激发学生演奏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器乐演奏的技能。
(4)要培养自闭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善于利用自闭症孩子模仿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重复的特点,采用有效的影音教材,即用具体形象的演示手法,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无意学习有关技巧。
(5)专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技能发挥到极限并尽可能的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所以要把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并重,在特定的条件下,或依据特殊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展示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所创新。
(6)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把示范教学法、正强化法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吸收和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
(7)重视学法理论的研究,突出体现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无意学习。
(8)重视评价研究,发挥鼓励性评价在促进自闭症孩子能力发展的作用。
2 研究目的
2.1 探索发掘自闭症孩子的音乐潜能的最佳途径;
2.2 培养和开发他们的音乐天赋,树立自闭症孩子的自信心;
2.3 寻求打造“特殊音乐家”的有效措施;
2.4 探索培养自闭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习惯的途径;
2.5 创设有利于学生特长发展的评价体系;
3 研究对象
阿莲,女,自闭症, 1988 年 3 月 15 日 出生,平时拒绝与人接触,但非常喜爱听音乐,一旦遇上会唱歌的老师就粘住不放,常令一些老师感到头疼。在一次校内文艺汇演的预选赛中她演唱了一曲滕格尔的《天堂》,虽最终落选,但其投入的表演和逼真的模仿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了解,发现她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节奏感和模仿能力都极强,对音乐旋律特别敏感,于是研究者把阿莲同学选为本次课题实践研究的对象。她平日里喜欢自言自语模仿某位歌星演唱(包括动作等),并不厌其烦的重复听唱某一歌曲;性格倔强,不听指挥,不敢与人对视, 和 老师基本没有语言交流。针对她的特点,实践中需要着重训练她的稳定性和听音能力以及完整演奏歌曲的能力。目前面临主要困难是:如何让她听老师指挥,有步骤有目的的来学习器乐演奏,如何在演奏中慢慢加强她的基本功,完善她的演奏技巧等。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对象的培养训练过程, 研究如何利用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进行专才培养的行动方法。利用她模仿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重复的特点,重点发掘阿莲的音乐天赋,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做有目的的音乐培训,具体内容为打鼓、选歌曲训练、山东快书类说唱等训练,课题试验时间 2 年至 3年。
根据阿莲同学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在对其进行特别的音乐训练时,拟订选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实践教学:
(1)榜样模仿法。榜样模仿法 即通过观察、学习、模仿来获得和增强良好行为,减少、消除问题行为。模仿法通常可采用影视或录象模仿、现场模仿、想象模仿四种类型。
(2)正、负强化法。正强化法 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简单的说,当孩子某一行为不出现(也既正常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奖赏”,以建立正常行为。 负强化指孩子出现某一正常行为时,就可避免不良的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久而久之,该正常行为的出现率就会提高,而与之对应的问题行#p#分页标题#e#为就会减少或消失。
(3) 赏识教育法,是成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教育法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通过激励、赏识、引导,使其不断飞跃,逐步成为一个自信的、向上的、和谐的人。可以说,赏识教育法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
5 研究过程
5.1 研究各阶段安排
5.1.1 架子鼓的学习实践及歌曲伴奏。
第一阶段:着重训练正确的打鼓姿势,如:如何握鼓槌、如何踩脚鼓、如何协调手与脚等。(2003年 5 月 ——2003 年 7 月)
第二阶段:基本节奏的训练,如:重拍的突出,强弱拍的转换、脚鼓的重音练习等。(2003 年 8 月)
第三阶段:完整的节奏变换练习、多种节奏的交替练习、听音练习、反拍练习。(2003 年 9 月 ——2003 年 10 月)
第四阶段:歌曲的伴奏练习(分模仿配音伴奏和自我创造配音伴奏,她有这方面的天赋,她经过训练应该可以有一定的创造力。)、配音说唱练习等。(2003 年 11 月 ——2004 年 7 月)
第五阶段:运用阶段及汇报演出。(2004 年 9 月 ——2005 年 7 月)
5.1.2 山东快书类说唱。
选择适合她的词,练习节奏(一个月);快板的基本节奏练习(一个月);熟练打击完整篇章训练。
5.1.3 成果体现一个月至半年(课题试验过程论文名称、惠莲个人综合表演会等)。
由于自闭症孩子的机械性、随意性,因此,以上各项目阶段并不是单一和孤立地进行,而是在所定时间里以该项目为主,教学中将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和兴趣状态进行调整,穿插或交替训练。
5.2 实施策略
5.2.1 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做详细记录。
5.2.2 设计教学环境:尽量减少视觉和听觉的干扰,营造强烈清晰的音乐环境,便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5.2.3 选用适合的乐曲:兴趣是任何学习的良好开端,选用实验者感兴趣的歌曲对其进行教学指导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是缩短教学时间的有效途径。
5.2.4 筛选、确定有效教学方法:特殊的实验对象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不确定性,只有在不断对比、重复中才能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5.2.5 成功塑造具有特殊才能自闭症孩童的自信,培养学生正确欣赏、演奏乐曲的能力。
6 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教育效果
整体改变效果:
与人交流、交往方面
个别训练前
基本没有,不与人对视,目光毫无目的乱看;不理会他人的提问;没有帮助他人或索取帮助的意识。
训练半年后
能够与实验老师对视至少十秒;在老师多次强求下能够机械回答部分提问;仍旧没有帮助他人或索取帮助意识
训练一年半后
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和其进行目光交流;能够比较积极的回答他人的问题(在其理解范围之内的);会多次请求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达到她想要达到的目的。
行为、情绪方面
个别训练前
行为孤僻、古怪,易燥。常在不满 时推搡 老师、家长;手脚不停抖动;愿望未能达到时大声哭闹;我行我素,不能控制自己。
训练半年后
能够比较正常的完成每次的训练任务;逐渐减少哭闹次数;安静的时候增多。
训练一年半后
能够用语言或手势表述自己的意愿;训练过程中基本没有任何不良的情绪;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安静;没有无理取闹的情况发生
听从指令方面
个别训练前
除了挨打时会哭闹外,没有听人指令的意识;如拿听音乐作为条件,能够短时间内听从指挥。
训练半年后
能够在 老师多次强调下服从指令;接受指令的时间较短;在训练过程中能有配合意识。
训练一年半后
能够#p#分页标题#e#非常配合地听 从训练 老师和父亲的话,并严格按照要求去做; 乐于和 老师讲条件,如“先打鼓再听音乐好不好?”
语言
个别训练前
会说简单的表达意愿的词,但并不主动说。
训练半年后
能够和 老师简单对话,但很多时候并不理解其意义。
训练一年半后
能够比较正确、流利的回答任何提问,但除了表述要求外并不主动 和 老师、家长以外的人讲话
6.2 获奖情况
通过一年半的强化训练,阿莲同学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本功,并且能够比较成功的演奏《今天是你的生日》和《夏日恰恰》两首歌曲。
在 2003 年 10 月中旬由广东省残联、广东省教文化厅、教育厅、民政厅、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文艺录象评比”活动中,阿莲同学的架子鼓演奏《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荣获器乐类一等奖。
在 2005 年 1 月 22 日 珠海举行的“粤、港、澳”三地小学生英语小品比赛中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演出,其演奏的《夏日恰恰》获得“杰出奖”。
多次参加校内外大型演出,如“世界和平大使总决赛”的表演嘉宾。
7 结论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拥有特殊才能的自闭症孩子进行 音乐智能开发培养的训练,用于弥补在其他智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缺憾,尚处于实验和初步探讨阶段。自闭症孩子的音乐智能培养,只要抓住时机适当训练,都会有效果。由于阿莲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在训练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训练环境的制造,老师和家长都应注意这一点。孩子易受情绪影响,训练中尽量用正强化和赏识教育法,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参与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同样发现,对自闭症孩子的训练一定要区别于普通孩子,例如在一开始,我们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了兴趣的引导,导致有段时间阿莲强烈排斥打鼓,后来我们淡化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而是在打击节奏和练习曲时采取无意学习的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对自闭症孩子的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将多元智力理论适用到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将为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这也是今后工作中更有待研究适用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鸿懿 . 音乐治疗基础 . 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0
2 林萍 . 在教学中运用音乐背景治疗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言语 . 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3 周耿、王梅 .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 .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4 曹纯琼 . 自闭儿与教育治疗 . 台湾 : 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1
5 王梅 .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验研究报告 . 中国特殊教育 ,2000,3
6 洛娜·温 . 孤独症儿童 .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7 朴永馨 . 特殊教育词典 . 华夏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