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92例诊治体会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孤独症临床症状特点,探讨矫治方法。方法使用统计学方法对9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孤独症以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为主,行为及教育矫治、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是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越密集效果越好。结论以语言发育迟缓伴非言语性交流障碍为主诉的儿童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综合训练是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诊治分析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以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为主要症状的严重发育障碍。Kanner于1943首次提出“婴儿孤独症”⋯ 。现将近10年来本院儿童心理门诊诊治中发现的92例孤独症患儿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为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的全部孤独症病例(92例)。男75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4.41:1;年龄1岁1个月~9岁6个月,其中5岁以内者86例,占93% ;本组患儿75例为第1胎,17例为第2胎,父母大专以上学历56例,高中或中专23例,初中10例。小学3例,城市65例,农村27例,城市和农村比例为2.4:1,母内向21例,父内向4例。
1.2 诊断标准符合DSM—Iii—R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 ;儿童行为检查表(ABC)诊断标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CABS)诊断标准。
1.3 辅助检查①脑cT检查:4l例未见异常,3例轻度脑萎缩,2例轻度外部性脑积水,46例未作;②智力测定:采用儿童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测验,80~9O分者2例,<70分者68例,余22例因接触不良,智力测验难以进行;③75例微量元素检查,缺锌63例,缺铁48例,高铅血症10例,轻度铅中毒2例。
1.4 相关因素早产儿、足月小样儿13例,足月有窒息史7例,系抱养出生情况不明1例,多动综合征18例,多发性抽动症3例。
1.5 临床表现家长回顾患儿最早出现异常时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岁5个月。早期表现主要对人缺乏兴趣,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咿呀学语,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不合群和多动等。大多患儿在2岁后明显表现出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其中个别患儿在1岁半以后出现言语及认知能力倒退。特征表现:喜欢圆形或自转,爱好广告和天气预告,有明显自伤或攻击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行为刻板 。部分家长由于怀疑小孩“耳聋”而初次就诊。
1.6 治疗方法
1.6.1 心理治疗让父母全面了解病情,树立信心,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关爱儿童,让子女有安全感,经常带小儿户外活动及与同龄儿接触。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提供专业的教育帮助,以帮助父母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行为治疗。
1.6.2 行为及教育矫治48例患儿在本院接受ABA训练、行为强化治疗及图片交换沟通训练,根据患儿的核心症状及其相关特征,安排最有利的教学策略,同时应用行为矫治的原理,有计划地密集而长期的疗育,每周5次,每次1 h,回家后由家长继续巩固。
1.6.3 语言训练在本院治疗的48例患儿中有35例语言发育迟缓或没有口语,通过辅助发音及口腔功能锻炼,建立自主语言。
1.6.4 感觉统合训练在行为及教育矫治后进行,由一名专业训练师与家长陪同共同完成,促进患儿各种感受器官感受信息,增强运动的协调性,5次/周,1 h/次。
1.6.4 药物治疗补充微量元素、赖氨酸等,个别患儿给予抗精神病药以改善其退缩、反复常同行为、多动、情绪不稳、生气和暴怒等行为。
2 结果
接受训练的48例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34例训练3个月以上,依恋母亲或训练师,听指令,有交往性微笑,目光交流增多,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其中18例无任何语言的患儿出现自主发音,能说出简单称呼,但仍存在刻板语言及行为,运动协调能力增强,能简单与同龄儿交往。14例训练1个月,在听指令上有所提高,言语增多,中止训练后很快倒退。实践表明,干预年龄越小(在5岁以下),训练时间越长越连续,家庭越配合,训练效果越好。
3 讨论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多在2岁前发病,现病因不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攀高趋势,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电磁辐射的广泛存在,某些环境毒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食“酸性食物”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意识提高,有助于该病的检出。
本资料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各层次家庭中呈梯度分布但这并不能说明高层次的家庭是孤独症的易发因素,这种梯度分布可能是由于家庭文化层次越高,越易及早发现本病。93% 的患儿集中在5岁以内,其中高峰年龄段为3~4岁,男女比例为4.41:1,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水平,小部分患儿有明确的窒息史,微量元素检查普遍缺锌,大部分缺铁,个别有铅超标。绝大部分患儿以语言障碍就诊,在2岁以内已表现出明显异常,但因家长存在侥幸心理,使首次就诊时间至少延误1年以上。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期,延迟就诊,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及预后。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越密集,效果越好。Luiselli和Sisson进行的研究比较了<3岁和>3岁的患儿干预的结果,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说明4岁是获得改善的足够小的年龄 J。因此孤独症的早期确诊至关重要,应广泛开展孤独症的早期宣传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基层儿童保健工作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对所有可疑的婴幼儿,尤其是出现语言发育落后者,都应进行孤独症的筛查,对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又具备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及反复同一性行为和局限的兴趣)者,均应纳入孤独症疑似病例,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
在我国,教育干预,行为训练已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主要手段,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医生的紧密配合,还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多为民办机构,几乎都在省会城市,并且数量十分有限,费用高,大多数患儿家长只能望而兴叹。要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需求,应该在基层建立康复中心,培训更多的训练医师。孤独症的治疗不能依赖药物,本文中,笔者对孤独症儿童制定具体、个别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ABA训练、行为强化、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早期诊断,持之以恒的训练,是训练成功的关键。由于训练时问长,显效慢,父母工作忙以及经济等原因,多数儿童中途停训,使训练效果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能够接受康复训练,这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4.185.
[2] 杨玉风.DSM一Ⅲ-R关于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5,3(3):215-217.
[3] 姚梅玲,冯红旗,安继业,等.儿童孤独症72例诊治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666.
[4] 陶国泰,郑毅,宋维村.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00.
文章来源:维普资讯网 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4期
作者:舒丽梅(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4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