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浅析
自闭症其临床表现表现为三大类症状,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语言发育障碍:无语、少语、独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子不清或言语难以理解;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常有异能。
目前,国内尚未见到系统论述孤独症的中医文献,古代中医典籍及现代中医学中均无此病名。笔者根据长期临床诊治孤独症的经验,总结了孤独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并提出辨证分型,供大家一同商榷。
一、病因病机
孤独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头者,精明之府。”至明代李时珍更是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谓:“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论》中也说:“灵机记忆不在心在脑。”可见, 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1、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医方集解》:“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孤独症儿童常见于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另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工具使用不当,亦可直接损伤元神之府。临床中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脑髓不充,则智力迟钝、动作迟缓。
2、神失所养、心窍不通
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一切都强调了心在主管神志,思维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心主神志功能不正常,表现为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
孤独症儿童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语难理解,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等表现皆因心神失养所致。如气郁化火,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躁。如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则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言语不清,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灵枢·忧恚无言》“舌者,声音之机也。”心气通于舌,舌才能柔软灵活,语言流利。《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若心神失养,经脉不通,则舌强语蹇或失语等。在孤独症儿童表现为少语、错语、无语、发音不清等症状。
3、肝失条达,升发不利
肝主疏泄,具有条畅气机和条畅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心情开朗。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心情抑郁难解。反之,在反复、持久的异常情志刺激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滞。孤独症儿童由于其特殊的行为方式,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被动接受大量批评和指责,给心理乃至身体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不良的精神因素刺激,造成患儿肝气郁滞,进一步影响肝失疏泄的功能,肝失疏泄日久,还会影响后天脾胃的生理功能。
临床上肝失疏泄往往见于得病初起,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闷闷不乐,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病程日久,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则性情急躁易怒,肝火上攻头面而见面红目赤,热盛耗津则便秘尿黄。肝的生理功能是主升、主动,主气机的畅达,升发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的肝气郁结,升发不利,势必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内心及行为上的内向、孤独,最终导致自我封闭的状态。
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系于目系。因此肝的功能也可以反应于眼睛的活动状态。孤独症儿童目不视人,缺少目光对视,主动回避眼神的表现,也都可以认为是肝失疏泄、升发不利的表现。
二、辨证分型
在孤独症儿童共有的三大类临床表现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证型。
1、心肝火旺:小儿体属 “纯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心火易亢,肝木易旺,加之暴怒愤郁,肝胆气逆,郁而化火,煎熬成痰,上蒙清窍,或因过喜伤心以及胃热上蒸,扰乱神明,故见患儿急躁易怒,任性固执,听而不闻,不易管教,情绪不宁,高声叫喊,跑跳无常,面赤口渴,狂躁谵语,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口干,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清心平肝,安神定志。可使心火得清,肝阳得平则阴阳得调。
2、痰迷心窍:因后天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虚痰蒙蔽清窍,脑神失养,脑虚失聪,心失所养所致。故见患儿神志痴呆,或口角流涎,言语不清或喃喃自语,表情淡摸,对医生及父母的指令充耳不闻,舌体胖大,苔白腻。治疗宜补肾健脾、培养精血以充养脑神;豁痰化浊以开窍益智。
3、肾精亏虚:患儿体虚,五脏疲惫,肾精亏乏,精血不足,心肾不足,髓海空虚,脑脉失养所致。患儿面色苍白,消瘦、营养发育欠佳,语言发育差,患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下,精神呆钝,动作迟缓,舌淡。治疗养阴益肾以醒脑益智;填精补髓以开窍启语。
临床表现上,孤独症儿童往往心、肝、肾三脏同时受累,病程中相互影响,很少单一脏腑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又根据其不同的辨证特点,分为心肝火旺、痰迷心窍和肾精亏虚三种临床证型。虽然临床分型,但临床实践中,往往是二型互见或者三型杂和,往往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谨慎确定治则。目前孤独症的发现率和确诊率正在逐年提高,由于现代医学缺少确切的治疗手段,很多患者家属转而寻找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以上为本人对儿童孤独症病因病机分析,希望为孤独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