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一颗等待的心
到孤独症,不免让人有些伤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孤独的时候,伤心,失望,无助,那是一颗等待的心,等待着有人走过来,有了伙伴,有了关怀,就不再孤独。偶尔孤独的时候都会如此,一个有孤独症的人会是何感受呢?
现在全世界医疗界普遍认为孤独症与家族遗传有关,可是原因不详。作为一个心灵文化工作者和心理师,我对孤独症做了很多研究,接触到了很多孤独症的孩子,也见到了这些孩子的父母,我会认为孤独症与遗传有关的说法,不如用另外一个说法更贴切一些,孤独症与父母和家族的传承有关。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骨子里都浸透着传统的东方文化,“因果”,是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相信和认同的,有因就有果,孤独症是一个可以见到的果,那么必定有原因造成这样的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那么是怎样的因才有孤独症这样的果呢?我最先接触的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妈妈是个学校的心理老师,妈妈来找我做心理咨询,因为孤独,无助,妈妈提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孤独症患儿,那时不大,因为无法与人沟通,所以也上不了幼儿园,只好请阿姨在家带孩子,这个孩子不太与人有目光的接触和交流,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妈妈对孩子的未来很担心,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与自己亲昵呢,这个妈妈始终得不到与孩子的亲密的依恋关系,很痛苦!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一次做催眠,这个妈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她渴望着与爸爸妈妈亲密,沟通,在一起,可是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回避,阻隔,甚至是麻木,面无表情的,毫无反应的回应,她回忆起当时内心的一个声音说,“太疼了,我不要了!”孩子想与大人沟通,在一起,得不到回应,孩子心太疼,于是做了一个决定,放弃!不再与人在一起!
妈妈的这样一个愿望,埋藏在心中,当得不到改善的时候,在妈妈怀孕的时候会传递给孩子,这便是那个孤独症的因。有人说安老师您说的这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太唯心了吧,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因为有无数个人问过我相同的问题,我会觉得所谓的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做分科之学,是人为地,把一个完整的事物分开,为了方便描述与工作。既然有科学,就会有不科学,不科学的还很多,就是还没有办法分开的事物。
经常有人问我,安老师,孤独症真的能治疗吗?能,当然能,不过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耐心。刚才提到了因果,有因就有果,想改变这个果,怎么办呢?在因果之间还有一个“缘”我们总说与某人有缘,这个缘在这里是条件的意思,一个因要变成果,中间需要很多条件,如果有一些条件变化了,那么那个果也会改变。
一个孤独症的孩子,如果父母自己真正开始学着去沟通,与自己的父母,与自己的童年,与自己的内心,并且真的沟通了,那么父母的改变是会影响到孩子,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方法与途径,那么孤独症孩子那颗等待着的心,便会开始苏醒,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