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是你给我希望,教会我坚强
他们本该和正常孩子一样成长,命运却不经意和他们开起了玩笑,如果不是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任谁都很难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这样家庭的处境。六一儿童节前后,记者走访了特教儿童的家庭和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近距离感受这群特殊孩子的生活。
本报记者关开亮
让女儿学会勇敢和坚强
时至今日,家住崂山区北宅街道北宅科社区的姜兆集和黄淑玲夫妇仍说不清2004年12月21日之于他们,究竟是幸福的起点还是噩梦的开始。
那一天,他们的女儿姜玥出生了,初为人母的黄淑玲在喜悦的同时隐隐感到一丝不安,同其他母亲不同,她没有听到孩子的哭声。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丝不安逐渐扩大,同龄的孩子都能满地跑了,姜玥却连站立都非常困难。
夫妻俩送女儿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却如晴天霹雳由于出生时产程过长,姜玥脑部缺氧受损,导致了四肢运动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感觉天塌下来了,”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让黄淑玲记忆犹新,“为什么偏偏是我家的孩子呢!”
尽管希望渺茫,黄淑玲还是决定教姜玥走路。“我尽力俯下身子,用双手架起姜玥的身体,一步一步的往前挪,直到累得直不起腰来。”黄淑玲告诉记者,为了专职当女儿的“拐杖”,她甚至放弃了工作,好在经过5年的努力,姜玥终于学会了走路。
到了上学的年龄,黄淑玲心里又犯起了嘀咕,“女儿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去了学校会不会跌倒、会不会受欺负?但如果一直呆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肯定不利于女儿的成长。”
考虑再三,黄淑玲还是把姜玥送到了北宅科社区的幼儿园,让她和小朋友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在我的保护下学会了走路,也要在我不在的时候学会勇敢和坚强。”两个月下来,幼儿园的老师对姜玥赞扬有加,“小姑娘很听话,聪明伶俐,非常好学”。这让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幼儿园毕业后,经崂山区计生协会介绍,黄淑玲将姜玥送到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离家很近,还是免费的,最重要的是学校里面有许多和姜玥一样的孩子。
“痛并快乐着”的特教工作
5月24日,记者在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见到苏晓燕老师时,她正带着孩子们做儿童体操,“这群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智障,这种训练有助于开发他们的大脑,感知自己的肢体。”苏晓燕说。
该校副校长高秀娟介绍,目前学校有教师25人,学生65人,大致分成聋哑,智障、自闭症和肢体残疾等几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九年教育,一切费用都由地方财政承担,折合每年每生可以领取7200元的补助。
比起聋哑的孩子,患有智障和自闭症的孩子更让老师头痛,“做培智(针对智障和自闭症学生)教师最痛苦的一点在于很难有成就感,下了很大的工夫,到头来几乎看不到学生的进步。”臧利芹告诉记者,从1990年建校伊始,她便在这里担任教师,开始是教授聋哑学生,6年前转教培智,尽管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她还是觉得这工作很棘手。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因材施教,“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对破璃制品有着强烈的破坏欲望,一次上课时,她正给孩子们上音乐课,那个孩子突然冲上来,将她的琴砸碎了。”臧利芹举例说。
尽管如此,臧利芹和苏晓燕仍然热爱着这份工作。在他们看来,这群的孩子的感情世界更加单纯,“他们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每个周末离校回家时都恋恋不舍。”臧利芹说。
需要的不仅仅是
物质上的关怀
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接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捐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压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水平。但老师们在感谢捐赠者的同时,还是有着自己的担忧。
首先是教材,正常孩子的课本每隔几年就会更新,但特教使用的人教版课本却相对滞后。
此外,特殊教育的专业师资还相对有限,无法满足一对一的专业辅导。记者了解到,我国开设有特教教育的高校只有长春大学等寥寥几家,更多的是中专。让普通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第一时间发现并帮助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们的,还是正常学校的教师和家长。
对于社会上的志愿者,臧利芹希望他们能更多的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
“臧老师的这个想法我也正在考虑,下一步我计划招募一些志愿者,对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志愿服务,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去春游,摘摘樱桃,看看风景,接触接触社会。”崂山区沙子口计生协会工作人员苏俊峰说告诉记者,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多次组织了关爱特教儿童的活动。
“有的学生年龄很大,在生理上已经不能算是儿童,但在心理上他们一辈子都长不大,可以说一辈子都是儿童,走出校门后,他们将何去何从?”臧利芹语气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