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辅导技术
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具有享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正当权利,那种因自闭症儿童有行为障碍和语言障碍,便以“难以教育”为借口,剥夺他们的就学权利,是一种严重的差别歧视和人权侵犯。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同于正常儿童,也小同于智残、肢残等其他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目前,对白闭症儿童的教育主要使用一种个别化的教育辅导技术。
所谓“个别化”的定义是指在高度构造化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订的个案化教育和辅导。
其原则有3条:第一,确定对孩子培养的方向,并以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适应为主。
第二,是将对自闭症孩子学习能力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设定在“萌芽反应”范围内。
第三,教育目标的完成应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及自闭症孩子将来的自主发展与生活自立方面。
其主要的教育精神和技术运用点如下:
1、把“萌芽反应”作为学习的入手处
儿童对于教师所给予的某个学习课题,能在某种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正确完成,这一状态在教育治疗中被称为“萌芽反应”。
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完全、不完善的地方。观察其理解到什么程度,可了解其认知发展的水平,并且对预测其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使用剪刀剪纸(如剪纸星星)这一任务中,正常3-4岁的儿童能使用剪刀,但不能沿着线条剪得很整齐,而到5~6岁,儿童的精细运动就发展得较好了。因而,如果5-6岁的自闭症的儿童在剪纸活动中处于3~4岁正常儿童的水平,这就是他们的精细运动的“萌芽反应”。类似的活动还有折纸鹤、拧瓶盖等。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特点,就足缺乏一贯性。昨天能完成的任务,今天就不行了。或者一段时间学得快,但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什么也学不进去,处于一种“高原期”现象,即各方面处于停止发展的状态,正如苏东坡的一首词中写道“月有阴晴圆缺”。因而在白闭症儿童的教育中,首先要了解哪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真的不行”,哪些只是“不理解”而已。如果真的不会做,就不要再教了。如果硬要他们做,把正常儿童的课程用于自闭症的儿童,则他们会出现情绪障碍,如于舞足蹈、奇妙的尖叫、自伤、多动等。这里的“不会做”是指行为技能层面上的,而“不理解”所导致的“不愿做”是一种心理认知障碍。所以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先要了解什么是其会做的,在会做的当中,只要他们有“萌芽反应”就可以了。教师要多鼓励,多称赞。
2、选择最优化课程
首要的课题是培养自闭症儿童在家庭巾和在教室里的适应行为。其中有:(1)学会等待;(2)点名时有反应;(3)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4)能和老师同学进行一定的接触,如握手等。第二项课题是技能的迁移。自闭症儿童的迁移能力比较差,如他们学会了向某个老师问好以后,仍不会向其他老师问好。因而这也是需要反复培养的。
3、根据孩子的长远发展目标设定学习内容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具有共性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和人际交流能力。如简单的会话和传意表情。
第二,适应性的技术和行为。例如:如何看红绿信号灯过马路,如何在超市购物等,这些行为技术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因而要反复教授。
第三,自助能力和责任义务。要让白闭症的儿童明白在其一生中有大量的事情要由自己来完成,懂得长大后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
第四,认知能力。如比较事物大小、分类、区别的序列以及知道钱的多少等。
第五,运动能力。A.精细运动,如游戏棒、弹子球等;B.粗大运动,如足球、篮球、游泳等;C.与伙伴协同游戏以及在运动中确保自身的安全;D.为今后从事职业打下身体协调性基础。
第六,作业的能力。A.集中力;B.注意力,c.整理学习用具,整理笔记;D.懂得做事的顺序,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在上述的课程中,知识的灌输并非主要目标,其重点足放在学习适应性行为r,以培养其生活能力,促进其认知发展。这样的课程被称为生活化的课程。在这教学过程中。须注意把简单的学习活动同困难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愉快的学习内容同枯燥的学习内容相结合,还要做到动静结合。要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动机。并注意哪些足他们喜欢的,哪些是他们不喜欢的。对于他们所讨厌的课程不要强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在于补缺,而是在于开发其长处。
4、学习和交流的技术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视觉记忆力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仪器,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视觉化。
白闭症儿童与听觉障碍或语言障碍儿童不同,自闭症儿童有语言、听觉和动作,但却不会使用,因而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喃喃自语的情况。哭泣是婴儿常用的交流手段。婴儿一哭,母亲就会给他牛奶喝、换尿布或拥抱,但婴儿没有停止哭泣,这是因为父母对包含在哭泣这一生理信号中的情绪不理解的缘故。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自闭症儿童与人相处的心理距离,许多人也不理解,而自闭症儿童也不能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表情,他们就好像处于异文化情境中一样。对白闭症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辅导,不是要求自闭症儿童去学习正常人的交流方式,而是正常人要去理解自闭症儿童的信号,积极与他们沟通。
一般的人际交流技术或方法有:一是向他人要求的技能,在向别人要求时,语法和词汇不必正确,但语气、眼神、表情和动作却要关乎对方;二是具有在环境中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的能力,即破译或阅读、解读周围环境的能力;三是提供给他人信息的技能;四是接受或发出指示命令的技巧;五是和人接触、打招呼以及与社会接触时找到自己的第一印象等。
这些人际交流的技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当中,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主要教学目标应放在孩子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的程度上。“是否表达了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程度如何”,还有在交流中的语言语调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姿势、表情等都非常重要。另外,交流的持续性以及主观的努力程度也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要求自闭症孩子的父母观察孩子2个小时,记录下孩子的所有交流方式。如:孩子在什么场合,对谁进行了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表达的。
对于一些没有语言,或语言有障碍的自闭症儿童该怎么教育他们学习交流技术呢?主要是运用“代替式”交流方法。
①物物交换的方式
老师手中持有肥皂泡液,自闭症孩子手中持有吹棒。老师约定,若孩子把手中的吹棒给老师,老师就给他吹泡泡。反复示范给孩子看,孩子不给吹棒,老师要耐心等待,当孩子给老师吹棒后,教师要表现出非常感动、赞赏和吃惊的样子,并对他说:“你想要一个大肥皂泡。”即使孩子的举动只是命令性的反射、冲动的或不自觉的,老师也要以赞赏的表情把这一切肯定下来,让孩子逐渐从命令性的反射行为过渡到互动的行为关系上来。这种物物交换的方式还可以迁移到家庭中使用。例如:在孩子面前放一个杯子。把橘子水拿出来给孩子看,若孩子想喝水,他得把杯子伸出来,父母要装做不知道孩子口干,必须耐心等待儿童做卅动作。当反馈动作形成后,还要给孩子一定的奖品,鼓励他的交换。
②利用图画卡片进行交流
这是一种意志和欲求的交流。让孩子记忆电话号码,当孩子完成某一任务后,要求孩子从信封袋里抽取一张卡片,卡片上的内容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活动,也可以是食品。孩子选择哪张卡片就给予那张卡片上的奖励。
③利用事物系统中的标志性语言或关键词
对自闭症儿童降低学习完成的要求,只要孩子把一句话中的标志性语言讲出来就算正确。实验证明,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使用关键词或标志性语言对语言是有帮助的。在训练孩子使用标志性语畜的时候,原则有三:一是老师必须耐心,缓慢地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内容必须有鲜明的形象性,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三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选择必要的词汇。
总之,在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在教学中始终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小步骤多平面地进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构造化,创设好学习的环境,激发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5)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主要对象是8-11岁的自闭症儿童。对于4-7岁的自闭症儿童可先进行个别辅导。而12-13岁的自闭症儿童由于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其中有1/3患儿会出现癫痫症,所以也不适合进行团体辅导,只能进行个别辅导,等他们度过这一阶段后,再放人青少年的辅导团体中。团体的人数一般为6~7人;辅导老师2~3人,1人为主,2人为辅。
辅导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基本技能训练,并将之迁移到应用技能中去。如,从对颜色的区别迁移到对红绿信号灯的区别,从对数目大小比较迁移到对纸币价值的比较。
②先观摩,后模仿技能。如,先让自闭症儿童看“圣诞节”的一段影片;然后让他们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圣诞老人、爸爸、妈妈、孩子等;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
③个别辅导与构造化团体辅导要相结合使用。
④让自闭症儿童将在团体中学到的技术在社会的其他场合中迁移使用。如自闭症儿童学习游泳,可先在学校等场合进行封闭训练,学会后同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泳,最后再到社区的游泳池去游。
对于以上的个别化教育辅导方案的教学效果应如何评定或考核呢?对自闭症儿童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主要用以下10个方面的标准来评估:
①能接受摄像。让孩子能够按要求理解、完成活动或作业,并接受摄像活动,以便于日后进行考核和评估。
②让自闭症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助,也要使周围的人了解这种自助。
③让他知道即使时问不能持久,但能够一个人独立开展学习或活动的重要性。
④学习或活动完成后,能向父母或教师做出表示。
⑤能够理解任何的奖赏或奖品必须在作业结束后才可拿到。
⑥要学会等待或忍耐。
⑦即使做事受到干扰,仍能够集中注意力再继续千。
⑧要懂得做事也好、学习也好应靠自己。
⑨能在两种事物当中做出选择。
⑩能记住自己尝试性的错误,并能够由自己来订正。
可以制订以下的评分标准:上述10个培养事项每一项能够完成得3分,大部分时候能做到得2分,很少能够做到得1分,完全不能做到得0分。分数达到25~30分属优秀,属恢复较好的自闭症患儿;20~24分良好;12—19分合格;10—11分属临界线,需进一步观察或重点教育;9分以下为不合格。
有实例说明那些智力正常或超常的自闭症儿童,通过个别化的教育辅导和学习,在学术或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来说,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离事业有成还足有较大差距的,我们不能指望大多数白闭症孩子有辉煌的事业,我们必须从现实的角度,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辅导,让他们在自身发展的许可范围内,达到生活上一定的“自立”。
5、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对策
(1)集体活动——构建一种互动合作的氛围,培养自闭症儿童良好的社交能力。
自闭症儿童大都表现有不合群的现象。为了使他们能够相处融洽,我们就根据感觉统合训练室的环境,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能力,设计出一套适应集体活动的训练项目,营造一个使自闭症儿童能互动合作的氛围。如平衡步道,该步道设计宽度只可一位同学通过。整个平衡步道呈圆形,在步道中间穿插设计有较高难度的平衡木,有难度要求高的半圆步道。在实施集体教学活动时,要求全体自闭症儿童依次按指定方向及圈数作环绕行走,不可相互穿插走动,同时边走边自己数数。
在集体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有部分自闭症儿童不按秩序训练,喜欢穿梭于前后同学之间,或走出步道外。老师可以用简单的口令,使其有秩序地参与训练。在使用口令无反应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着此学生加入到步道行走的行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性训练,自闭症儿童慢慢地适应这种集体性、有秩序的训练活动,逐渐地让他们养成一种有序及相互合作的习惯。
(2)分组训练
自闭症儿童在集体训练中,能力表现不一;同一种游戏的教学,不是每个学生所能掌握。这时,分组训练将显得异常重要。具体来说,在设计感觉统合分组训练时所遵循的原则是:
a、偏于“静”的学生,首先有静态训练,慢慢发展到动态的训练;
b、偏于“动”的学生,首先有动态训练,慢慢发展到静态的训练;
c、要注意“动”“静”运动配合时对身体的协调作用。
偏于“静”的学生,可以做立定投篮、趴地推球、触觉训练等项目。偏于“动”的学生的游戏可做跳床,跳床上边跳边接投球、滑板、旋转盘、吊筒等项目。这些游戏有助于空间距离感及判断力的发展。
为了使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设计出一套动、静结合的训练组合。如“平衡木 吊筒 跳床 步道 平衡木”。这套动、静结合的游戏组合,要求自闭症儿童是完全在脚不落地的情形下完成。这套动作的难度在吊筒上,因为吊筒在平衡木与跳床之间,前后大约有50厘米的距离。吊筒是动态的,这样就需要自闭症儿童站立在吊筒的晃动中找到平衡点,再由吊筒直接走到跳床上。
我们在平时的感觉统合训练中,把这套动、静的游戏组合,分解成若干小动作来进行分组教学。由单个动作到多个动作;静态训练到动态训练;小组合到大组合。加上老师的示范教学与学生的模仿练习相结合,逐渐让自闭症儿童从简单的模仿发展到复杂动作的完成。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自闭症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富于新意而简单的游戏方式。当自闭症儿童能独自完成这套动、静结合的游戏时,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游戏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同时达到了自闭症儿童的空间知觉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空间认知、距离的判断能力,使自闭症儿童的视—动协调更顺畅,眼—手配合更精确。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动、静态训练要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加强自闭症儿童正确的运动感觉刺激,恢复其健康和正常的运动模式。这也正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所在。
(三)个别辅导
集体训练与分组训练在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相应地缺乏个性化,于是个别辅导是自闭症儿童最主要、最有针对性的方法。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个别辅导时,需要掌握一些训练的基本要素:
1、训练活动的内容设计恰到好处,不要过易或过难;
2、给儿童适当的挑战,让其发挥适当反应;
3、观察儿童的反应,避免给与过多或令儿童不喜欢的刺激,令他们更“关闭”自己;
4、以儿童为中心,有时可以让他在指导下选择想得到的感觉刺激;
5、训练过程着重自闭症儿童愉快地参与;
6、避免不必要的他人骚扰,影响训练的进行。
在实施个别辅导时,首先需要对自闭症儿童作出详细的感觉缺陷记录与诊断,这样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感觉缺陷补偿。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大部分是利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个人和团队的游戏中,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各部位的皮肤感知觉能力,矫正由于运动感觉不足或扭曲等错误对感觉信息而产生的身体协调不良。培养自闭症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如遵守纪律等〉,从而改变行为的杂乱冲动和不合群现象。游戏也最适合儿童的心理,自闭症儿童有可发泄压抑的情绪的活动形式,起到心理上的疏导作用。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老师与自闭症儿童的密切、长期的互动关系中,培养与锻炼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在自闭症训练的整体设计上,要求做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生动、活泼,增强其游戏性、活泼性、趣味性,循序渐进,把学生的功能发展放在首位。要求学生多练习,老师多使用表扬、鼓励、引导的方法,培养自闭症儿童自尊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