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自闭症孩子母亲反思: 这4条弯路不要再走
我的孩子今年18岁,从出生开始就有严重的先天不足。这些年来,我曾经不愿意接受孩子被诊断自闭症的事实,还曾想在融合期充当孩子的拯救者,失败后,我重新学习去了解孩子。伴随孩子成长这18年的过程,我走了很多心理弯路,也给孩子带去了不应该承受的困扰,因此我非常希望我的弯路能成为后来者的路标,让家长们不要再走我的老路!
弯路一:我们总是想把能力干预好,却忽视了孩子的生理问题
(紫薇妈妈和自闭症儿子)
我的孩子从刚生下来就不爱笑,后来给他改名开心,就是希望他能快乐开心。开心被诊断为自闭症后,我和所有家长一样,带着他到处做测评,干预他的语言、运动、认知。
但不知不觉,我就陷进了干预的漩涡中,一心想让他恢复到正常孩子的状态。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生理因素。每天带着他做的事,就是训练、训练、训练,然后为他的进步着急。
一直到很后面,我才终于意识到为什么开心总是那么郁郁寡欢,是因为他生理上承受着严重的不舒服,但因为年龄小、表达上有缺陷,所以无法向我们倾诉他的痛苦,而他只能被我们拉着不停去做那些会让他更加不舒服和难受的活动。
我也由此谨记,孩子出现问题时是有其生理成因的。我们在给孩子做干预训练的时候,不要忘了去关注孩子的生理情况,开心从小体质不好,如果那时候我分一些精力在这上面,那他的体质可能会比现在好很多。
弯路二: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忘记了自己
开心6岁时进幼儿园,8岁去读普校。
那时候,我不仅平时要上班,还要陪着他学习,整个人其实非常累。
但我觉得自己应该像个超人,职责就是用尽全力把他拉回现实。
可事与愿违,也许是我用力过猛,五年级时,孩子终于无法在普校继续读书。当他被送到特殊学校后,就像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愿意面对,一直与之抗衡的力量终于耗尽,我整个人都垮了,再也坚持不下去。
我原以为可以拯救孩子、拯救自己,结果却发现我的努力起效甚微,我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力。
沉浸在这种挫败感里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找原因,开始去学习,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身上,先后考取了心理咨询资格和教练技术资格(专业帮助人们清晰目标激发潜能实现梦想),把中心放在自己的成长和工作上。。
回过头来看,给自己留出时间充电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不可能一直都持续在一个高强度的运转中。我们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觉得孩子每一分钟都需要自己,也要面对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当你感到困惑和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去给自己充电吧!让自己充满能量,才能给到给孩子能量。
弯路三:认为孩子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来源
的确,乍一看,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和问题似乎都是孩子给我们的,但其实就算没有孩子,我们也仍会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困扰。
很多时候,我和开心爸爸因为意见不和争吵,很长时间,我对父母感到愤怒和伤心,觉得他们那么不能理解和支持我,这些重要关系上的伤痛都暂时被孩子的问题掩盖着,当我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这些问题就全部跃然纸上。这时候,我才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我逃避的借口。
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后,在帮助开心的过程中,我也开始试着重新去看待和整合其他问题,处理和调节与别人的关系,解决矛盾。这样一来,孩子的问题对我来说不再是压力山大的来源,只是和其他问题一样,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个谱系孩子的家长都会比一般家长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我们悲伤着孩子的缺陷、快乐着孩子的进步、担忧着孩子的成长……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比其他家长有了更多不同的经历和体会,也正是这样的孩子,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弯路四:错误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其实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如果原生家庭没建立好,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不管是普通家庭还是谱系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非常重要。
我想很多家长,都不会意识到自己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不正确的,别着急反驳,先看看下面这张图,它呈现了亲子关系的四个原则,看看自己每一条都有做到吗?
原则一:关系大于教育——理解
也许有些家长会纳闷,平时送孩子去机构学习,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做得非常好,可等孩子回到家,用同样的方法,孩子却不听自己的话。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都会对着孩子干着急,其实这时候,家长更应该好好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试想,如果我们十分了解我们的孩子,能读懂孩子的小心思,孩子因为被理解而信任、支持我们,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亲子关系,那孩子还会不听我们的教导吗?
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要去理解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愿意听我们的话,我们才能读懂孩子的心思。
原则二:方式大于内容——尊重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的方式。不管教什么,我们都要在尊重他的个性的基础上,依据他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去设计适合他的并且他能接受的教导方式。
比如,面对一个多动症的孩子,他只能安静地坐1分钟,但我们要给他讲5分钟的内容,那我们就要把这5分钟拆分成几个1分钟对他进行教育,而且每一个1分钟都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如果我们强行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坐上5分钟听我们讲话,那只能是做无用之功,效果会适得其反,而且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原则三:成长大于成绩——希望
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蜗牛般的进步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焦虑。实际上,即使孩子进步缓慢,但我们要看到孩子的成长是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模式,那在一个长的周期上,孩子总体而言是有进步的。
因此,我们要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孩子未来的成长期望上,而不是放在过去和现在的问题上。
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时,我们内心的焦虑程度也会下降,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来说也十分重要。
原则四:规则大于训斥——承担
我们的愿望是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从自我管理能力到自我控制能力到自我承担能力。即使谱系孩子无法实现完全独立,我们也要把他往自我更加分化更加完备的发展,至少,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见过一个孩子,别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玩完玩具之后,如果没人叫他收起来他会坐在哪儿一直等待,直到下一个指令发出。
我们肯定不希望培养这样的孩子,即使他在指令下做得再好!
谱系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自主性和承担能力要从小培养!
往往我们看到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让他不要那样做,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训斥和管教。自主性要通过制订和实施规则进行培养!
作为家长,首先评估哪些是孩子能够做到的,哪些是孩子暂时不能做到的,列出清单,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一项项制订计划和规则,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奖励,当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我们会用什么方法来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制订规则时要和孩子充分商量,如果存在双方不一致的情况,要调整规则,列出更多替代方法,直到双方达成一致,奖励要具体实用,能够充分给予孩子成就和动力。对于没有沟通能力的孩子,孩子对于规则的反应就是表达,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规则实施情况不断调整。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同时,我们要做孩子的榜样,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全家执行。
比如,我们家吃饭的时候全家都围坐在餐桌,如果孩子爸爸端着碗一旁边看电视边吃,我们就会批评他,并让孩子去把他叫回来,这就是给孩子良好示范。
自闭症的干预训练不仅涉及到孩子,也是对家长们自我塑造的考验,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去观察、理解、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教育,一起成长。
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即使没有“自闭症”,我们的人生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诚然自闭症让我们比其他家长有了更多不同的经历和体会,但也正是这样的孩子,帮助我们开阔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识,让我们的成长,也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