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着你跳出孤独世界
这群孩子,可爱、聪明,但目光冷漠而空洞,眼神飘忽不定,不说话,不与人交流——这是一群让人心酸又令人怜悯的小孩子,被医生称为“儿童孤独症者”。但你们并不孤单,因为有一群年轻的女老师,用爱心、耐心和真诚——
9日,记者来到位于福州建新镇的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远远就听到一阵歌声。“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伴随着一位年轻女老师的歌声和舞蹈,今年6岁的林伟(化名)也跟着手舞足蹈,嘴里也跟着唱。这是周老师对林伟进行的教学训练。林伟到了4岁还不会说话,只会面对自己爱吃的东西跟老师勉强喊出“爸……爸……”或“妈……妈……”。林伟是典型的孤独症患者,老师与他说话,他从不正眼看老师。
周老师说,由于这些孩子缺少早期训疗的干预,像林伟这样的孩子最好是在3岁前送来,但他送来时已经4岁了,太迟了。所以,对这些孩子的训疗要争分夺秒。记者看到墙上的课程表,从早上8时开始上第一节生活常识训练,接着有个别训练、集体游戏训练等。但不管怎样,在周老师的细心教诲下,林伟开始逐字逐句地模仿说话,画一些自己喜欢的水彩画。
其实,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是一项十分独特的工作,教师对小学员进行训练往往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训练,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康复中心有15名女老师,她们平均年龄23岁,最大的28岁,最小的19岁。其中13人毕业于华南女子学院心理学专业,2位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谈起她们的任教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结的话,那就是这些孩子都挺可爱的,与其他同龄孩子没啥区别。因为她们已深深地与孩子们相融,已深深地爱着他们。
刚从福建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陈丽清,是这群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才19岁。她说今年毕业的时候只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现在接触到这些孩子,虽然日子不长,但确实挺有感情的。
8月3日那天,一位美籍华人专程从美国送来了不满3岁的男孩亮亮(化名),这孩子除了会说“啊、呀”外,什么都说不出口,走平衡木也不怕摔,用海洋球“砸”也不懂得躲。到中心后,陈老师就试着按他的兴趣陪他玩,在玩球时就有意识地对他讲球的颜色,荡秋千的时候与他说话,告诉他如果摔下来会很疼的,尽管知道亮亮现在听不懂,但还是有意识地不断对他说,希望有一天孩子能清醒过来。玩拼图游戏时,就教他拼简单的长颈鹿,拼长方形、多边形等。
一个多月过去了,亮亮逐步有了思维意识。一天,亮亮不懂拼小鹿图,就拉着老师的手“啊、啊”想让老师帮忙,这下陈老师抓到机会,就硬“逼”着他说“鹿”这个字。亮亮不依,气得还“呀呀”乱叫,可陈老师坚持要他说出这个字后才能帮忙。亮亮被逼得只好含含糊糊地说出了这个字。
孩子的点点滴滴变化让陈老师感到很欣慰,尽管她付出了很多,干得也很累,但她认为这是值得的。
儿童孤独症
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协和医院小儿科等有关专家认为,孤独症的儿童通常在3岁以前就有典型的“三联症”表现:语言障碍、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作为孤独症儿童都有以下特点:一是孤独症的儿童多长得机灵漂亮,外表看不出,到3岁时一般不开口。许多长辈误认为是“贵人言迟”或性格内向,过一段即没事。二是孤独症儿童对外界反应不敏感,叫他不理不睬,误认为是耳朵有问题,结果检查又没事,从而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三是家长碍着面子不去就诊,抱着侥幸心理,盼望有一天孩子自己好起来。四是一旦发现小孩得了孤独症,病急乱投医,全国到处寻药,最好的办法是就近就地长时间干预治疗。
事实上,对于所有在2岁或3岁时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都应该注意是否有孤独症,如果有就应该及时去看专科医生。
接受治疗的不到1
%按国外万分之五的比率,我省14岁以下的儿童中,有近万人患有典型的自闭症(也叫孤独症),福州少说也有千人,这些孩子中70%智力低下,20%智力正常,10%智力超常。目前,我省仅有福州和厦门两所公立训练康复机构,福州市现有不到1%的病儿接受治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智力康复部自1999年8月成立至今,累计接受50多名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其中已有8个孩子走出孤独,与同龄孩子一样背起书包上学,其他孩子的智力、能力也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