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自言自语?
孩子一边玩布娃娃,一边自言自语:“小宝宝你别淘气,要不我就不和你玩了!”还有一个孩子做拼图游戏的时候碰到了难点,他一边拆,一边在自言自语:“耳朵这地方怎么少了一块?哪去了,哪去了,怎能么找不到呢?呀!你躲到这里了,让我给拼错地方了,这回就拼好了。”
家长对孩子三岁时的自言自语还能容忍,到了五六岁,还要自言自语,就要干涉了。“别叨叨咕咕的,真让人讨厌。”或者说“别说出声,在脑子里想就行了。”
儿童自言自语是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儿?家长是不是应当禁止他们呢?
仔细的家长会发现,这时候,孩子的自言自语多出现在学习和游戏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会说“3加8等于几呀?啊,2加8等于10,3加8,等于11。”
自言自语与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关系?自言自语又与创造有什么关系呢?
[家长学校]
人在童年阶段,自言自语相当普遍。早在30年代,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列夫·S·维戈茨基(Lev S·Vygotsky)就率先论证了自言自语的重要性,近年来一些科学家专门研究儿童的自言自语,发现儿童的自言自语能够帮助儿童调节自身的行为,掌握新的技能,通过努力渡过前所未遇的难关。
自言自语有助于解决难题
自言自语分为好几种类型,其中自我引导型与解决困难的问题有关。成年人在辅导儿童解决难题时,可以用语言提供指示和对策,帮助儿童解题成功。在大人不在场的情境下,儿童则可以随之模仿大人的语气,将这类谈话中的言语运用到自言自语中去,依靠自言自语来引导自身行为。
阻碍儿童自言自语有损于儿童心理发育
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自言自语采取阻止的方式,会有损于儿童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成人能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儿童会自然而然地将自言自语内化为内在的默默无声的内部语言。然而自言自语的需要决不会完全消失,当成人面临生疏困难的活动时,自言自语就会再度出现,因为它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有助于我们克服障碍,掌握新的技能。
语言是对思维束缚性最强的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出来的语言,无论是记录在纸上的还是记录在录音机上的,都是正规、合逻辑的。语言是人交流思想和感情最快捷的工具,但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对人的思维束缚性最强的一种工具。因为表达者必须要让大家听懂,没有逻辑规范的语言,别人是听不懂的。
自言自语是内在语言的表达
还有一种语言形式要比表达出来的语言随意,这就是内在语言。这种语言在人的内心中,负责人的内心交流。由于不是表达出来的,具有隐私性,受逻辑的束缚较弱,因为这种语言只要自己明白,自己允许就行。虽然这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有时也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中,当没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或受到巨大的刺激,或极其专注于一个难题,人的注意力只在内心世界,旁若无人时,内在语言可能会演变成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内在语言的表达,要比当众说出来语言更少束缚。
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常有自言自语的情景
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内在语言活动非常活跃,常会不自觉地变为自言自语。如果能把自己内在的语言活动都表达出来,肯定有不少好的想法。对上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家庭氛围如果宽松的话,由于专注思考而自言自语的孩子会少受到伤害。因为家长不会觉得孩子古怪,孩子也更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倾吐出来。
亲子游戏:
[和孩子一起解难题]
马上就要过年了,假如你得到的礼物是一头小象,它将成为你的朋友,发挥你的想象力,提出有关小象的20种想法,可以是有关小象会住在哪儿,它会犯什么错误,你会训练它做什么?等等。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用彩色的纸做一只小象,也可在纸上画一头小象,然后想象各种情景,对着小象说话。家长要像孩子一样用童心思考,说很幼稚的话。
[同时说]
假如邻居送给我们家一只隐形的猫,那么想象一下,由于这只隐形的猫是看不见的,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乐趣和麻烦。
例如,隐形猫叫的时候,把来我家玩的小朋友吓了一跳;
邮递员越过门口时,被正在睡觉的隐形猫绊倒了;
隐形猫可以抓更多的老鼠;
隐形猫可以看家;
……;
爸爸妈妈和孩子同时说,谁也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倾听别人说]
每个人把刚才讲的再讲一遍,其他人都认真地听,不要有任何打扰,看每个人是不是都能将第一遍说的话都说出来。如果不能,说一下原因。
可以找类似的难题,重复上述过程,逐渐克服怕别人评价,不敢将内在的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