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良好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可能给了孩子优裕的物质保障;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这样那样的期望或者说压力,惟独,我们欠缺了一点,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灵,没有培养出孩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培养出孩子经受挫折、面对困境的能力。
我们给了孩子什么 儿童节又将来临,毋庸置疑,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为了“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教育的投入之大,希望孩子成材的迫切心理,几乎是每个家长的通例。 那么,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前几个月,一个叫做“马加爵”的大学生使教育界震惊,让家长们痛心,让国人惊心。前几天,一个叫做“薛荣华”的大四学生,一连刺杀了7个人,其中两人身亡。据称,该学生有精神病。仅仅相隔两个月,这两个沦为杀人凶手的大学生,为何走上同样道路?以后,我们的大学生,会不会再出现“李加爵”“王加爵”或者“李荣华”“王荣华”? 浙江绍兴———鲁迅的故乡,这个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已经呐喊要“救救孩子”的伟人的故乡,在今年春天,相继发生了数起中学生坠楼事件。花样年华的孩子们,以如此极端的方式,选择了告别。 从2003年5月至今,有公开报道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不下10例。 是什么样的压力,致使如此年轻的生命,不堪重压? 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心理出了问题? 马加爵和薛荣华有几个共同点:1、来自农村,家境都不宽裕;2、都是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3、个人长相属中下水准;4、个人自尊心超强,或者是用强烈的自尊来掩饰自卑心理。 在薛荣华案发后,江西医学院心理辅导中心为受此案困扰的学生做了心理辅导。该中心去年做的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获得的资料显示,类似于薛荣华这样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相信在其他学校,也有同样的情况。 曾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发现,长期受过重的学习压力的学生,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都不复存在。当然,少数天才例外。但是,大多数人的厌倦情绪,不已经证明了应试教育的失败吗?当我们面对日趋增多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恐怕仅仅反省是不够的,这是一种罪过! 统计显示: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在自杀方式上,选择口服药物的占了绝对多数,达95.5%。 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良好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可能给了孩子优裕的物质保障;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这样那样的期望或者说压力,惟独,我们欠缺了一点,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灵,没有培养出孩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培养出孩子经受挫折、面对困境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太脆弱了。他们承受的负荷可能远非我们能够想象。 谁的错?或许,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给了孩子什么? 天天教育孩子热爱这个热爱那个,却没有教育他们要尊重生命,爱自己。我们以家长的名义,以教育的名义,给孩子施加了很多压力。 一朵不健康的花不可能开得太久,一棵不堪重负的树苗又如何指望他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的未来,全在他们身上。希望,以家长的名义,以教育的名义,以社会的名义,都来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他们真正的快乐,让他们真正健康成长。 让孩子直面挫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孩子们心理素质呈降低趋势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和反思。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已成为一个亟待社会关注的问题。孩子们缺少挫折教育。中科院心研所心理学函大西北辅导中心主任寇觉中说: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低龄化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挫折教育还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对孩子进行系统教育没有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些中小学把心理学课当作摆设。建议在学校开设挫折教育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开展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游戏等。面对未来的社会,青少年要多参加群体社会活动,提高社会责任认同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还必须形成较高心理素质,才能立足和适应社会。孩子的承受力需从小培养。 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谢琦说:所有自杀事例,就是说明孩子没有从小进行过很好的挫折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不是以贫富程度界定的,它是一个民族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的必然反映。据说,日本有的小学为三年级学生设置了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许多家长有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克服他们输不起的心理障碍,因为家长知道首先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显然,这种时代需要的挫折教育必须从孩子小时候就重视起来。溺爱是“自杀”现象的温床。 陕西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史明轩说: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过度娇惯、保护孩子,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惯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们情感很脆弱,自身承受能力太差,很难接受压力,这种孩子特别容易导致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都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为什么现在学生自杀的事件较多?因为有些孩子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而我们有必要通过学校让孩子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004年4月在杭州市余杭区落幕的“两岸三地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纷纷呼吁,必须重视校园“生命教育”。 据调查,处于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学生有两个危险期,一个是13至14岁间,另一个是15至18岁。这期间的青少年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喜欢并且追求所谓“轰轰烈烈”,对“自尊”很看重,而对生命却有些漠视。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学校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多少年来,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空白。因而在中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让孩子知道“死”是什么 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检测得出的结论显示:我国1/3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对于屡见不鲜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开展生死观教育。 与尚未成年的孩子谈生论死似乎过于沉重,长期以来,成人对孩子的生死教育大多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和闪烁其词的说法。这样的结果,会不断地传达给孩子关于死亡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让他们觉得死是一件很好玩、很容易的事,还带着那么一点儿神秘。 河北省教育科学所教育心理研究室的刘凤华老师认为应把“生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他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缺陷,但在中小学生自杀问题上,不应简单地拿教师当替罪羊,尽早配合素质教育实施生死教育才是治本之举。他介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在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所以在这个阶段实施生死观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在国外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在小学教育中有类似的教学内容。在瑞典,小学生会被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教师会让小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还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看不到好看的动画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这就叫作死。与此同时,也辅之以生的教育,教师也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们,生死都是自然的事情,只有认识了生的可贵,才能珍惜生命。在我们的“生死教育”中一定要这样告诉孩子:不仅要爱党、爱祖国、爱亲人、还要爱自己。爱自己不是错。 心理疾病盯上中小学生 据南京市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王民洁所长介绍,这两年,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日益严重趋势,每天的门诊数都在20人以上,患病年龄上呈现低龄化。王所长介绍说,近年中小学生还出现一些新的心理问题:如由上网成瘾带来的孤独症、抑郁症,由学习压力而带来的亲子问题等等,一些学生甚至因此出现了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五年级孩子四次自杀 亮亮是南京某小学的学生,为了鼓励他学好电脑,亮亮的爸爸在亮亮上小学一年级时买回了电脑,亮亮对电脑很感兴趣,在爸爸的指导下,他很快能熟练操作,但他更感兴趣的是在电脑上上网打游戏,经常一个人在电脑上一玩就是一天,饭也不想吃。父母看他这样,为了帮他戒瘾卖掉了电脑,但仍旧没有用处,亮亮开始在外面的网吧流连忘返,有一次,一连三天都没有回家,这一次,爸妈断掉了他所有的零花钱,妄图将亮亮留在课堂。但亮亮从此不言不语,经常感觉不舒服,一个人闷闷的,他甚至四次偷吃安眠药,想自杀。 王所长分析认为,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后,就会把自己想象为网络世界中的一员,与外界的现实世界隔离出来,一旦脱离网络又不调整心态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初二女生骂妈妈是畜生 芳芳是南京某名牌中学的初二学生,芳芳的妈妈告诉记者,芳芳小时候是个很乖的孩子,但自从上了初中一年级后,她的脾气就越来越暴躁。有时候只是简单地问问她学校的情况,她就会吼一句:“你烦不烦呀!”前两天,也是为一件小事,芳芳妈批评了她几句,芳芳马上来了一句:“你还是不是人,你是畜生呀?”芳芳妈当时惊呆了,她爸爸当时很生气,叫她不想呆在家里就滚出去,没想到,芳芳头一扭就走了,搬到外婆家去住了。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负责接听电话的李老师说,近年来,亲子方面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中小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李老师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太忙与孩子缺少交流,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时比较重说教,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一女生得了学校恐惧症 丽丽初中时进了某重点中学,丽丽的爷爷曾是这所中学的校长,尽管目前已退休,但威望还在,学校的老师们也都认识丽丽,对她也特别“关照”。每次考完试,老师都要找她谈话,考得不好,就告诫她“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告诉你爷爷”,在这种情况下,丽丽的神经一直绷得很紧,终于有一天,她再也不肯到学校去上课了。王所长说,丽丽这是得了学校恐惧症。 分析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王所长认为,家庭和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应该更多地了解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较强,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而老师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爱心,处理问题不应简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