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儿童学习障碍
许多的父母亲总是用尽各种心思和努力帮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或是增进学习绩效,但是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或出现学习障碍时,少有父母亲会去探讨背后真正的原因,但如何正确有效帮助孩子避开学习障碍,却才是真正更重要的课题,也才是孩子学习过程中能否有成效的重要关键。
最近有个个案,有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被判定有过动的倾向,而父母亲也找了好几家不同的医院做检测,结果不同的医师却有不同的判定,也就是说有的医生认为根本没有这回事,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就读高中,在美术创意方面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一切发展都很好,也没有过动的现象。依此而论,照目前医学的研究,「过动症」尚未有完全准确的定论,甚至可以说是病因未定,因此如何才能真正将一个个案评量为过动儿呢?以目前医学上的执行踪法来看,例如依据DSM-IV标准来验证过动症,一个孩子有哪些徵兆,同时持续多久时间,综合所有收集的条件来评估个案是否患有过动症。事实上,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观察而来,因此,其中藏着一个潜在的变动因素,即是通过观察而来,自然就会有许多主观因素在里面,所以个案是不是真的患有过动症,往往很多时候不同医生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与判定。
另一个发生在泰国的个案,一个被医生判定是特殊儿童的孩子,从三岁就开始吃药,总共服用了三种药,包括过动、自闭症的药物和阻断剂,试想一个三岁的孩子,有时候可能因为拥有比较充沛的体能,或是体觉系统优于常人,因而表现出过于动态的行为,但是才三岁,这么早就因为某些评估而被判定是特殊儿童的症状,使用如此多的药物来治疗,这么做是不是真的有益于这个孩子呢?
我特别要举一个谘询过程中接触过的案例,有个孩子差不多也是在两三岁的时候,被医院评估为有「爱斯博格症Asberg」,就是自闭症的一种类型,接着也开始使用药物治疗。当我们接到这个案例时,这个孩子已经就读小学六年级,学业成绩不错,甚至在尖子班就读,但在对外的互动中,父母亲还是以自闭症小孩的思考方式来看待他,但是在谘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不一样的行为方式,在谘商的过程中,这个目前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小孩,似乎并没有明显出现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质,因为这孩子会主动和谘商师互动,甚至还彼此讲悄悄话,实在不符合「社交能力」缺失这个自闭症的典型徵兆。
从这个状态来看,我们继续探讨这个孩子一些其他的状况,经过详细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属于右脑优势的孩子。根据美国神经医学家盖胥文的假说,特殊儿童基本上属于右脑优势和左撇子的居多,所以右脑优势的人在过动、自闭症的比例也偏高,在心理学领域,右脑优势有不少天才,但特殊状况相对也比较多。
这个案例应该是左撇子,为了证明这项检测结果,问及家长孩子的惯用手状态,虽然现在是惯用右手,但小时候是否有左撇子的现象?依照传统习惯来看,许多从小有左撇子习惯的孩子,会被家中长辈或在日常生活中被调整成和大多数人一样使用右手,结果父母证实,初期这孩子的确倾向使用左手拿东西,但是父母并没有刻意调整他的习惯,反而让他自然发展,很可能这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学习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有所调整。
在四岁前,优势脑的建立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这孩子在出生后有左撇子倾向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这个个案至今仍有一些学习障碍的现象,比方写字的时候,会有左右无法分辨的状况。当然这问题牵涉诸多原因,其中之ㄧ就与优势脑是否形成有关。很多时候惯用左手的小孩,惯用手在小时候被刻意纠正,这经常会造成优势脑无法建立,而导致写字字型相反,或是左右不分的#p#分页标题#e#现象。
再者这个案还有几个特质,我们发现他的大肌肉动作很明显比小肌肉动作更具有强势效应,因此有动态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小肌肉扮演很重要的脚色,像是写字或语言表达,都需要小肌肉的正常发展,小肌肉发展偏弱在学习过程中将造成严重的干扰。
综合以上所提,造成这个孩子学习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最后我们找到最大的主因,藉由皮纹检测,我们发现这个个案之所以会有明显的学习障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视知觉辨识出现问题,因为他的视知觉辨识能力在整个大脑的功能,与其他能力相比较,落差相当大,甚至低了四倍到五倍左右,当然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视觉器官的问题,系指从眼睛传递到大脑枕叶去处理视觉讯号的问题。整个特殊的神经回路可能让这孩子在视觉解码上有严重的落差。
接着我们便赶紧向父母小心求证,突然发现到,这孩子现在虽然学业成绩不错,但仍有些让人困扰的地方,一个就是因为他的小肌肉动作比较弱,所以经常要消耗许多能量以完成写功课这件事,而这也是父母亲最难忍受的部份。再者孩子在看书时,常会有漏字的现象,也会有左右混淆、字型左右分辨不清,抄写漏字、漏句,这是很明显视知觉失调的状态。
这些都是通过大脑基因解码工程 BGDE 分析的结果,我们现在可以反推回去,这个小孩之所以被判定为自闭或过动,可能正是上述原因所衍生的行为现象。因此在判定一个小孩子是否为特殊儿童,是不是医师家长们,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省思这些问题呢?社交关系是自闭判断上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社交能力的缺失有可能被判定是自闭现象的一环,可是社交缺失的现象,却可能是许多不同原因所造成,比方说,前庭平衡失调的孩子,也可能会有社交方面的困扰,进而出现社会失调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前庭平衡不好的人在许多动作上会比较夸张,而且在肢体接触互动中自我掌控不好,所以经常与人肢体接触时会严重干扰对方,比方说打招呼、说哈罗的时候,手劲过大或肢体互动后很容易让对方受伤,而造成许多人会因为他的平衡不好而不喜欢和他互动,前庭失调也可能造成个体孤僻的现象。听知觉如果失调或视知觉失调也是一样,当我们与人互动,看不清楚对方的表情与动作,一定会发生不恰当的反应,甚至是没有反应;听觉亦然,无法解析听觉的信息,或是听不懂别人的状况,一定也不能有正确的良好互动,这些都将造成社会失调。长期下来当然会干扰到社交关系,因此会被判定为个案具有社交能力的缺失或社会失调现象,更严重者会被判定为自闭症。
由上可知,我们并没有真正解决他们所遭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了解个案的问题是来自视知觉辨识的缺失,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更多辅助工具或训练,抑或更加强手眼协调或视觉辨识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困扰。
回到这个个案,父母现在最困扰的是孩子习性不好,经常赖床、迟到,以至于无法配合学校作息,在谘商过程中,经由父母的良好互动下,我们抽丝剥茧地找到这个困扰背后真正的原因。为何这孩子经常迟到或是无法养成良好的规范,很明显因为早上爬不起来,续推早上爬不起来的原因,就是前一天功课做不完,功课太多加上小肌肉发展不好,所以写字的速度相当慢,经常拖到很晚,常常必须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功课,所以当然早上爬不起来,没有精神所以对于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就大打折扣,整个问题将落入恶性循环。
小孩子的小肌肉发展不好,在个体整个感觉统合的发展过程中,要溯及大肌肉和触觉的发展阶段,小孩子在走路和攀爬时候是否符合常态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会影响触觉系统、前庭系统跟大肌肉的发展结果。我们发现小孩子#p#分页标题#e#赖床迟到或无法建立良好常规这个问题可能另有原因,但是背后其实有一大串的原因造成,这些因素才是干扰孩子学习成效的重要关键。
右脑优势的孩子,比较会受到情绪障碍的干扰,所以与老师的互动,容易因为感觉不对,或师长的督促产生情绪障碍,就会影响到孩子在某些科目的学习,求证后也确实如此,这个案对于喜欢的老师,或喜欢的科目,成绩表现则非常优异。
总之我们有个结论,其实孩子,尤其六岁以下的孩子,尚未受过正规的教育,通常因为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而影响学习成效的比例应该很低,真正会干扰他们的,通常都源自于生理因素,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他们生理性的因素所引起的学习失调和学习差异。就像这个个案因为视知觉功能失调,导致后续一大堆可能被判断为各种不同症状的结果。所以如何正确去评估一个孩子感觉统合的发展状态,可能是他未来学习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师长应该先建立这个认知,我们有义务通过各种方法将干扰孩子学习的障碍排除,之后再谈及如何增进学习能力。
大脑基因解码工程分析可以从不同渠道来理解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可能出现的生理问题,进而提供一个更好的引导与教学方式,新时代我们都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孩子,个性化的时代更应该注重差异的部份,适性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