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会表现出与别人一起分享的行为,如会把玩具给同伴玩。可是孩子到了二、三岁时,这种分享的行为反而会越来越少,甚至不会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许多二、三岁的儿童尽管对同伴表现出一些友好,但他们并不热衷于真正做出自我的牺牲,如和同伴分享一个心爱的玩具。只有当父母教育孩子要考虑他人需要的时候,或者当一个同伴主动要求甚至强迫他们做出分享行为(如如果你不给我玩,我就不和你做好朋友)时,分享和其它友善行为才更有可能发生。如何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分享的快乐,这全来源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和诱导教育。
研究表明,儿童能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自身也非常善于去分享,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孩子很善于模仿,在观察到榜样的友善和分享行为之后,特别是在儿童与榜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榜样能够为其提供有说服力的分享理由并给以行动示范的情况下,儿童会更加具有这种分享性,不断加强并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正如前面所述,儿童并不能自发地去做出分享的行为,除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外,还需要父母的诱导教育。
首先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乐于分享的,而且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快乐,让孩子能体验到父母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去体验分享的行为。其次使用情感定向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去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如当孩子不愿意跟同伴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时,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会使同伴不开心的,会导致他们也不愿意和你一起分享他们的玩具,会失去很多很好的朋友。这样做也会让孩子去体会不能和别人分享时的不愉快的心情,从而会主动地跟同伴一起分享,感受其中的快乐。
在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时,也要防止孩子仅仅是为了获得实际的奖赏而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因为这些儿童的分享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得奖赏而不是真正地去感受分享的内在意义,一旦停止奖赏,他们也就会停止这样的分享行为。另外,经常使用强制和惩罚的处理方式,也会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并会促进孩子的自我中心价值观的发展。
当孩子偶尔自发出现这样的分享行为时,父母应该要引起重视,不断去强化这种行为,并让孩子从内心里去体验分享带给他的真正的快乐。